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好铁不打钉

旭日初升,火红的太阳从江面上探出半个身子,载满货物的帆船行驶在江面之上仿佛要驶入太阳之中似的。

高兴站在靠近江边的城墙之上,远眺长江。

有的货船想要靠近码头卸货却被守卫码头的民兵毫无留情的呵斥后,划着桨走远了,只留下船家一脸疑惑的表情。毫无疑问这些从下游方向过来的帆船是从武昌府出发准备来给县城送货的,但尝试过数个码头都未获得允许靠岸后只好不甘心地离开。

江面上一艘两百料的平底货船之上,两个船工正议论着这武昌县城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搞得他们都送不了货物。

“张二哥,这县城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咧?原来码头上哪里见过这些手持刀枪的大兵咧?”

“你问我,我去问哪个咯?这次没把货送到回去东家少不了要打我们,打也就算了少不得还要扣工钱,这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哦!”

“是啊,是啊,这些码头上的大兵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看样子也不是官兵就是那一个个凶的很咧,我还准备跟他们打听一下为啥不让咱们靠岸卸货,有个大勺一下子就把刀拔了出来吓得俺一大跳!”

“莫啰嗦了,我们快留西回汉口把这个事情告诉东家,要不然他还以为是你我二人在路上潇洒去了,到时候扣工钱扣得更多咧!”

经过昨天晚上公审大会,高兴走在城中来往的军民都对他有了几分敬畏之心,所到之处无须亲兵呵斥,街上的行人自动往两边靠拢给一行人留出通行的道路。

回到县衙,着急高家大湾众村名代表议事,偌大的县衙大堂之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村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也许是如此轻易地便攻占了县城,让他们的心中有些毛躁,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不知道是在议论着什么事情,时不时还看到有人一脸兴奋之后几个人一起满脸通红的哈哈大笑。

高兴从屏风后面背着手踱步而出,满屋子人顿时安静了下来,从目光上就可以看出满屋子人投射向高兴的目光之中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敬畏,或许是昨晚城墙之上血腥的一幕在众人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映像。

高兴自顾自地坐在案板之后,生后是绘画着梅兰竹菊的宽大屏风,环视堂下站着的众人被高兴目光扫视到的人,眼神都有些躲闪。高兴再也不是那个看起来羸弱,就连杀鸡也不敢观看的少年了。

虽然高家大湾的族长也就是高兴之父高和依然健在,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把高兴当作一个普通的富家子弟看待。

现在的高兴是高家大湾众人心中事实上的首领,更是他们这些人的主心骨带着他们占领了县城,更是亲手砍死了为非作歹的贪官,保住了全村老少的生命。

高兴微笑着开口道:“各位哥哥弟弟,叔叔伯伯,在这县城两日过得怎么样啊?若是没吃好喝好尽管开口,我高兴一定尽我所能!”

村民纷纷开口道:“这两日吃得好,睡得香,怕是神仙过的日子哦!”

“沾少爷的光,这两日天天有酒有肉,我一年到头怕是也冒吃过这么多肉咯!”

高兴一听到村民们这样说,他开心地笑了,村民们看着他笑了也纷纷跟着开怀大笑。

高兴抬手制止,严肃的说道:“如今,还未到可以庆祝的时候,大家不要笑得太早了,我今天早上看到江面上很多货船都被咱们的人拦了下来不能靠近码头卸货,等这些货船回到武昌后。左良玉等人就算是傻子也会有所察觉。”

抿了一口茶水接着说:“留给咱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时间,积极备战。以我对左良玉此人的了解,其人看似兵多将广,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实际上自从他从军几十年来像样的仗压根就没打过,实乃胆小如鼠,贪婪无耻之人,若是咱们能够继续打着李闯的旗号把左良玉赶出湖广,那这偌大的湖广可就是咱们的天下了,到时候再接连庆祝三天三夜也不迟!”

武昌县城街头,四处都有人在张贴布告。原来是高兴派人四处张贴誊抄的征兵文书,一群衣服四处都打着补丁,蓬头垢面,脚上的布鞋早已露出了几个指头的市民聚在对着墙上贴着的文书指手画脚,你推我就。

就是没有人认识字,读不出来。

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人去专门统计过识字率还有文盲率这些问题,但如今对于中国各个朝代识字率的最高峰史学界公认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很多人觉得不对啊唐朝的时候那么多精妙绝伦的诗歌,宋朝时候那么多典雅唯美的词这不是代表中国古代文艺水平还有教育水平最高发展最好的朝代吗?元代还有个曲,明朝不是就剩下些臭八股吗?

但别忘了,中国四大名著就有三部在明朝问世,更不用说还有《封神演义》,《金瓶梅》,《杨家府演义》这些至今影响力依然极大的神作。

这充分说明在普遍民众间抛起了一股阅读风,进而也能够说明明朝的普通民众具有非常高的识别率,才具有较高的阅读需求,从而也使得一些作者写作了大量“低俗”。

大量通俗的创作一定是建立在的读者群体急剧扩大的时候,不然写这么些东西出来给谁看?

但根据专家推测,即使在识字率最高的明朝,识字率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十五而且基本上都是男性,这也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风气有关,而且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和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之间的差距也会十分巨大。

当然官府鼓励民间办学读书的风气到清朝戛然而止,一百五十余年的文字狱又一次让汉家儿女拖入了文盲的深渊。

正当一群人围着布告指指点点之时,在街道上巡视的高兴正好也看到了这一幕,笑着上前冲着围观的人群解释道:“各位好汉俊杰,这是咱们县的征兵布告,若是各位不大认识字,后生可以代为宣告一番。”

进城两日以来,一旦有空闲的时间高兴便在城内各处街道四处巡视,因此城内居民大多都知道这位高大的年轻人便是闯贼军中的小将军也是现在武昌县城中的主事人,大家都十分客气的作揖道:“那就有劳少将军了!”

为了便于理解,高兴在撰写布告时特意用了白话文,而没有用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但他显然高估了古代封建时期人的文化水平。

高兴看着墙上自己起草的布告朗声阅读道:“今日大顺军高兴将军招兵,要求如下:年16岁到45岁,四肢健全,能识字者自带武器者优先;进入军中每月给饷一两三钱,冬夏被服各一套,一日三餐,完。”

没错,年龄16到45岁之间,四肢健全的男性都可以参加高兴的军队,远远没有后世又是体检又是政审,身上有个疤都不行要求那么严格,先把数量提上来吧!

不说战斗力就一大群人站在那就够唬人的了,军队素质这个东西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和实战经验是搞不好的,而现在他最缺的就是时间。

这个时期无论是官兵还是流寇除了关宁军那种精锐,大部分的卫所兵和边军打起仗来那就是活生生的武装游行带着多少年没打磨过锈迹斑斑的兵器还有全家老少四处游荡。

明朝出去洪武还有用了年间,其它的时间军饷就是一笔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烂账,各种利益集团争着抢着吃兵油喝兵血。

自从万历年后期开始,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军饷百年间压根就没发全过,一片混乱无数本不存在的士兵存在于兵部和户部的花名册上。

崇祯年间绝大部分的卫所兵全靠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至于银子可能他们爷爷那辈见过,是在活不下去了就只好闹饷。

可以说闹饷贯穿了整个明朝末年,话说崇祯爷初登大宝,一次闹饷就给他开了眼界。

崇祯元年三月末,朱由检刚从便宜哥哥手中接过皇位不久。

相对于几个月前,宁远仅仅拖欠了四个月的军饷便是发生了兵变,三边地区的边军则显得更加的不容易。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年年拖欠,军饷发不全。达到了一百五十余万两,累计为二十七个月的全额军饷!

这都快饿死了,去你妈的朝廷,一群饥肠辘辘的士兵就开始四处抢劫。北京城里的那些喝着一斤上白两银子的龙井的老爷一看塘报那还得了,堂堂大明官兵竟然带头抢劫那还得了,天朝威严何在?立马派军饷发齐了的大军围剿,剿着剿着,闹饷的官兵就和所谓的流寇搞到了一起。

崇祯朝将士们的生活实在是太惨了,吃不饱饭,衣衫褴褛,或者说衣不蔽体,连基本做人的尊严都没有!

所以,在崇祯朝,义军的战斗力为什么逐渐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被逼无奈叛变的士兵或者说干脆造反的士兵的加入,使得起义军整体的战斗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高兴一念完招兵布告,四周顿时沸腾了起来。这个条件对他们来说诱惑力是相当大的,毕竟这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哪还能找到报酬如此丰厚的差事,不但包吃包住发衣服一个月还有一两三钱银子的饷!

要知道今年算是个寻常年景,一两银子足可以买两百三十多斤大米足够一家人吃的。

只见方才还聚集在一起的围观群众纷纷四散开来,争先恐后地回家告知家人和左邻右舍这个好消息。

高兴看着这一幕也是觉得颇为有趣,俗话说得好:“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在这白花花的银子和大米诱惑力之下,这些穷怕了的市民恐怕会为争取名额而打起来。

午后,县衙门口无数的市民排起了一眼看不到头的长队,期间还有许多人想要插队直接被高兴派人打了出去。高兴站在高高的门槛之上看着这壮观的队伍喃喃自语道:“乖乖,这怕不是排到城墙底下到头了才停。”

而像这样的长队足足有三条,王三会还有从县城中请来的两个帐房先生分别坐在三张木桌之后手上拿着毛笔不断地记录着报名人的基本信息。

几个和高兴一起从小玩到大甚至一起上过几年私塾的村中少年正在逐一检查应征者的身体情况,其实也没啥好检查的,无非就是抬抬胳膊动动腿,看看有没有缺胳膊少腿。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日落,排队的队伍才变得稀稀拉拉。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街道上已经有些乌黑了,终于还剩最好的几个人。高兴此时也走了过来,看着队伍中这最后的几人他一脸不敢置信的表情,甚至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只见,这几人看起来还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身高最多只能够到身高一米七八高兴的肚脐眼。而且其中一人只有一只胳膊,他还以为这几人是来恶作剧,正准备开口驱赶没想到那个只有一只胳膊的少年对着高兴作揖后先开了口:“将军,我兄弟三人原本是城外赵家湾财主的儿子,去年张献忠的败兵将我们赵家湾屠戮一空,父亲和母亲为了保护我们兄弟三人也被打死了。”

说完还晃了晃自己那只空空的袖子继续说道:“我也被砍掉了一只胳膊,如今我们兄弟三人在城内乞讨为生,今日看到将军招兵才来报名,还望将军收留!只要将军收留我们,我们这条命就给将军了,不管叫我们干啥都听将军你的!”

看着少年稚嫩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高兴一时间却无法从口中说出拒绝的话语。只好问道:“你兄弟三人叫什么名字?可会认字书写?”

为首的少年不卑不亢地答道:“我是老大赵学文,上过三年私塾,千字文学了一大半!”

“我是老二赵学武,还没来得及认字,爹年就死了咧”说完还用手甩了一下鼻涕。

个头最小的孩子有些怕丑地开口道:“我叫赵学舟是老三,我爹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给我起了这么个名,说我以后就淹不死了!”

三位模样十分相像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少年,在这一刻让高兴的心中多了几分坚定,此时的中华大地上像赵家兄弟三人这样遭遇的人多如脚下的蚂蚁,不知道还有多少哦!

“能救一个,救一个吧”高兴心中想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