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颍川之才

四月末、五月初,洛阳的天气不热,但这二日飞出洛阳的几道诏书,首先让洛阳城“热”了起来。

不仅西市的大小商户们之间在频频热议,就连各级官员之间的走动也频繁了许多。

不说前晚先时的紧张,后又擢升张奂为车骑将军,再是启用并擢升了李膺的太尉之位…

最后更是有越级提拔阳球为司隶校尉的诏命,这些热闹都已经让洛阳人兴味盎然。

现在,更是听说陛下还亲自写下了诏书,宣布解除党锢,吸纳天下良贤人才赴京城参加考核。

这些就不仅是洛阳城的人关注热议了,随着羽林军的走动,大汉天下十三州的在野党人以及文人士子都兴奋不已,热议不断。

对于华耀隐隐担心的遏制土地兼并、清查人口、整顿贪官污吏的这三件事情,反倒是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过多关注、在意。

毕竟,每位皇帝登基都是如此又下诏又喊口号,最终如何?只有天知道。

司隶周边郡县的官员最先接到诏书,在接到诏书后,他们便纷纷四处走动访问,以期寻得有识之士向中央举存。

因为这次举荐的人才不仅要接受朝廷的考核,还要接受天子的面试考核,举荐官员们可不敢大意。

再者,若是他们举荐的人才成为了天子门生,之后受到重要,那么他们身为举主也会受益匪浅。

这官员出外走动期间,乡里间的小偷小摸、欺诈污陷等事件倒是少发生了许多。

五月五日,端午节。

颍川。

六七岁的戏忠、戏志才正跟随十四岁的长兄,戏平、戏志举一起在荀氏族学里求学。

戏忠与兄长都生的很瘦削,头发枯干,营养不良。

他们本就是落泊得不像样的寒门,又因为父母早逝,更显孤苦。

所幸长兄戏平早慧,去年得到了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青睐,方得以带着幼弟在此寄居求学。

因为端午,天气暖和,颍川的士子们则于今日聚在了颍水边,观看各世家联合举行的划龙舟比赛。

鼓声咚咚咚的响裂河岸,龙舟呜啦啦的自东向西直划而去。

爱喧闹激情的外向士子和顽童们拼命喊着快些快些再快些…

“叔,您估算谁家可胜?吾与彩赌了一卷竹简的。”那卷竹简是曾祖父的遗物,叔祖父要求人人都需刻写一卷收藏。

但是,彩刻写的那卷送了未婚夫,一时不愿刻写,就欲找兄弟们帮忙。找来找去找上他。

他们约定以猜谁家龙舟队为胜而定。胜了的要去对方一卷竹简。

十一岁,头戴缣巾、一袭青衫的荀攸有些紧张地盯着渐渐远去的各家龙舟,问身边同样打扮,只是个子才到他胸部的荀彧。

荀彧虽为堂叔,但年龄却比荀攸小了六岁。不过两人感情甚好。

“彧不知矣!”荀彧虽年幼但性子格外沉稳,从不说揣测之语。

这时,有个十五六岁左右的士子看到了远远行来的天使队伍。

他目光热切的注视着队伍中身高腿长、俊朗非凡的羽林军,忍不住喟叹道:“羽林军,真俊也!”

众人随之转头望过去,见羽林军在路口转向去了荀氏族学。

众人于是纷纷猜测,“不知道朝廷有甚旨意下给荀氏八龙中的哪一龙。”

没想到,不过二刻时辰,荀氏有家仆到来宣荀彧、荀攸叔侄以及戏平、戏忠兄弟俩回去族学奉诏。

当荀彧、荀攸、戏平、戏忠四人接到了诏书,知道是去当天子伴读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

华耀的诏书其实最开始是给戏忠和荀攸、荀彧三人的。因为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较深,想将那书中出现的人才一网打尽。

后来与郎官荀悦谈起,才知道戏忠现在才六岁。也知道了他已经失去双亲,还有一个十四岁的长兄正在荀氏族学读书。

孤儿向来可怜,华耀为着培养人才的想法,干脆将戏忠长兄戏平一起召来当伴读。反正,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

“好了,不必担心学业,叔父也要去洛阳入仕,你们四个随着吾一起去洛阳也好。”

原来在他之前,荀爽已经接到了洛阳任侍中的诏书。

他是有所准备的,因为前日有收到大兄的信件,知道了陛下召他入仕之事。

“叔,棐兄呢?”荀彧很不理解,荀氏族中比自己年长,合适的人多矣,何以陛下召自己去伴读。

“他…”荀爽看着侄儿失笑,“他不如彧、攸多矣。陛下肯定是没有听到过他的名声。”

“难道吾和攸已有名么?”荀彧知道叔父说笑,还是嘟囔一句。

“呵呵呵…”荀爽知道侄子年幼聪慧,且不喜出去交际。

于是,他安慰侄子、侄孙和有些不安的戏平兄弟俩道:“汝等皆为聪明之人,多接触外界乃善事。

此次,应陛下所召,能够去见识一番洛阳,去认识咱们大汉的少年天子更是幸事。”

“吾可是闻说了陛下不少的信息。他仅十二岁,闻说也是聪明非凡、学识不浅之辈。尔等当与天子多学习,万不可自视甚高。”

“喏!”几人见到叔(叔祖、先生)说的郑重,便也郑重应喏。

“根据得来的信息看,这位少年天子是一个难得的勤勉之人。大汉虽有望中兴,但天子现下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天子无父,母族不显,独自一人入洛阳,以外藩身份登基为帝,可以说在朝堂内外皆无半点根基。

纵使他有雄心壮志,只怕在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大权的情况下,也难有所作为。”

“是啊!陛下犹年少,方十二岁,比吾亦小了二岁,可一国重担已经在他稚嫩的肩膀上了。”

戏平想着自己失去父母亲,拖着年幼的弟弟求生都艰难,于是感同深受的对失父,又肩担重任的小皇帝抱以深刻的同情。

荀爽大力拍拍戏平的肩膀,安慰道:“志举莫伤感,这次是汝与志才的机遇。”

他虽说可以照顾这兄弟俩,但不是长久之计。戏平虽聪慧有学识,可是才十四岁,到底年幼。

到他能够举孝廉之时至少也还要六年时间。读书、养他自己和养弟弟,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兄弟俩的身体皆病弱,日常需要好生进补。荀爽是没有办法为他们进补、调养身体的。

他们兄弟俩去了皇宫,不论怎看,生活、读书、治病、日常调养身体,皆能一齐解决了。

戏平脸上尴尬,眼含忧虑道:“吾担心与志才去伴读,会拖累了陛下。毕竟,吾兄弟俩的情况…”

荀爽知道戏平的忧心,笑着宽慰:“汝不必忧心。陛下知道汝的情况,他欣赏汝。

再者,天子下了诏书,吾等必须奉诏。否则,以后如何处世。”

“嗯。”旁听的几人都点头。

他们这里在聊天子,族学里钟繇和陈群等一众消息灵通的学子也在聊天子,聊朝堂天下。

“自和帝以来,宦官、外戚轮流把持朝政。他们争权夺利,弄得朝堂乌烟瘴气。

更使得大汉这几十年里政治昏暗,民生凋敝,军备松弛。

内有贪官污吏横行不法,外有周边异族环伺劫掠。如此情势,大汉真的是危机四伏。”

钟繇此番话落,引得众人纷纷拍手叫好。

“元常字字珠玑,使人深思。而今先帝已入土为安,陛下也改元上朝,代表我大汉又重新开始了脚步向前走。

我等学子应当坚决支持天子的各项诏命,跟随天子带头迈动的脚步,齐心协力让大汉恢复明章之时的威荣,更甚者,超越先辈,打造一个全新的大汉。”

陈群声情并茂,铿锵有力的一番燃血之语引起了年轻学士的热烈共鸣。

大汉天下,哪个儿郎不憧憬跟随一个如孝武帝般英明神武的天子去,实现自己的一腔抱负呢?

“走,吾等回去收拾些行李包袱,明日一早赴洛阳参加考核。”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