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之郑国篇

成功举办北杏酒会后,齐桓公颇有志得意满之感,于是回国大摆筵席进行庆祝。酒足饭饱之际,鲍叔牙举杯向齐桓公敬酒,顺便给齐桓公泼了一盆冷水。鲍叔牙说:“臣愿君上今日志得意满之时,不要忘了当年流亡在莒国的狼狈之景。”齐桓公听了,骤然酒醒,连忙表示自己绝不会骄傲自满,今后还会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鲍叔牙所说的这句话,在后世演变成了“勿忘在莒”的典故,并在蒋总裁败逃台湾后被广泛引用。可惜的是,齐桓公在莒国待机而动,最终如愿以偿,蒋总裁却没有等到重返溪口的那一天。

由于这次北杏之会,鲁国、宋国在大军压境之下服软动作很快,所以没有让齐国逮着杀鸡儆猴的机会。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齐桓公和管仲连夜组织了一次国际形势研讨会,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了认真研判,决定再挑一个不遵守大周宪章的诸侯敲打一下,进一步确立齐国的盟主地位。

管仲提议道:“三十年前,郑庄公悍然兴兵对抗王师,又派人射伤天子,乱臣贼子之举无以复加。如今郑国内乱,兄弟阋墙,奉天子之命讨郑国之罪正当其时。”

众人一听,纷纷赞成。于是齐国调兵遣将、开足马力宣传郑国的违法行为,准备派出维和部队前往郑国维护国际秩序。

提到郑国的乱局,需要花一点时间大致介绍一下郑国的过往。

郑国始封之君是周宣王的弟弟郑桓公姬友,他一开始被封在王畿镐京附近,属于周王的直属亲信,爵位是伯爵。后来,郑桓公发现周王室存在日薄西山的可能性,于是未雨绸缪之下向周天子请求把自己的封地置换到洛邑附近。

周幽王死于犬戎人刀下时,时任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壮烈殉国。其子郑桓公与其他诸侯一起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并继续担任周王室的中枢重臣。同时,他利用职权、以天子的名义不断扩大自己的封国地盘。

到了郑桓公儿子郑庄公在位的时候,他担任了周王室的卿士(相当于丞相),并把他父亲的做法发扬光大,继续损公肥私。

郑庄公作为烈士的后代,充分享受了周王室的优待抚恤,但他对周王室不但缺乏感恩之心也没有敬畏之感。后来,他竟然迫使周天子和郑国互相交换王子(公子)来充当人质。要知道,西周早期,周天子身边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意思是:即使是周天子身边的低级办事人员,其政治地位也是高于列国诸侯的。现在郑庄公迫使周天子把王子派到郑国去当人质,这等于把周天子放在了和郑庄公同一个层次,这种掉价的事让周天子还怎么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啊。

此时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周天子本来日子就不宽裕,又被郑庄公父子掏空了家底、削去了面子,忍无可忍地周桓王冥思苦想之后,找了个借口削减郑庄公在周王室的权力。郑庄公的回应十分直接,作为畿内诸侯,他随便找了个借口就不再朝见天子了。周桓王内心的憋屈可想而知。

于是,周桓王东拼西凑,组建了一支多国部队,摆出天子亲征的架势讨伐郑庄公。没想到郑庄公不但没有按照礼法伏地请罪,反而发兵对抗,并大败王师,最后郑军大将还一箭射中天子肩膀,无情地戳穿了天子外强中干这个事实。

从那以后,郑庄公携战胜天子之威,利用近畿诸侯普遍国小力弱的特点,把郑国附近几个小国欺负了一个遍。巅峰时他还殴打过宋国、援助过齐国,很是风光了一阵子。但前面提过,封地靠近周天子的诸侯国,对外扩张难度很大。所以郑庄公尽管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其实并没有让郑国得到长足发展。

好景不长,郑庄公去世后,郑国立国时间短、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便暴露出来。郑庄公带头破坏礼法规则的报应则轮到他的儿子们来承受恶果。

郑庄公的几个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不但没有因为犯上作乱受到任何惩处,反而风风光光过了一辈子,难免内心痒痒、心向往之。于是在他死后各显神通,纷纷加入争夺国君之位的行列。

宋国因为被郑庄公数次殴打过的缘故,便瞅准机会干涉郑国内政,支持郑庄公的儿子姬突篡了合法继承人姬忽的国君之位,制造了郑庄公死后郑国的第一次国君轮岗。姬忽和郑庄公另外两个儿子按照惯例逃到邻国当难民。

姬突篡位成功之后,对执政大臣祭足多次违逆自己想法十分不满,便与亲信雍纠商量要暗杀祭足。但矛盾的是雍纠的老婆祭氏又是他们暗杀目标祭足的女儿。更加离谱的是,雍纠居然把国君要除掉祭足的秘密计划全盘告知自己老婆,并要老婆配合他实施暗杀祭足的计划。

对于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一直无法理解,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雍纠和他老婆的感情也许真的很好,好到我无法理解的程度。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祭氏竟然真的按照雍纠的要求,特意回到娘家打探祭足的行程,以便暗杀计划的实施。

但在回娘家之后,祭氏问了他妈妈一个灵魂级别的问题:“父亲与丈夫哪个更亲一些呢?”其母也做了灵魂级的回答:“父一而已,人尽可夫。”意思就是:父亲只有一个,但每个男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丈夫,两者没有可比性。这个答案让祭氏醍醐灌顶,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把丈夫与国君企图暗杀自己父亲的阴谋和盘托出。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实际上在这个真实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故事里,人尽可夫的意思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大相径庭。

姬忽的暗杀计划暴露后,雍纠被老丈人无情杀死,姬突也只好狼狈而逃,跑到蔡国去当难民了。祭足也不啰嗦,直接派人把原来被赶走的国君姬忽请回来官复原职。这是郑国的第二次国君轮岗。

郑国国君的两次轮岗事件启发了其他公子和大臣们。于是大臣高渠弥趁祭足出国访问之机谋杀姬忽,拥立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亹。这是郑国的第三次国君轮岗。

姬亹上位后,知道自己国君之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想找几个大国为自己的篡位行为背书,以增加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于是他病急乱投医,跑到齐国进行国事访问,寄希望得到齐国的政治认可。

齐国当时的国君是齐襄公。齐襄公虽然因为自己通奸亲妹、谋杀妹夫的事恶名远扬,偏偏又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更坏。于是齐襄公义正词严地指责姬亹目无法纪、道德败坏,并站在道德制高点把他和随行的高渠弥一并处死。郑国随即进行第四次国君轮岗,由祭足拥立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仪继位。这件事,刷新了我对齐襄公的看法。原来,臭味相投这种事并不是在每个地方都适用的。就好比同样是在监狱坐牢,大家对杀人犯多半是心存畏惧,但对于拐卖妇女儿童的,更多则是鄙夷。一般情况下,为了证明别人比自己更加不堪,犯人们都会一起欺负拐卖妇女儿童的犯人。毫无疑问,齐襄公也觉得姬亹比他更加不堪,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让他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国君,他当然要怒刷一波正义感了。

郑国这种乱局,十分适合齐桓公拨乱反正和树立威信。于是齐桓公马上派人联系被祭足赶走的姬突,告诉他齐国准备支持他进行郑国的第五次国君轮岗。当然,按照师出有名的原则,齐国维和部队也为这次维和行动找好了理由。理由十分简单:姬突是姬仪的哥哥,长幼有序。

得知齐国出兵支持姬突这一消息后,姬仪满脸震惊:姜纠难道不是姜小白的哥哥吗?你们这双标也太不要脸了吧。

但不搞双标的霸主那还叫霸主吗?不信你去问问某利坚、某吉利国,这明明是国际惯例啊。

齐桓公派出的维和部队兵临郑国后,早已习惯国君轮岗局面的郑国大臣们,知趣地来了个阵前起义,热热闹闹地把姬突迎接入城,实现了郑国的第五次国君轮岗。

第二次上岗的姬突对齐国维和部队的支持十分感激,于是,郑国马上加入齐桓公的追随者行列。随后,齐桓公携干涉郑国内政之威,约宋、卫、郑三国国君,在甄地开会,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将“尊王攘夷”作为本届安理会的核心主题。至此,齐桓公的霸业再上一个台阶。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