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次看似普通的交流

《七号空间》全本免费阅读

女主持人听见了那段话,脸上露出了笑容。

突然开始探讨今日的主题,主要分为两个——

一、不同人眼中的艺术是什么?

二、艺术工作者的收入问题。

相较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实质上更关心第二个。论坛的人数不多,这次来参加实际线下的只有十来个人。围绕着一个圆形桌子开始会议。

场上有十几个人,我仔细的观察着每一个人。除了那个中分头、背带裤、腰间别着篮球造型奇特的男人外。大多数人的穿着怎么说呢…都很…普通。

有许多人衣着不着边幅,留着很久都没有理过的头发,以及并不好看的衣着搭配。但我们不在乎这些。(很多艺术家都这样)

关于这个交流论坛,我开口道:“关于不同人眼中的艺术是什么的话题,我觉得百度上随手就能搜到的教科书式我们没有必要讲太多。毕竟如果都讲教科书式的东西的话,那么也没有必要开一个论坛去交流,畅所欲言吧。尽管说的看起来那么,嗯…奇奇怪怪,这个时代不就是这样吗?”

而关于不同人眼中的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女主持人突然开口了:“艺术是人类摆脱现实压迫的一个工具,但困境是一直存在的。”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

一个中年男人说:“艺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是话说的糙一点,艺术就只有吃饱了,去欣赏,去研究的东西。他不是说连饭都吃不饱,然后天天抱着一副艺术作品研究。那人是傻了。”

我表示:“很多东西不都是这样吗?”

而就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警用的新型录音器,正在记录着一切的声音。其实它记录的声音很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就是要在偌大的声音中找出极有意义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就是关键。

那个中年男人开口道:“那大家觉得技术与艺术呢?现在有一种很神奇的流派,艺术文明主义。认为文明的发展的尽头就是为了艺术,简单来说就是说科学技术只是他们口中所谓的婴儿文明所竭尽全力去搞的。等文明技术真正发展到巅峰,真正实现纯能化,宛如神明的时候文明发展的真正意义就变成了极致的艺术。”

这时有一个搞雕刻的女孩说:“就比如一个美丽少女看起来,很好看,对吧!但比如将她分解,分解成一块块骨头,内脏,毛发,皮肤,血液以及粪便。摆在你面前还有美感吗?”

我:“美感这种东西,很多时候只存在于表相。硬深究的话,事实就是如此。但一般不会那样想。”

这时那个梳着中分头穿着背带裤的男人说:“提出艺术的标准,好坏都很模糊的。”

我:“是的,不同时代的标准都不一样。”

中年男人说:“文学艺术类,只要是主观的东西都很模糊,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利波特吗。梵高画了一辈子的画都不值钱,一文不值。结果死了,他画的画就变成无价之宝了。但人都死了,有用吗?”

另外一个衣着不着边幅的人说:“现在的艺术圈也很乱的,不过跟其他的圈子相比,不算什么了。有些话做说是艺术,实际上就是炒作洗钱。不过也不缺乏真正的好作品。”

我说:“其实,大多数艺术家并没有给世界贡献出什么东西。包括我,有些人出于兴趣,有些人是为了生计。真的像梵高那样,一辈子投身于艺术的人可不多。”

周楠说:“对,不过你们觉得艺术与哲学哪个问题接近于真实世界?”

我:“我觉得真实世界更接近于真实世界。”

周楠:“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在上一次。”

紧接着,我又说了一句话:“艺是东西,术就是把东西卖出去。”

别人对我这句话说道:“好奇怪的角度,不过好像有一种奇怪的道理。”

中年男人这时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能动地认识世界。”

周楠说:“是的 ,这是主流的定义。但艺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这个时候有一个唱豫剧的姐姐说:“说句实话,有些所谓艺术跟个屎一样。国内有些艺术学院,眼睛都全部又小又长的眯眯眼。我不是歧视现实中眯眯眼的人啊。但每个模特都这样,难道全中国都是西方丑化的那样吗?献媚西方人,还说成艺术。呸!还有一个搞笑的,把一个30块的画,放了艺术拍卖的展览上,卖了30万,哈哈哈……”

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的有道理。

像往常一样,我们七嘴八舌的交流起来。说着我们的了解,我们不同人眼中的“哈利波特。”

第二个,艺术工作者收入问题。

我:“其实说白了 ,网上说的很离谱,什么一个作品一百万两百万,什么是普通艺术工作编辑,随随便便一年二三十万的的收入。有道理,但是很少。仅仅只是头部的一小部分而已。跟网文也一样,绝大多数人的劳动与收入并不成正比。”

女主持人表示赞同,向我们说:“90、00后艺术家无疑是当下最受瞩目的艺术市场的主力。在估价中,华无疾的作品《篝火者》早已突破500万元,画廊与博览会方面,一些热门青年艺术家的重点作品单价也超过了200万元。职业艺术家真的如此高薪吗?”

随后女主持人在电脑上展示出一份文件,给我们看。文件上面显示拍卖中取得的成绩与艺术家本人的收入几乎没有关系,拍卖收益全部归卖家所有,只有极少数国家出台了“艺术家转售权”相关政策,使艺术家在作品的重复交易中获得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我国目前不在此列。

其次,在一级市场中,艺术家也需要与画廊进行销售分成,艺术家的分成比重通常在40%-70%之间。

再次,艺术家通常需要承担工作室租金、创作材料费等额外开支,现在日新月异的媒介中有许多价值不菲。即便有幸背靠画廊,艺术家也更像是创业合伙人的角色,某种程度上,需要自负盈亏。因此他们实际获得的财富并没有公开拍卖结果所引发的想象那么丰厚,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往往入不敷出。

有人曾对1267位来自英国与美国的职业艺术家展开调查:一年中可以通过艺术创作赚取20,000英镑/美元的艺术家不及20%(www.youxs.org;www.youxs.org),而更有15%和17%的艺术家在一年里颗粒无收。

那我国艺术家的生存现状又如何呢?

拥有逾6000名艺术社群成员的“艺城”,于3个月前做了一份面向江东省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现状调查,发起人鑫森焱淼垚(艺名)结合尚在收集过程中的部分调查结果,与日常实际观察到的周遭艺术家现状,谈到以下几条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困境:

1,理想化。他认为相当一批年轻的艺术创作者并不完全理解“艺术家”的身份,而艺术创作者不等于职业艺术家。他们享受创作的兴奋感。但当艺术家成为一种职业时,就必然会像任何职业一样,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标准与规则的束缚。艺术家如果无法去直面拥抱,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往往会很难持续下去。说到这时,女主持插一句:“其实跟现在的网络小说行业很像。”

难于自我展示。大部分艺术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没有画廊代理,很难做自己的展览,缺乏展示机会……如果不擅长社交,只会埋头创作,又没有经纪人,就很难去谈商业合作。这个时代沟通与包装能力却又非常重要,这对想转型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困难。”

焦虑感。“成功”的艺术家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其实需要靠兼职维持生计,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选择从事时间较为灵活的美术教育培训行业。而近些年行业下滑现象使这部分收入的不稳定性凸显,加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很多人在已经不小的年纪还需要通过家里接济,生活压力很大。

个人保障意识薄弱。除了收入不稳定,许多艺术家也不关心社会保障,甚至有些不清楚医保、社保是什么,这对艺术家自身是存在极大隐患的……

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字,长长的叹息了一口气……哎,干什么都不容易。

在空气安静一段时间后,女主持人说:“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世界的虚假的。”

周楠站起来说:“如果这个世界是假的,那么一个游戏,电影还是小说呢?我觉得如果真的是假的话,那编这个的创作者现在一定很头疼吧?即使想到什么超赞的点子,但是碍于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化水平限制,也很难写出来。跟现在写网文的一样,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可能他自己也是个屌丝,写出来东西没人看!”

“ 哈哈哈哈哈哈”全场露出了哄堂大笑的声音……

这次交流很快结束了,而我在所有人都没有注意的时候,将录音器带走。

而就在我站在路口的时候 ,我见到老杨开车过来接我。对我说:“哟,大卧底,今天情况怎么样啊?”

我很无语,不想理他。

紧接着,杨元贞连哄带骗把我哄上车,顺便还邀请我去他家坐坐。

而我同意了。

我在车上的时候对他说:“老杨,你下班了。”

老杨说:“对,现在回家。说不定又带辅导我女儿作业。”

我:“你挺辛苦的啊!”

老杨对我说:“对了,你有没有孩子?快30岁的人了。”

我:“没有。”

老杨又说:“结婚没?”

我:“没有。”

老杨接着说了下去:“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