知仁勇

下午,茅草屋外的人已经散去,

这时一个青年轻轻叩门。

“请进。”屋内陈嘉的声音传来。

青年推门而入,青年看到正襟危坐的陈嘉,作揖道:“打扰您了!”

“无妨!”

随后,青年将门关上,走到陈嘉的身前。

“请坐!”

青年有些拘谨地坐了下来。

“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陈嘉道。

青年道:“我......我平时已经对朋友坦诚相待,但不知为何,与朋友的距离是越来越远!”

“这样!”陈嘉道:“那与我对答几句如何?”

“好,麻烦您了。”青年道。

......

陈嘉道:“你修行功夫看起来不错!”

青年道:“可能是因为平时我刻苦用心,努力上进!”

陈嘉看着青年微笑道:“你觉得我会信吗?”

青年道:“为什么不信呢?”

陈嘉平静道:“中国人,一定要谦虚。别人夸你,你再自满,那别人心里肯定看你不识趣。

第一:你能不能做到刻苦用心,努力上进,他心里肯定打个问号!

第二:你要明白他为什么夸你?”

青年疑惑道:“为什么夸我呢?”

陈嘉道:“不如你的人夸你,那大半是为了寻求自己心理上的安慰罢了,如果是我,我肯定回答:

哪里好了,运气罢了!”

青年道:“嗯,有道理,这样对方心里就有一些安慰了。反而他会觉得,我平时一定刻苦用心了,但是这话不能是我讲出来!”

陈嘉点头道:“对。”

......

随后陈嘉道:“第二,如果我在你面前抱怨,这个事情对我来说太糟糕了。你会怎么回答?”

青年道:“我会从我的角度考虑,对我是好是坏,然后讲出来!”

陈嘉问道:“如果,对你来说是好的呢?”

青年道:“那我就实话实说了。”

陈嘉道:“那我跟你就没得聊了。

第一:别人跟你抱怨这个,是为了寻求安慰;

第二:别人跟你抱怨这个,是为了解决办法。”

青年低头听着。

陈嘉继续道:“那你说你好,那别人心里怎么想?

‘好好好,就你好。以后绝不跟你说心事!’”

青年道:“那我该怎么办?”

陈嘉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胳膊肘不要往外拐,讲出的话,他才听得进去。”

青年诚恳道:“我明白了!”

......

陈嘉道:“第三,如果你是主管,看到员工在闲逛,你会怎么办?”

青年道:“我会告诉他,你在这里干嘛?快回去工作吧!”

陈嘉道:“你这样说,他一定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

所以这里不能摸鱼,他也会在别处摸鱼,因为你让他没有面子的,他就要抗议。

一个人,他要怎么做,要让他自己决定。

我就会问候:你在这里有什么事情呀?

那他可能就说,我在xx,我马上回去工作!

这样他就乖乖自己决定回去工作了。”

青年用力点头。

......

陈嘉道:“我再总结三点原则给你:

第一:不自以为是

我们经常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很内行,总觉得自己的经验很老道,总觉得我看的没有错,其实都是自以为是。

你多听听人家的讲话你才知道自己懂得多少,不听人家讲话就不知道是他高还是你高。

所以聪明的人,习惯都是让人家先说,他说了你才知道:‘哦,原来你还不如我’,他说了你才知道:‘哦,这点你比我高明’。

听的人其实收获最大。

第二:不强词夺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我们经常在强词夺理,因为我们是既不认输,又不认错的。

因为认输对自己不利,认错自己没有面子,所以就造成了我们既不认输又不认错的文化,所以就强词夺理,经常强词夺理。

明明知道错了,也硬拗。

这是没有必要的,即便不认错,但起码不要继续拗下去。

不说话不就好了嘛。一看自己不对,就不要再说了。听听人家怎么讲话。

第三:不打断他人说话

我们常常打断他人的话,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青年道:“明白了,我一定谨记!”

陈嘉继续道:“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青年点头道:“我明白了,我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自己是个君子,那么对哪一个不可以包容呢?

假如我自己是一个混蛋,那么自己不必拒绝人,人家先讨厌我了,何必还要去拒绝别人?

对于不如我们的人,我们更应该同情他、帮助他。”

陈嘉微笑点头。

......

青年并没有站起来告辞陈嘉,似乎他觉得陈嘉并没有把他想要的答案说出来。

陈嘉看了看青年微笑道:“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人之德性分三种:

知、仁、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天下职业共分四等:

智、辩、力、勇

自身的修养如子曰: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不要有太主观的成见,如若别人有更好的意见就接受它。

毋必:做事情不一定非要达到必然的成果,凡夫是无法把握人生的。

毋固:思想上,行为上,不要恪守固执。

毋我:不要太自我,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再来的修养如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处事之修养: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察人之过,不扬于众。

察人之诈,不愤于言。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

明者见危于无形。

智者见祸于未生。

决断原则,如黄石公所言:

1、阴计外泄者败。

2、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3、决策于不仁者险。

4、吉莫吉于知足。

5、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青年站了起来,恭敬道:“谢谢您!”

陈嘉也站了起来点头。

青年作揖告辞陈嘉。

.....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解释:

五达道。是人伦社会人道中的自然顺序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古代所谓的君臣,从基本学理来讲,君是主导者的代名词,臣是依辅者的代名词。

古人对一家之长的父亲,就称为家君,过世了的父亲,便称为先君。

对一个国家来讲,主体领导全国的便称国君。

在五伦的顺序中,首先提出君臣的关系,就同现在民主时代的观念,首先重视自己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可以说首先尊重社会和国家政府的尊严。

其次,便是个人和家庭的父子、夫妇、兄弟的关系。

至于朋友,既等同于兄弟,又等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如《论语》所记载子夏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便是说明朋友之道,在人伦关系中,有时比以上四伦,更为重要,他是通用于全人类社会的人道之爱,和人道之情。

总之,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各个时代,无论任何地区,以及各色种族和各个不同文化的社会,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始终都离不开这五种人伦的重点关系,因此叫它是“天下之达道”。

至于个人在人伦社会中,无论是自己做一个人,或者为人群服务,做一个领导国家,或为政而从政的人,必须要具备有“知、仁、勇”的三种德性。

“知”字,古代与智字通用,是包括知识学问和天才,无智便是愚痴。

“仁”字,就是现代人所常讲的爱心、慈悲心,人如无爱心,无同情心,那就叫作麻木不仁。

“勇”字,就是毅力和决心,还包括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和敢于决断等精神,过分缺乏勇气就叫懦夫。

一个人生来就具备有这三种同等高明的德性,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非常人。

其次,是三者都有,但成分不高,或者是有一无二,或是有二缺一,几乎是不可兼得的比较多。

但不能说有一个人三者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是完全白痴或植物人。因此,特称知(智)、仁、勇三者为天下的三达德。

但孔子又特别加以解释,说明这三者的作用,虽然有三个不同的名词和界别,但发为实用的行为上,只是一个重点,那就是天性中生有自来禀赋中的智德,因此便说“所以行之者一也”。

但是这个生知的智德,对后天来讲,在禀赋的功能上,却有利根和钝根的不同。“或生而知之”,是为利根,“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是为钝根。

这是说不论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乃至困而知之,但必须经过学问的教养,才能启发知(智)、仁、勇的功用。甚之,须受到困苦颠沛的刺激,才可以勉强学习做到。

不过,无论是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都是凭借天性中的智德而起用,这是一致的。

然而,在行为上,却各有差别的不同。“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是说,如果是上根利器,生而知之而具备知(智)、仁、勇德性的人,他在行为作用的发挥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得很安稳。

其次,是钝根的禀赋,必须等到有利于事功的时候,才决定用智、或用仁、或用勇。可是,在心理和行为上,还是做得非常勉强。

但是,不论是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只要他能具备知(智)、仁、勇三德的行为标准,他必然是会成功事业的。

凡是一个人,他平常能够勤力好学,这就是接近智德了。同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力行善道,这就是接近仁德了。而且能够反省自己,知非即改,勇于认错改过,不然,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可耻,非常惭愧,这就接近有勇的德行了。

总归来说,一个人平常如能做到具有“好学”、“力行”、“知耻”(惭愧)三种美德,那当然会知道怎样是修身自立之道。一个人能够随时检点自己,知道怎样修身,当然就会推而广之,明白怎样才是正己正人治人之道了。如果真能明白了修己治人之学,那才能知道所以为政而治天下国家的大经大法了。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