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之燕国篇

前面提到过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这件事,由这件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连周天子都能一鼓而灭之的游牧民族,其实力肯定非同小可。实际上,像犬戎这样的游牧部落,在当时的黄河流域还有好几个。其中,在秦国西边的,称之为西戎;在洛邑附近的,称之为陆浑之戎;在晋国周边,有狄(翟)人;在齐国附近,有一支被称作“山戎”。

这些游牧民族到底怎么来的、最后怎么消失的、中间改了哪些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没有人搞得清楚。大家对他们的主要印象就是:这些人经常来打劫。

实际上,这种现象从奴隶社会一直断断续续持续到了明朝。直到清朝建立后,专业抢劫者出身的统治者总结出了防范不专业抢劫者的有效办法,这些爱好打劫的游牧部落才终于安定下来。

山戎是一个活跃于燕、齐边境的部落,从中原诸侯给他起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大山周边。早在齐桓公的父祖时期,他们就曾多次到齐国来开展零元购活动。后来山戎人听说齐国加大了打击零元购非法活动的力度,于是决定改变物资采购地点,纷纷涌入燕国继续零元购活动。

燕国在春秋早期实力比较弱、存在感很低,很快就顶不住山戎的攻击。燕庄公通过报纸得知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大旗,筹组了大周安理会,并在广泛吸收会员,于是马上写了份入会申请,连带一封求救信一并快马送到了齐国。

考虑到山戎的零元购活动对整个中原地区都存在威胁,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正常生活,身为盟主,齐桓公决定向周天子报备后亲自出征,严厉打击零元购这种非法活动。

山戎人打家劫舍多年,趋吉避凶的本领几乎是与生俱来。齐国大军刚刚出发,山戎人就手脚麻利地把家里不多的物资打包装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管仲对山戎人的套路十分清楚。他们从不与中原诸侯的军队正面交锋,总是瞅准机会四面出击,让防守方疲于奔命;如果遭到敌方大军进攻,他们便化整为零,四处袭扰。而中原诸侯习惯了以堂堂之师击皇皇之阵,对山戎人的打法往往无可奈何,即使侥幸消灭了山戎人的某一个部落,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局。

所以这一次,齐军做好了充分准备。齐军带足粮草,以绝对优势兵力多路出击,步步为营,一点一点蚕食山戎人的据点,最后顺利攻破了山戎人的老巢,残余的山戎人只好逃往孤竹国、令支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孤竹国,是商朝时期的大国,也是商朝的死忠,在历史上,曾经因为该国的伯夷、叔齐两人而出名。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从他们的名字可以看出,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

在古代,懒得花心思去起名字的家庭,可以选择伯、仲、叔、季这四个字来命名自己的第一至第四个儿子,勤快一点的,就在这四个字后面再加一个字。我们经常听到的“伯仲之间”这个词,就是考虑到通常第一个儿子和第二个儿子年龄差距不大,所以用它来形容两个事物在某一个方面差不多。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而叔齐则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商朝时期,长幼有序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孤竹国君因为过于喜欢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所以决定把宝座传给叔齐。叔齐对此却有不同意见。他表示,这是有违礼法的,他所接受的教育不支持他做这样的事。而伯夷得知父亲想让弟弟继位的消息后,也表示,孝顺父母就要服从父母的安排,于是他也拒绝接受孤竹国的国君之位。为了让老父亲感受到他们两个都不想继位的决心,伯夷叔齐一起离家出走了。

伯夷叔齐来到商朝的地盘后,正好遇上武王伐纣的大军。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举动同样表示反对,于是他们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周武王犯上作乱的举动,并与周武王展开了一场辩论赛。周武王对他们的发难早有准备,于是用商朝开国大帝商汤讨伐夏朝末代国君夏桀的事例反驳了伯夷叔齐的指责,并告诉他们,我就是效仿商汤的做法来讨伐纣王的呀。这个反驳的理由让伯夷叔齐哑口无言。

辩论赛失败后,伯夷叔齐十分灰心,考虑到周灭商之后,地里种的粮食都是周王朝土地里长出来的,他们很有骨气的决定不再吃周王朝土地里长出来的粮食。于是他们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孤竹国就这样靠着两位颇有气节的公子刷了一波名声。这也就是“不食周粟”典故的由来。

但名声这个东西有时候用处并不大。孤竹国作为商王朝的死忠,在周王朝建立后遭到了无情打击,并且周天子在孤竹国旁边安排了一个亲信诸侯—燕国来监视、打压它。到齐桓公讨伐山戎的时候,孤竹国已经沦落到与山戎人为伍的地步了。

对于孤竹国这种商王朝的残留死忠,齐桓公当然不会有什么恻隐之心。于是齐国大军对山戎和孤竹人展开了无差别攻击。

山戎、孤竹在行将灭亡之际,决定用最后的力量坑齐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国一把。他们集中兵力,带着齐国大军一路奔波,逃到了一片不毛之地。齐国大军本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原则,一路追击山戎和孤竹的残余势力,结果在山路十八弯的转圈圈中迷路了。此时,齐军携带的粮草已经消耗殆尽,齐军陷入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

关键时候,管仲多年闯荡江湖的经验起了作用,管仲告诉齐桓公,饱经沧桑的老马会记住自己走过的路,只要大军掉头跟着老马往回走,就能回到来时的出发地点。这就是成语“老马识途”的由来。

托老马识途的福,齐国大军最终顺利击败山戎人,灭掉了孤竹国,并安全地返回了燕国。

鉴于齐军消灭敌人之后所占领的地盘与齐国不搭界,齐桓公慷慨地把这些地盘全部赠送给了燕国。从那以后,自西周以来名不见经传的燕国慢慢成为北方大国,并最终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庄公对齐桓公的仗义救援和慷慨赠地感激涕零,在齐军返回的路上,燕庄公盛情相送,结果一不小心送到了齐国境内还没有停住脚步。

管仲一看,新的宣传文案有素材了,他马上告诉齐桓公,有一个尘封很久的规矩今天可以派上用场了。

原来,按照《大周诸侯行为规范》,诸侯国国君未经天子批准是不能擅自离开自己国家的。虽然这个规定多年前就不再有人遵守,周天子自己都忘了这个规定的存在。但既然历任周天子都没有废除这个规定,那么这个规定就还在有效期,这与大家是否遵守它无关。

现在,燕庄公因为送行过于热情的缘故已经违反了这一规定,未经天子批准而进入了齐国的地盘,难道要把燕庄公抓起来交给周天子处理吗?当然不是。齐桓公当场宣布,将燕庄公送行所经过的齐国领土全部赠送给燕国,这样一来,燕庄公就不算出境了。齐国通过这个办法避免了燕庄公违“礼”现象的发生。

通过管仲出版的又一本小册子的大力宣传,齐国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操作震惊了天下。

齐桓公古道热肠拯救燕国于危难之际不说,为了不违反周天子几百年前定下的规矩,居然把属于齐国的宝贵领土无偿赠送给燕国,这样的国家显然是一个高尚、正直、大气、守礼、值得信赖的国家,跟着这样的大哥混,不但没有被吞并的风险,还有大把发财致富的路子,这样的大哥哪里去找啊。

于是,齐桓公虎躯一震,各路诸侯纷纷前来投奔,齐桓公的霸业再上一个台阶。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