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三

陈嘉道:“前三关是从上到下,眉毛中间的印堂,两乳中间的膻中,肚脐下面的下丹田,这样是前三关。

很可惜,现在修道的没有几个是真正南教的人,东南西北四家的也渐渐忽略了做功夫的过程。

上升以后必定要下。到这个时候你不想睡觉了,因为精神饱满而不想睡觉。

前三关很难降下来的话,你过了这一关,身体就重塑了。这个气降下来就叫走前三关,降下来以后周流,叫做小周天。”

陈嘉停了下来。

“恕我愚昧,前三三我不明白。”高山再次作揖道。

“止,止。”陈嘉挥手道。

高山见此只得作罢,真法难得,陈嘉已为自己开示许多,此刻高山心里没有半点轻慢,对陈嘉深表崇敬和感激。

陈嘉走到高林面前道:“高林道友,你听过孔子的一贯道吗?”

高林一愣,一贯道他自然听过,陈嘉这问题让他觉得有些不适,但是自己虽听过,但不懂,高林作揖道:实在愚昧,在此向大禅师请益”。

陈嘉道:“《论语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陈嘉看向高林道:“你可知孔子的一贯道?”

高林道:“在线拜入北家不久,尚在格物阶段,属实不懂孔夫子谓之:‘一贯之道’”

陈嘉道:“在教室里,曾参经过孔子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

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曾参讲的对不对呢?有问题!那不叫‘一以贯之’,该‘二’以贯之了,因为一个忠,一个恕,岂不是二贯?明明孔子告诉他‘一以贯之’,为什么他变出两个——忠恕来?这是一个大问题。

你明白吗?高林?

高林道:“不明白,还请大禅师开示”

陈嘉道:“所以说我们研究孔子的心法,这是一个讨厌的问题,因此只有借用别家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讲几个故事给你们听,作为本题的参考。

我们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称为‘禅学’。

禅宗有一个故事,在文学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说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后来我们的理学也用这个名词。

下面有很多学生等他,都不知道他这天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半天没有说话,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释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与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轻一辈。释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

什么叫做破颜呢?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做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

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等于孔子对曾参讲的‘一以贯之’是一个道理。解释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这几句话译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所以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

说它不需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比拟于‘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类似相同。

孔子讲的一贯是什么?而佛家又为什么一个拈花,一个微笑?等于我们有两个人,一个举起一支粉笔,另一个说:‘懂了!’除非这两个人有‘黑道’术语、暗号,才知道彼此讲的是什么。对吗?”

其实这些故事,高山高林自然听过无数遍,但是未得其精髓。陈嘉稍作沉默,见高山高林没有反应便继续道:“现在我们再引第二个故事加以说明。

禅宗到了中国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时(这个教外别传的法门,就是脱离了佛教的经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来传心,后来宋儒理学讲‘孔门心法’,也就是套用这个名词的意义而来),一个印度籍的达摩祖师(所谓祖师,就是有别于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禅宗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传心法门,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八代了。

我们知道,到了我国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个没有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兰教权力统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后,印度连佛教的文献都没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只有中国保留的文献最完整。

达摩祖师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这个阶段,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了中国。后来流传下来,到唐代传至禅宗的六祖——广东的惠能,就是中国的第六代禅宗祖师,他没读过书,却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在中国文化史里,这一段相当于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义的经典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

六祖下来,后来有一个和尚俱胝禅师,禅宗‘一指禅”故事就是由他而来——不过要注意,有一本书名为《三指禅》,是研究按脉的医书,不要误认作禅宗的书。

怎么叫‘一指禅’?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这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问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模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

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哎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禅宗像这类的故事很多,我们不管禅宗的道。这里所提到的几个故事,跟孔子说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不是一样吗?这是由禅学回头来看《论语》,发现孔子也和一指禅一样,他说的‘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东西?

曾子听了,也等于迦叶的微笑一样,说:‘是!我懂了。’曾参懂了以后,孔子出去,门人们围着曾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可见孔子对曾参说这段话蛮不简单的,所以同学们才问他到底什么意思,曾子于是回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际上,意思是说,你们不要问,你们的程度还没有到哩!

本章“一贯道”注解,引用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