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攻克低渗透难关

命运无常,刘娜想过多种离开芦地质的方式。却唯独没有想到这一种。

刘娜给他带来了一包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最前沿学科的英文资料。

芦地质爱不释手,这天凌晨了,他还手不释卷看一本介绍矿业历史的书,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当中国的奴隶工匠们鼓炉冶铜、大铸青铜鼎盂的时候,遥远的城邦希腊,一位叫阿利斯铁阿斯的诗人在羊皮纸上写下了长诗《独目人》。诗失传了,却被西方称为“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写进了大作《历史》,罗马人由此知道了遥远的东方遍地是黄金。

在中国,石油一词的出现要比国外至少早三四百年。在汉、晋时期,石油被称为水肥、石漆;隋、唐时期称石油为石脂水、黑香油。很多学者都认为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第一次提出“石油”这一专有名词。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我国在公元976-983年间的史料中,就有关于“石油”的记载。北宋李肪《太平广记》的记载:“石油井在YC县北九十里,井出石油,……”按照这个说法,“石油”这一名词的出现时间要比《梦溪笔谈》早100年,比国外早三四百年。在国外,关于石油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2500年以前的古波斯帝国时代。当时居住在现今伊朗西南部胡泽斯坦省、濒临波斯湾地区的古苏萨人,将石油称为“拉迪那凯(rhadinace)”。在《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石油就有“发光的水”、“普罗米修斯的血”、“魔鬼的汗”等名称。在国外,石油最早发现于中东北非和亚洲等国家。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古巴比伦(现伊朗一带)和印度等国已经开始采集天然沥青。公元9世纪,阿塞拜疆巴库开始生产石油。10世纪的地理学家阿布·哈桑·阿里·麦斯欧迪和13世纪的马可·波罗曾分别描述过巴库油田的生产情况。在亚洲,缅甸在1735年前后有300来口人工凿成的采油井。现代石油工业的标志是1859年德雷克井获得商业油流。1858年,铁路客车列车员德雷克在纽黑文市遇到宾夕法尼亚州岩石油公司的合伙人之一汤森。汤森向德雷克讲起了他们的石油生意以及钻井取油的设想,随后,德雷克赴泰特斯维尔附近开始钻井采油。他自封“上校”头衔,经多次钻井失败后,1859年8月27日下午,当钻到69英尺深时,遇地层裂缝,钻杆突然下滑。由于是周末,大家没有在意发生的一切,也没有继续钻进,而是回家过周末。第二天,当钻井工人来到工地时,发现水面上漂浮着厚厚的黑色液体,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石油!消息迅速传到美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淘金者疯狂涌向泰特斯维尔,接踵而来的是类似淘金狂的时代。宾夕法尼亚的成功钻探,掀起了全美石油勘探开

发的热潮,美国石油工业迅速崛起。1870年,美国石油年产量达到526万桶,1920年达到亿桶,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64%。为纪念德雷克对世界石油勘探的杰出贡献,人们把发现石油的井称为德雷克井,将1859年视为现代石油工业元年。德雷克井实现了石油第一次商业性勘探开发,开创了一个时代。

“芝麻,芝麻,快开门!“几万名石油工人呼唤着,期盼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1984年的科研攻关开始,几千名技术人员踏上了漫长艰苦的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探索之路,开展特低渗透油藏开发试验和科研攻关,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由侏罗系找油转向三叠系找油。

问题一大堆,古地理,古气候,古纬度,古构造,成矿来源,成矿时代,聚矿环境,成矿动力,找矿前景……有说得清的,也有说不清的。在这个迷宫里,岔洞曲里拐弯,深不可测。地质是本诡谲的天书,从1907年至今,探索到现在已整整77年了!地质研究就是这样“憎命”,项目有期限,认识却永远没个穷尽,它像希腊神话中那个美丽的海妖,可望而不可即。

寻找石油要善于用地球物理、地质,钻井、录井、测井、测试等多种地下信息和多种学科,综合研究判断地下地质情况,科研人员为了能及时准确的取得地下信息,他们经常深入生产现场,坚持收集和分析随钻资料,用准确的第一性资料,分析研究勘探突破的方向。从领导到科技人员,跑野外,蹲井场,看露头,取资料,分析数据,试验攻关,解析剖面,展布地质,钻井、录井、试油、压裂,随钻分析,逐步揭开了地下宝藏的盖子,找到了寻宝的金钥匙。

芦地质带着钱小兵和樊大成,还有王大宝对区块进行踏勘。雨后荒原,车辙时聚时散,纵横交织,水洼子亮亮地映着蓝天。车子开开停停,爬上一个黄土塬山丘,地平线上尘雾黄乎乎的很是壮观。来到了安塞西山脚下,下车后,他们四个人徒步朝山上攀登。钱小兵跳下车,转身扶着芦总下了车。他见前面的路更加难行,便对大家说:“没办法,我们只有步行了,让司机他们在后面慢慢折腾吧。”

到了半山腰的一处开阔地,芦副总地质师站住了,他伸开双臂扩了扩胸,感到山间虽然寒冷,但是空气清新极了。他极目从安塞向西望去,群山环绕,波澜壮阔。他分明看到的不是山,而是那些地下的原油。他还看到,这些宝贝像水一样从地下流淌出来,涌进了这狭窄的深谷之中。这山、这壑、这岭、这峰,都让他感到分外地亲切。

几个小时后,上上下下地跑了几个来回,在山的嶙峋怪石之间,钱小兵起身望了望南边的山后,指着北边的山脉说:“最早发现的化石就在这里。”芦总点点头,他们喝了点水继续朝西北方向走。芦总边走边敲山岩的石头。东瞅瞅西看看,捡了不少石块放进了背包里。夏日如炉,骄阳似火。大家汗流满面,衣服都湿透了。走到山脚下休息时,钱小兵一行数人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休息、都一个劲儿地蹲下喝水。樊大成刚想打开水壶喝水,不远处一块石头吸引了他。他拧紧水壶盖子跑了过去,并饶有兴趣地蹲下看着这块闪着白莹莹光斑的石头。不一会儿,他捡起这块石头后大喊:“芦总,你过来看看,是不是化石?”

芦地质从钱小兵手里接过化石看着摸着,十分感兴趣地说“:“这里有那么多的三叶虫化石,我判断,应当有油气生成的条件。石油的成分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这些成分主要是古代海洋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我也感到安塞的油藏确实很丰富。但是,这一切还需要用事实来说话!”

樊大成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地质间,还有无机生油一说,到底哪一个是真理呢?“

芦地质解释说:“我还是赞成有机生油的观点,毕竟在发现油藏的地方,大多都发现了三叶虫花石,它们的机体在死亡后的有机物质不断被分解,并随着泥沙等物质沉入海底,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物质也便一层一层的堆积起来,隔绝外界的空气,也就是隔绝了氧气,形成了碳氢化合物,也便构成了石油源岩,而陆地上的植物尸体产生的沉积物,主要是产生天然气。“

王大宝接过来说:“我们上学时,大多数教授也坚持这个观点,这些碳氢化合物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下,逐渐转化,由油页岩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密度小,就会向上渗透,在油气迁徙的过程中遇到受到阻碍,无法再向上渗透,就会聚集在封闭的空间内,随着封闭的石油越来越多,就产生了石油。“

芦地质低着头在山脊上看着,凭着他多年来对地质学的研究和实地勘探的经验,他断定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他感慨地说:“油气生成,一旦这个封闭区间被充满,其他油气就会向别处渗透,上升到更浅的地方,被盖住、罩着,藏着。藏在哪儿呢?这充是我们的任务。地球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而测量数据或所观测的源体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樊大成作为地球物理勘探处的副处长,是这方面的专家,掌握的资料和信息也多,他介绍说:“油气勘探的第一道程序,是对油气勘探对象进行评估。过去勘探的对象一般集中对局部圈闭进行评估,评估的基本依据,看是否存在“生储盖”的条件,假若存在就可进行油气勘探,反之亦然。近年中国油气勘探实践告诉我们,有些已发现并开发的低渗透油气藏,并没有明显自然边界,更没有什么圈闭构造可言,最多是岩性“致密带”阻隔,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吐哈等盆地均有这类油气储层和油气资源的存在。“

钱小兵捡起了一块化石放在手心里,仔细观察着,思考着。他想起一个名人叫安东尼·卢卡斯,他一度担任奥匈帝国海军的船长,对一种被称为盐穹的地质结构中蕴含着储油的可能性非常着迷,就像他们今天这样,握着地质锤在野外采样,认为盐穹之内经常潜藏着硫磺,有时也会有石油,并且在地表上来的一堆泥土中发现了薄薄的一层石油光泽。他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芦地质看着四周,对随行人员说:“当年美国纺锤顶附近经过艰苦的探索,哈米尔兄弟花了漫长的10天的时间树立起第一个井架,打出了油,没花多少天,它周围就竖起了越来越多的油井钻塔——到次年夏天的时候,加起来足有214口油井。一口油井,一份财富。它是神话般的历史,有一阵子,石油的发现把那里转变成了一座经典的繁荣小镇,成了泥浆、血汗、石油商、妓女、各色小偷和盗贼,淘金热带来最为壮观的新繁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