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埋伏也要讲实力 2

曹操经常很生气。有时是真生气,有时是做生气状。这是一个大人物的特点。大人物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大人物要把人生的戏演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入戏。

但这一回,他是真生气了,被夏侯惇的盲目自信气得吹胡子瞪眼,那叫一个怒不可遏。

夏侯惇也乖巧。从博望逃回来后,自缚去见曹操,跪地请死。夏侯惇哭着说,我遭诸葛亮诡计,用火攻破我军。惇罪该万死啊……

但是很意外,曹操没有让他死。因为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转移到诸葛亮身上。这个传说中的人物终于以惨烈的事实证明了他强悍的存在,曹操不能不引起重视。

必须尽快扫平江南,让刘备、孙权都死翘翘,特别是那个诸葛亮也要死翘翘!一个报复性的决定很快就在曹操脑海中现成了。他决定出兵五十万,一统江南。时间就选定在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计划在这一日出兵。

太中大夫孔融计划不让曹操出兵。他给出的理由是刘备,刘表都是汉室宗亲,不可轻伐;而孙权虎踞六郡,又有大江之险,也不易取,总之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劳而无功啦。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丞相的声望会大受打击。丞相如今兴无义之师,会失天下之望……

曹操听了,觉得孔融这个人的人生很失败——曹操以为,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有时看他说话就知道了。孔融的话说得很触霉头,曹操觉得不祥。他痛斥孔融说:“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

当然还有一层话曹操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要不要讨伐某人,标准不在于此人是不是逆命之臣上——天子他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忠臣逆臣于他而言就更无所谓了。忠臣逆臣者,拿来说事的由头也,最重要的标准是——曹某人看你顺不顺眼,不顺眼就给我死翘翘去。

孔融长叹而出。这个读书读多了的人喜欢事事从书本出发,从礼仪道德出发。在他看来,曹操的暴力哲学是要遭报应的,所以孔融长叹而出的时候还附带说了这么一句话:“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这是一句致命的话,致孔融的命。因为这句话被御史大夫郗虑听到了,从而构成了对孔融生命的绝杀。

郗虑是这样一个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在他的日常生活中,郗虑经常遭到一个人的侮辱。孔融。

孔融实际上并没有暴力倾向,他之所以侮辱此人完全是因为郗虑的人格比较卑微,喜欢拍马屁,喜欢打小报告。孔融以为,做男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做男人遇见坏人坏事要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所以对郗虑,他经常展开疾风暴雨式的批评教育,以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但是孔融不知道,世界上最难改造的就是人的价值观。他很快就深受其害——郗虑向曹操打小报告了,说他受的委屈大了去了,孔融经常像他爹一样恶狠狠地教育他,最重要的是孔融竟然侮辱丞相,又与祢衡臭味相投,俩人凑在一起经常互拍马屁,祢衡夸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夸祢衡是颜回复生。丞相啊,你知道以前祢衡为什么会羞辱丞相您吗?全是孔融指使的。最严重的是昨天,孔融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丞相您“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至不仁是什么意思?不就是粗暴吗?而他说刘备是至仁……丞相,这,这,这个……

曹操吐血了。真的吐血了。先前他还以为孔融是个书生,现在才知道,敢情还是个阴谋家!披着书生外衣的阴谋家!

曹操决定,让这个人去死。立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孔融的死已经没有悬念了。有悬念的是他两个儿子。

孔融有两个儿子,都未成年,不知道世事的凶险,要命的是那时又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以当宿命的冷箭刺透孔融然后向他的两个儿子逼仄而来时,这两个孩子基本上没有招架之功。

事实上他们也不打算招架。他们安坐家中,对坐弈棋,表情恬淡,很有孔融遗风。有好心人急匆匆上门劝他们找个地方一避,孔融的这两个儿子不慌不忙地抛出影响这个世界一千多年的孔氏名言:“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破巢之下,的确没有完卵。以天下之大,或许可以躲得过兵勇的追捕,却躲不过曹操的杀心。曹操斩草除根的决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层,孔融的两个儿子便没有做无用功,而是选择了从容赴死。他们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和命运做无谓的抵抗,要做就做乱世中的智者。

不合时宜的智者。视死如归的智者。令人感慨万千的智者。

没有理由,寸步难行

刘表快死了。病重,属于奄奄一息那种。但刘表死不瞑目,因为有一个人的心,他一直猜不透。刘备。

曾经,他要把荆州送给刘备,刘备却拒绝了,这让刘表感觉不可思议。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可以拒绝一只鸡、一只鸭,拒绝美女的诱惑,甚至拒绝仇恨,拒绝友情,却不可能拒绝一大块地盘。安身立命的地盘。

每个人都需要安身立命,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地盘你为什么不要?

所以刘表搞不懂刘备。他要获得一个确认,刘备是真傻还是假傻?真傻之人好对付,要是假傻,那事情就麻烦了。或者说他的儿子们就麻烦了。

在刘表心里,荆州是要留给他儿子的。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虽然到最后钱还在,人没了,可这钱归根到底是要传给后人的,这样便没什么痛苦。

刘表也没什么痛苦,有的只是疑惑。

刘备帮他解开了疑惑。在刘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刘备斩钉截铁地告诉刘表,你的地盘我不要。你的地盘你做主,或者你儿子做主也行。

刘表这才放下心来,然后正儿八经地和刘备探讨在后刘表时代,请刘备托孤的可能性、现实性与紧迫性等等问题。刘备心如止水地答应了。

一切似乎没有意外,一切都在按照刘表的意愿在进行。只是刘表没有想到,世界上最大的意外产生于没有意外之时。

起因是他选定长子刘琦为荆州之主,同时令刘备辅佐自己的这个大儿子直到他安全地坐稳王位。刘表将这样的政治决策写进了遗嘱里,很有遗嘱一立万事安的意思。

蔡夫人却坐立不安。

不错,刘表是遗嘱一立万事安了,可她呢?她的命运将会变得很惨。毕竟刘琦和刘备都不是自己人。不仅不是自己人,还是她的敌人。她对此二人都采取过敌视甚至驱逐的对策,一旦他们上位,政治清洗将是可以想象和不可避免的。

蔡夫人决定,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她身上发生。她为此采取的行动是,令蔡瑁、张允二人把住外门,隔断外界与刘表的联系,人为制造信息的不对称。

蔡夫人坚信,世界上的秘密千千万,所有的秘密其实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蔡夫人还坚信,一个有秘密的人才有明天,因为秘密是这样一种稀缺资源——我有你就没有。

你什么都没有。包括明天。蔡夫人要让刘琦和刘备没有明天。

刘琦来见老爸来了。当他在江夏听说父亲病危时,一个本能的反应是连夜赶回荆州探病。

可他注定见不到父亲刘表。不是刘表已死,是他进不了外门。蔡瑁把守的外门。蔡瑁冷若冰霜地伸出一只手,向刘琦要进门的理由。

的确,这世上,理由是至关重要的通行证,没有理由,寸步难行。这个道理刘琦当然懂。可刘琦不懂的是,一个人见自己病危的父亲,难道还要什么理由吗?

蔡瑁以为,要。蔡瑁语重心长地告诉刘琦,说公子你奉父命镇守江夏,这个责任太重了;现如今擅离职守,倘若东吴兵至,那大家不是要死翘翘吗?再说这个时候如果入见主公,主公一定会嗔怒,病情反而加重,诚非孝道。所以,请回吧。

刘琦哑口无言。因为他突然觉得蔡瑁的话句句在理,虽然在他说的每句话背后,都包含着难以言说的私心、祸心——唉,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冠冕堂皇的背后,总有肮脏的东西被包裹着,令人莫辨黑白。刘琦觉得自己无可奈何,无法辩解,只得选择立于门外,大哭一场,然后上马心有不甘地回到江夏。

这一年的八月,戊申日,久经考验却考验不出什么名堂的、首鼠两端、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的荆州地区最高统治者刘表同志因病势垂危,在大叫数声之后与世长辞,死前望着江夏方向,久久不肯合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