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诸葛青山

几个时辰后,偌大的周府中一片寂静,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血腥味,但,此刻的周府,除了到处走动的甲士外,再看不到一个周家人。

这个屹立京城数十年的周家,此刻才算真正的画上了句号。

朱慈烨坐在正堂中,正对着一副牌匾发呆。

“忠义报国”,这是这幅牌匾上刻的内容,挂在这周府,显得略微有些讽刺。

不过牌匾上的字迹笔力劲挺,如同龙蛇一般在宣纸上飞舞,可见写下此张牌匾的人是有些真功夫的。

“殿下,此次在周府共查货白银三百万两,黄金四十万两,另有地契约千张左右,除此之外,在审讯中我们还发现了周府的地窖,里面还藏有一百万两黄金。”

朱慈烨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这些数额,和自己预料的差不多,相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朝代来说,这些钱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就有些恐怖了。

试想一下,一个周国仗,一个仅仅当了十几年的皇亲国戚,家中居然数千两银子,一些偏远的州府一年赋税估计还达不到这个数目。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明朝的灭亡,固然有外部大环境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内部蛆虫的腐化。

所以,要想将这大明朝扳回正轨,这些吸血的蛀虫必须杀,而且要一次性杀光。

“其余各家情况如何?”

“回殿下的话,孙将军正在统计,暂时没有具体数额。”

“那就挑几个贪污数量大的告诉我。”

“文华殿大学士家中搜出白银千余两,黄金一百两。

刑部尚书家中搜出白银四百两,黄金五十两。

刑部左侍郎家中搜出白银五百两,黄金十两。

刑部文选清吏司家中搜出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余两。

宝钞提取司中搜出白银四百两,黄金六十余两。

工部……”

听着审计官不断念出来的涉案人员,朱慈烨的脸色也越来越黑。

他知道这些高官家里有钱,但没想到能这么有钱,这还只是几个贪污数额大,职位油水多的,若是将所有人家里搜出来的黄金白银加在一起,怕是能抵得上江南七省一年的赋税了。

这些钱要是用到军事能养多少精兵强将啊!

就是硬耗估计也能活活把那位皇太极给耗死了吧。

但谁能想到,朝廷居然没钱?

你说这些人该不该杀?

砍头都算是便宜他们了吧?

一个个平日里自称读书人,动不动为了天下百姓着想,这就是所谓的为百姓着想?

就在朱慈烨心思杂乱之际,一阵通报声忽然传来。

“禀告二殿下,门外有一布衣书生独子前来,说是要与殿下赴约!”

“让他进来!”

……

此时的周府门外,除了几名全副武装的甲士之外,再无别人,那些等着要喜钱的老百姓们,也都被遣散在了南大街上。

身着布衣的诸葛青山站在门口,闻着从周府内传来的那股浓郁的血腥味,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血光?吉兆?”

独自嘀咕了一声,见到周府大门打开之后,诸葛青山也没有犹豫,大步的踏了进去。

而一进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满地的尸体,以及那已经开始有些凝固的血迹,这凄惨的场面一时间让他有些难以适应。

但,这还不是最让他震惊的,最让他震惊的是府内那些正在走动着的军士们,他们手中搬运着成箱成箱的白银,粗略一数,估计都有好几百万两。

结合这一幕,这位本就聪颖的书生顿时就明白了一切。

“为官者如此,汉家气数怎能不尽?不过,幸好,幸好。”

“阁下在说些什么?”

还没等诸葛青山从刚刚的震撼中缓过神来,朱慈烨的声音便从另一边传了过来。

“草民诸葛青山见过贵人!”

“阁下不必多礼,是我执意要见你的,哦,对了,你的那位同乡呢?”

诸葛青山瞬间就明白了朱慈烨说的是谁,顿时笑着答到。

“他听闻贵人的御营火骑在南街选拔人才,已经去投名了。”

“哦?是吗,你们两位,还真是人如其名啊。”

朱慈烨象征性的夸赞了一番。

其实他想着见一见这位书生,也只是突发奇想罢了,但就在刚才,他果断改变了这个想法。

无他,因为这个书生自言自语的那句话,他,偷偷听到了。

当即,朱慈烨便开口直截了当的问道:

“敢问阁下,你刚刚所说,汉家气数怎能不尽?难不成,阁下早就知道,汉家气数将尽之事?”

一时间,诸葛青山面露尴尬之色,但他却并没有表现出慌乱的神色。

“没想到被贵人听到了……”

“说说吧,这没别人。”

朱慈烨干脆的坐在长廊一边的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就这么等待着面前这位书生的下文。

“回贵人的话,贵人猜的没错,小民早就知道,汉人气数将尽,大明垂垂危矣,但这并不是小民故弄玄虚,而是小民通过天下形势分析可得。”

“哦?”

听到这里,朱慈烨忽然来了精神。

“贵人可知小民来着哪里?”

“哪儿?”

“阁下自河南而出,崇祯三年,中原大旱,颗粒无收,小民虽宗族迁徙蜀中,崇祯五年,蜀中叛乱,小民族人皆死于战火,唯有我还生还,数十年来,小民辗转各地,对于各地的民情,小民不敢说全知全能,但也是略知一二,甚至连西域,小民都曾跟随商队去过几次。”

“阁下见识广泛,佩服。”

“贵人严重了,只是路上见闻而已,其实不值一提,但,小民想告诉贵人的是,贵人身居京城,可能不知大明全貌,如今大明边患不断,内部更是地方叛乱难以镇压,但其实在小民看来,这两个祸根都无法真正动摇大明的国本,真正动摇国本的……”

诸葛青山刚准备说出口,但却被朱慈烨止住了。

“真正动摇国本的,是百姓吧。”

听到朱慈烨的话,诸葛青山眼神一亮。

“贵人果然聪慧。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天下百姓就如同这水,即可安大明国本,又可成大明祸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