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妇科疾病 1

第十章妇科疾病(1)

第一节月经病

一、痛经

(一)肝郁气滞

郝某女16岁病历号51、8、482

去岁天癸初行量甚少,经来腹痛,食欲减退,两胁窜痛,情志不舒,时生烦躁,形体瘦弱,面色少华。

舌淡苔腻,脉细缓。

【辨证立法】

情志不舒,两胁窜痛,均属肝郁,肝为藏血之脏,脾为生血之源,肝病传脾,血亏不得荣养经脉,冲脉为血海,血不充则经水少而腹痛。拟调冲任,理肝脾法。

【处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醋祁艾5克

香附米6克

厚朴

玫瑰花各5克(后下)

阿胶珠10克

春砂仁5克

熟地黄各6克(同捣)

酒延胡索6克

月季

玳玳花各5克(后下)

酒川芎5克

酒当归10克

桔梗各5克

炒枳壳5克

炙甘草3克二诊:服药3剂,食欲增,精神好,两胁已不窜痛,月经尚未及期,未知经来腹痛是否有效,嘱于经前3天再服前方,以资观察。

三诊:每月经前均服前方3剂,已用过4个月,均获良效,月经量较前增多,血色鲜红,经期较准,经期腰腹不觉酸痛,精神好,食欲强,面色转为红润,拟用丸方巩固。

【处方】

每届经前1周,早、晚各服艾附暖宫丸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经来腹痛,多见于初行经时不重视经期卫生,饮冷遇寒,或肝郁气滞,或血瘀,或为血虚均可致痛经。

本案则因肝郁不舒,遂有饮食少进,致血少来源,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初诊以缪仲淳之加减正元丹为主方,加延胡索、柴胡、香附、紫苏梗疏肝理气,养血调经,服药后不但经来腹痛治愈,而且气血渐充,食欲增,面色亦转红润矣。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生、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当归——川芎(见第279页)。

艾叶——香附

艾叶辛香苦温,回阳救逆,温经止血,暖胞散寒止痛;香附开郁调经,行气止痛。艾叶除沉寒痼冷为主,香附开郁行气为要。二药参合,温开并举,调经散寒、理血利气、通经止痛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下焦虚寒,肝郁气滞,以致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宫冷不孕、带下绵绵等症。

艾叶、香附伍用,出自《寿世保元》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寒不孕,月经不调,肚腹时痛,胸膈胀闷,肢怠食减,腰酸带下等。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月季花——玳玳花(见第251页)。

苏梗——桔梗(见第152页)。

(二)寒凝血瘀

武某女16岁病历号53、6、484

13周岁月经初潮,3年间只来5次,每次腹痛甚剧,量少色黑,别无他证。

舌苔正常,脉象沉迟。

【辨证立法】

《诸病源候论》云:“妇人月水来腹疼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故脉象沉迟,经来腹痛,治以调冲任、散寒湿为宜。

【处方】

盐荔

橘核各10克

祁艾叶6克

醋香附10克

益母草12克

炙甘草3克

砂仁5克

熟地黄各6克(同捣)

酒延胡索10克

川楝子6克

台乌药6克

醋柴胡

桂枝各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酒当归10克

酒川芎5克

阿胶珠10克二诊:服药6剂,适届经期,竟然未痛,遵嘱每于经前1周即服此方数剂。

【解读】

痛经之为病,因寒者多,因热者少,辨证正确,治之匪难。本方系化裁艾附暖宫丸,胶艾四物汤,乌附汤诸方,用桂枝、柴胡,则有通调营卫之作用,其效更显。

橘核——荔枝核(见第168页)。

艾叶——香附(见第303页)。

香附——乌药

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热,善于理气开郁,为妇科调经之良药。善入血分,故有人称本品为“血中气药”。又长于宣散,能通行十二经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乌药辛开温通,顺气降逆,散寒止痛,温下元,调下焦冷气。香附以行血分为主,乌药专走气分为要。香附偏于疏肝理气,乌药长于顺气散寒。二药伍用,直奔下焦,共奏行气消胀、散寒止痛之效。

香附、乌药伍用,出自《韩氏医通》青囊丸。方由香附、乌药组成,治一切气痛。局方加入甘草一味,名曰小乌沉汤,治气逆便血不止。

香附行血中之气,乌药调下焦冷气。二药合用,排气除胀力增。根据临床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积气,胀满不适,甚则疼痛,用之均易排除浊气,消胀止痛。对于急、慢性肝炎,表现为午后腹胀者,用之颇效。笔者曾尝治急性痢疾,症见里急后重者,用之亦效。清代张璐云:气行则后重除也。即是此意。

杭白芍——桂枝——柴胡(见第11页)。

川楝子——延胡索(元胡)

川楝子苦寒降泻,清肝火、除湿热、止疼痛;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理气止痛甚效。

川楝子、延胡索伍用,名曰金铃子散,出自《活法机要》。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近代医者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引起的胸腹胁肋疼痛,或痛经,疝气痛,时发时止,食热物则疼痛增剧,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笔者体会,它的治疗范围很广,不论肝、胆、脾、胃、心、腹疾患,还是妇女痛经,以及疝气疼痛等症,凡属气滞血瘀,兼见热象者,用之均宜。

生熟地——砂仁(见第48页)。

二、月经过多(崩漏)

(一)子宫黏膜下肌瘤(脾肾双亏)

靳某女29岁病历号59、1、14

3年前由于过劳,适届经期,遂致淋漓不断。时多时少,日无间断,色黑紫有血块。腰腿酸楚,少腹坠痛,头晕气短,倦怠无力,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本人不愿手术,故求诊中医设法。

舌质淡并有齿痕,六脉沉迟而弱。

【辨证立法】

月经淋漓不断,业已3年,气血双亏,虚寒为祟,血色黑紫有块,非热结之瘀,实系出血缓慢,稽留时久,凝结所致。察其脉沉迟而弱,舌质淡红,均非热证可知,拟升阳补中固涩为治。

【处方】

白术炭各6克

生地黄炭各15克

米党参10克

陈阿胶10克(另烊兑服)

紫厚朴5克

川续断

杜仲各10克

血余炭

赤石脂各10克(同布包)

干姜炭3克

鹿角胶10克(另烊兑服)

炙甘草3克

黑芥穗

升麻各5克

五倍

味子各5克(同捣)

山萸炭18克

祁艾炭10克二诊:服药10剂,此间曾血止两日,为3年来未有之现象,而后血又再来,量甚少,色亦转淡红,头晕渐好,仍觉倦怠。

前方照服,另用仙鹤草60克,荷叶30克,红鸡冠花炭60克,伏龙肝90克,煮汤澄清代水煎药。

三诊:又服10剂,出血大为减少,有时如红带,气短心跳,头晕均效,精神亦转佳,腰腿酸楚减轻,拟用丸方巩固。

【处方】

早服定坤丹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

【解读】

月经淋漓不断之症,以八纲辨之,治法各异。然医者多以出血为热,尤以血色黑紫辨为热结,投以凉血止血之药,温阳之药,似为忌用,张石顽曾为文辩驳。本案之有显效,在于辨证准确,用干姜、艾叶以暖子宫,反见血量减少,血色转鲜。施师用炭药以止血,效果殊佳,用升清药者,下病上取之也。

黑升麻——黑芥穗(见第102页)。

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生地炭——熟地炭(见第48页)。

血余炭——赤石脂(见第133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本案施师运用炭药甚伙,其用意有异,黑升麻、黑芥穗升清止血;苍、白炭固中止血;艾叶炭、干姜炭暖宫止血;生、熟地黄炭滋阴补血、凉血止血;血余炭补阴止血,诸药参合,有补有散,相互为用,止血之功益彰。

施师临证每遇出血性病证,往往加米醋数两与药共煎,其效如神。笔者验证临床,屡用屡验。

注1:红鸡冠花甘、凉,入肝经。凉血止血,治妇人崩中漏下、赤白带下。

注2:伏龙肝又名灶中黄土、灶心土。味辛、微温。入脾、胃经。诸凡血证,证属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宜选用。

(二)脾虚肝郁

藏某女20岁病历号51、8、635

16岁初潮,经期尚准,半年以来经行虽按期,但时间逐渐延长,每来1周多始完,最近2个月竟淋漓不止,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闷胀,食不香,腰酸神疲,二便睡眠正常。

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有力。

【辨证立法】

素日体弱,又复早婚,气血未充,是以经行时间延长,脾胃不健,食欲减退,后天补给不足,肝气郁结,头晕目眩,胸闷胀满。气不摄血,冲任失固,渐趋淋漓。拟助气摄血,扶脾健中疏肝解郁之法。

【处方】黑升麻3克

芥穗6克

熟地黄各3克

砂仁6克(同捣)

厚朴花6克

茅根炭15克

玫瑰花6克

五味

倍子各3克(同捣)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炒建曲10克

阿胶珠10克

米党参6克

柏叶炭10克

生牡蛎

龙齿各10克(同打先煎)

杭白芍10克

柴胡5克(同炒)

山萸炭15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

莲房炭10克二诊:服药2剂,月经显著减少,但仍未断,心跳气短,头晕依旧,食不香,胸胀闷,脉象如前,仍按上方加减。

【处方】

黑升麻3克

芥穗6克

阿胶珠10克

仙鹤草12克(炒)

川杜仲

续断各10克(同炒炭)

厚朴

玫瑰花各6克

谷、麦芽各10克

炒远志6克

杭白芍10克

醋柴胡5克(同炒)

莱菔缨

子各6克

酒黄芩3克

连6克

砂仁5克

熟地黄6克(同捣)

山萸炭15克

茅根炭15克

生牡蛎

龙齿各10克(同打先煎)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三诊:服药3剂月经已止,食欲转佳,胸腹闷胀已愈,惟仍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下午感觉烦热,脉象不似从前之沉细。气血已亏,来复需时,改服丸剂以善其后。

【处方】

早、午各服人参归脾丸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连服1个月,白开水送服。

【解读】

经期延长,淋漓不断,证属虚也,治之多以补气健脾益肾调固冲任为法。本案除益气健脾固冲任外,因有脉沉细有力,头晕目眩,胸闷胀等症,知其因肝血不足,引起肝气郁结,故施师用柴胡、厚朴花、玫瑰花、莱菔子、莱菔缨等药,疏理郁结之气,使整个方剂,固中有散,静中有动,补而不滞。更在二诊方中加用黄芩、黄连,防其肝郁化火,转为肝热月经不调,芩、连用酒炒,以减苦寒之性过亢。用柴胡者,既可疏肝,又有升举之功。下者上升之,升麻、芥穗炒黑,更增止血之效。

黑升麻——黑芥穗(见第102页)。

生龙齿——生牡蛎(见第187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生、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仙鹤草——阿胶珠(见第133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三)心肝脾虚

高某女47岁病历号51、1、926

近1年来,经期不准,忽前忽后,忽多忽少。本月**20余日未净,量多且有血块,背痛腰酸,头晕耳鸣,心跳气短,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辨证立法】

时届更年之期,忽呈崩下之症,血气大伤,统摄无力。血不达于四肢则酸软倦怠,上不荣于头脑则头晕耳鸣,心血不足则气短心跳。肝不藏血,脾不统血,经期延绵20余日。心肝脾皆为掌管阴血之脏,治此三脏,当可恢复。

【处方】

野党参10克

炒远志10克

山萸炭15克

川续断

杜仲各6克

鹿角胶10克(另烊兑服)

野於术6克

土杭芍10克

莲房炭12克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炙甘草5克

柏子仁10克

五味

倍子各6克

春砂仁5克

熟地黄各10克(同捣)

二诊:前方服4剂,血已渐少,精神好转,食欲增,酸楚减,睡眠甚安,心跳头晕显著减轻,仍有少量血块。原方去莲房炭,加玫瑰花、月季花各5克,再服4剂。

三诊:血已止,症状除,但昨日突然眩晕,恶心,www.youxs.org(80/60毫米汞柱)。遂又觉心跳,仍是血不上荣之症,拟补虚养血法。

【处方】

党参10克

白薇6克

远志6克

狗脊15克

阿胶珠10克(另烊兑服)

当归身6克

野於术5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

明天麻5克

石菖蒲5克

生龙骨

牡蛎各10克(同打先煎)

【解读】

更年之期,月经多不正常,无足为虑,但下血过多则成病态。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主治三脏血可止,体力日复。

本案患者在诸症消失之后突然血压降低,更可说明是虚证。补虚养血,当为正治。

党参、白术、砂仁、甘草益气健脾;生熟地黄、白芍、杜仲、川断、沙苑子、狗脊补肝肾、益精血;柏子仁、远志、石菖蒲通心窍、益心气;五味子、五倍子、山萸炭、连房炭收敛止血;白薇、白蒺藜清肝热、止头晕;诸药合参,心、肝、肾、胃同治,是故疗效卓著也。

鹿角胶——阿胶珠

《本经逢源》“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阿胶味厚,滋阴补血,益气安胎。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本草经疏》:“阿胶,主女子下血,腹内崩。”二药均为血肉有情之品,相须为用,增液补血之力益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