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技术开出石油花

芦地质看着四周,对随行人员说:“当年美国纺锤顶附近经过艰苦的探索,哈米尔兄弟花了漫长的10天的时间树立起第一个井架,打出了油,没花多少天,它周围就竖起了越来越多的油井钻塔——到次年夏天的时候,加起来足有214口油井。一口油井,一份财富。它是神话般的历史,有一阵子,石油的发现把那里转变成了一座经典的繁荣小镇,成了泥浆、血汗、石油商、妓女、各色小偷和盗贼,淘金热带来最为壮观的新繁荣。

我相信,未来不久,这里将井架林立,抽油机遍地,会繁荣起来的。

“芦总,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一点,钱小兵表示赞同。樊大成、王小宝的观点和芦总是一样的。

太阳渐渐升高了,远处交错起伏的光秃秃的山峦越来越清晰了。在芦副总地质师看来,这里不仅是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山河,更是一个个蕴藏着丰富宝藏的聚宝盆。

芦地质看着眼前这么一个巨大的山头,想到打仗的时候拿下敌人的一个山头并不难,可从它身上开采到石油却并不简单。可是困难再大,也不能让国家的宝藏闲置在这里,要让它们在祖国建设中发出光和热。想到这里,他坚定地说:“我们就一定要拿下它!困难最怕敢想敢干的人,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持之以恒,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此后,在局领导的支持和安排下,他们几个单位和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地震、测井、地质多学科联合攻关,通过地质模型正演,建立侵蚀面解释模式,在人工标定的基础上,寻找地震反射异常点,结合瞬时相位属性剖面上相变特征,追踪侵蚀面,通过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形态。黄土塬非纵地震拟三维成像处理攻关形成了非纵静校证,振幅一致性、拟三维等关键处理技术,获得了高质量分偏移距叠加到面和拟三维数据体,精细刻画前侏罗纪古地貌单元及长2以上小幅拘造,为叠前含油气层预测及后期三维地质建模奠定了基地。发现了33个油藏。持续深化沉积微相、石油运聚规律及油藏富集规律研究,含油面积及储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从成藏控制因素入手,开展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和产能评价,筛选含油富集区,落实有利建产目标。

1986年9月份,6015队负责钻井队在天1井已钻进3676米,裸眼进行系统测试,地层测试器下至3661米时,中途测试,在奥陶系碎屑状灰岩段首次获得日产16.4万立方米天然气,该井位于宁夏YC县高沙窝乡,设计井深4300米。石油部要求把该经打成科学样板井。

1986年油气勘探协调发展,天然气勘探由掩冲构造带扩展到地台区,地震发现一批古生界隆起,在盆地东部子洲一带钻探的麒参1井,在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地层中测试获日产5900立方米和1.7万立方米天然气,洲1在奥陶系地层中也见到好的天然气显示,镇川1井在石盒子组地层中见到七个气层,在天环向斜北部天池构造上钻探的天1井,在奥陶器测试出16.4万立方米天然气流,上述井见气展示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良好前景。石油勘探,在安塞延长统勘探成果继续扩大,主要在三角洲前积砂体中找出了高产区块,1986年在王窑、坪桥,候市三区块新增含油面积44平方公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58万吨,累计储量达到9122万吨。

1987年天然气勘探有新发展,盆地东部绥德__榆林地区,1987年完钻井11口,其中九口井经测试、酸化、压裂,口口见气,从各种地质资料分析,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合气普遍,天然气富集程度与储层发育关系明显。

对安塞地区延长组的勘探继续延伸,在安塞侯市和杏河区一带,完成探井四口,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1016万吨,累计储量10138万吨。

芦地质负责的地震勘探,在三维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范围内从事三维地震的作业队达到219个,远远超过二维地震队(109个)。可见,三维地震工作量已经超过二维地震.

20世纪90年代,石油公司开始把三维地震应用到已投产油田的生产监测中去。例如,雪弗龙德士古公司1995年开始在印度尼西亚的杜里重油油田上,按三维矩阵,在注汽井和生产井网中埋设了检波器,定期进行三维地震,清楚地显示出油藏中蒸汽驱前缘的推进情况。这就是“四维地震”技术的形成,所谓的第四维,就是时间维。

1989年10月份,中美合作地震队在天池沟造首次开展三维地震勘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92平方公里范围内获得地下反射67.9公里,满覆盖面积48.8平方公里,落实了幅度小于20米的微小构造和断距小于15米的微小断层。

全三维地震技术,用来识别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与地层特征可以概括为:单一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相序与相组合变化;旋回叠加样式的改变;地层几何形态与接触关系。这些特征均反映着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是同一时代地层与界面的对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岩石类型的对比。在成因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因为转换点为可容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少到最小值的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即基准面旋回的二分时间单元的划分界线。转换点在地层记录中某些位置表现为地层不连续面,某些位置则表现为连续的岩石序列。岩石与界面出现的位置和比例,是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的函数。时间一空间图解是对地层剖面进行时间一空间反演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有助于对地质过程(时间十空间)地层响应(岩石十界面)的理解并检验层序对比的可靠性。

这些技术提高了复杂致密砂岩油藏的精细描述水平,能有效分辨出较薄储层,筛选出相对高孔高渗的甜点。黄土塬非纵地震拟三维成像处理攻关,形成了非纵静校正,振幅一致性,拟三维等关键处理技术,获得了高质量分偏移距叠加剖面和拟三维数据体,提高了复杂致密砂岩油藏的精细描述水平,能有效分辨出较薄储层,为叠前含油气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1989年天然气勘探成果显著,主要在盆地中部中央古隆起奥陶系古风化壳勘探有较大突破,其中陕参一井对奥陶系气层经酸化处理后日产气达13.9万立方米,无阻流量28.3万立方米,距陕参1井40公里处的榆3井日产气万立方米,无阻流量13.6立方米。

1990年,石油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地震在盆地中部、东部发现一批平缓和鼻状隆起,同时结合地震资料,研究了盆地中东部奥陶系侵蚀面形态,在盆地西部重新落实了67个局部构造,经过钻探在中央古隆起北端靖边__横山一带获得六口工业气井。

1990年3月份,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出十大科技成果,火炬石油勘探局的天然气地质研究与勘探获得重大进展,安塞油田依靠科技进成产能46万吨,两项成果均获奖。

在此过程中,火炬油田在实现了10毫平方微米的油藏的成功开发后,相继攻克了0.5毫平方微米特低渗、超低渗油气藏的开发难关,大批难动用储量被解放出来,这一过程,体现了火炬油田,不折不挠的企业精神,展示了火炬油田技术创新的事例,这一过程也说明,某一时期遇到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永远不能逾越

地球是一本天书,搞地质就是解读天书,任何发现——哪怕是一个新的、还有待推测的认识都令人激动。它回报了以往的辛苦,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安塞油田钻探的塞平一井、塞平二井,均采用勘探局在国际上首创的砂垫体胶塞封隔技术和自定位射孔技术,标志着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重大突破。

安塞油储层埋藏深度为400至1600米,有效渗透率毫达西,是国内外罕见的低渗、低产、低压的特低渗透油田,形成了30多项配套技术,其中最系列化,最成熟的丛式井钻井工艺技术,压裂改造技术,优化射孔工艺技术,注水开发技术,机械技术,动态检测技术,油气优化等更新工艺及配套技术,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誉为“安塞模式“,在全国推广。

科研攻关项目,课题计划完成率达到94%,新技术推广项目31项,完成率96.8%,科技发展计划完成率94.8%,良好率33.3%。

又隔了一年,《陕参一井科学探索井综合研究新发现》,《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配套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大科技成果奖。

科技成果大量出现,局级科技成果1519项,国家级成果13项,高官成果61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