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算无遗漏

毋庸讳言,卫青和霍去病对卫氏都是极为忠诚,卫氏为什么放弃霍去病而挺卫青?因为卫氏认为,霍去病不能代表卫氏的利益,还是卫青最靠谱,这是由这两人的性格所造成的。

卫青一直是一个谦和忍让,特别会为别人考虑的一个人,且特别地懂得感恩、报恩,别人对他好一点点,他就想涌泉相报,是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或者换句话说,他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无法对朋友说“不”,他讨好皇帝刘彻,同时也讨好所有对他好的人,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卫青幼时被送给了郑季,受到的折腾比较多,忽然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和关心,他会担忧失去,宁可委屈自己也想成全那些对他好的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认为公孙敖曾经救过他的命,他就得好好报答,有一个上位的机会,因为公孙敖想要,那就得让给公孙敖。这必然换得了公孙敖对他绝对的忠诚。

何止是一个公孙敖?当年,卫青因为漠南之战的大功劳,刘彻非常高兴,不仅要封卫青,还要封卫青的三个儿子,卫青坚决不肯,推辞说:“臣能够以待罪之身在军队中已经是幸运的事了,依赖陛下的神灵,部队大捷,都是各个校尉力战的功劳。陛下已经过多地加封了臣卫青,臣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没有任何功劳,皇上割地封他们为侯,不是臣鼓励士兵奋力战斗的本意,卫伉等三人不敢受封”。结果皇帝被逼得说:“我不是忘记了其它人的功劳,本来就考虑了对他们的奖励。”于是召集御史,封了卫青属下的一堆人。

(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天子曰:“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今固且图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处于低位的讨好型人格的人可能会活得比较辛苦,但卫青为自己争来了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这种讨好型人格自然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史书对此一一记录了下来:

淮南王刘安在选择造反之前,曾经问他的门客伍被咨询过,有可能与淮南军对垒的卫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伍被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黄义,曾经跟随大将军卫青打过匈奴。回来后,曾经这样对伍被我说:‘大将军卫青对待士大夫讲礼貌,对普通士兵有恩情,众人都愿意为他效劳。更绝的是,卫青骑马上山下山如飞,才能过人。’伍被我认为卫青才能到这样的地步了,又多次带兵出征,不是一个容易抵挡的人。而且我还与谒者曹梁聊过,曹梁从长安来,称卫青号令严明,对敌勇敢,经常身先士卒。休息时,如果士兵穿井没通,他一定要士兵先喝水后自己才喝。军队回来时,一定要士卒全渡过河了,自己才会渡河。皇太后赏赐他的金银财富,他都会转手赏给下面的军吏。”

(被曰:“被所善者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还,告被曰:‘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王默然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并非是当时的人这样评价,宋代的司马光曾经对卫青作了一个盖棺论定:“卫青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他擅长骑马射箭,本事超过一般人;他礼遇士大夫,又有恩于士兵,大家都想为他所用,他是一个有当领导才能的人,所以每次出兵都会打胜仗,有功劳。因此,天下都服,认为刘彻选对了人。

(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资治通鉴.汉纪》)

因为有了这样的卫青,哪怕皇帝想要废了卫氏,也得考虑一下天下的人心吧。

而霍去病则不同,他所积累起来的势力是无根之萍,皇帝可以予取予压。

史书记载了霍去病身上发生的几件小事,这些细节深刻地刻画了霍去病的性格。

1、霍版“猪门酒肉臭”。

霍去病因为打仗太狠,刘彻对他的喜爱那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只要他出征,刘彻就会派管厨房的太官带着数十车的食物陪着出征。这些食物都是御赐的,明确是给霍去病的,只要霍去病不发话,其他人哪里敢动呢?霍去病可且骄横着呢,把皇帝专门为他准备的东西全个人包圆,反正是吃不完就带回来,带不回来就扔掉。刘彻怕霍去病吃不饱,每次赐的食物都很多,造成的结果是:霍去病班师回朝之时,“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色”,等于是另一版本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霍版“纨绔公子”。

霍去病是个精力旺盛的娃,闲不住,在塞外在打仗的空闲,还忙着踢球。吃不饱饭的士兵很忙的,要打仗,要训练,但霍去病觉得他们还能再多干点事,要才尽其用,就多给他们指派了一件事,让他们帮着修球场,废话,没球场怎么踢球呢。但可以想像,这些士兵不可能说霍去病的好话。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3、霍版“恩将仇报”

刘彻特别喜欢霍去病,总是给他最好的兵马,而且允许他自行决定进攻于否。别小看这点,要知道,连卫青都没待遇。霍去病不愿意辜负刘彻的信任,一再强调兵贵神速,总是会神奇地抢先到达指定地点,从来没迷过路,也没误过时。问题是,那些与他配合的老将们没那本事,常常无法按时到达,误了会兵的期限。如果换了一般的人,你先到了,别人还没到,总归要等上一等。但霍去病不管,他纯粹是打仗不要命,先到就先打,带着一帮子勇士直捣匈奴的老巢。匈奴人适应了那些老将的速度,整个来不及准备,每每被打的鬼哭狼嚎。但是,打了胜仗归打了胜仗,不管怎样,孤军深入,总归是有风险的,万一以后匈奴人回过神来了呢,打仗虽然说有以少胜多的,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多欺少、以众凌寡保险。所以刘彻会狠狠地罚失期的老将们,一般都是判斩,让他们花钱买自己的命。一举两得,既惩罚了犯错的人,又拿到了赎金贴补财政亏空。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和公孙敖配合,一起从北地出兵,分道行军,约定地点会合。公孙敖估计也是托大,以为自己好歹是卫家的人,霍去病总归会照顾着点的,没能按时赶到集中地

(本章未完,请翻页)

点。这想法放到卫青身上,那是没错的。君不见,在漠北之战中,卫青不是把李广当先锋立功的机会让给公孙敖了么。但,如果把对卫青的看法套用到霍去病身上,大盐也会卖馊的。霍去病到达地点后,明明发现公孙敖没到,明明知道刘彻的特点是会惩罚那些失时的老将,而公孙敖是卫氏的大恩人,但为了胜利,他仍然抢时出发,越过居延到达了祁连山,抓获了不少的匈奴人。霍去病是胜了,因为他有“天幸”(老天保佑),从来就没败过,但公孙敖就倒了霉,刘彻知道公孙敖竟然在关键时期失了期,很是生气,一视同仁地判了斩刑。公孙敖没办法,只能花钱赎为庶人,勉强躲过一死,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霍去病,公孙敖差点把命都丢了。

(其夏,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而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4、霍版“佛系领导”

霍去病打仗比卫青更狠,按理说跟着他的人更能够升官封爵,但史书却告诉我们,跟着卫青更有前途。因为霍去病是佛系领导,从来没有拼命地宣传底下人的功劳,从来没有拼命地为底下人向刘彻争取更多的荣誉,他只求将仗打好,至于赏罚,全部都交给皇帝刘彻,这就导致他手下封官之人感激的是刘彻而不是霍去病,不会去拜霍去病这个山头。

史书记载,原本身份不过是校尉裨将的跟着卫青出去打仗回来,因为立功而封侯的就有9个人,也成为将军的有14个人。(其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相比较而言,以校尉官吏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去打仗立功而被封侯的有6个人,后来成为将军的有2个人。(其校吏有功为侯者凡六人,而後为将军二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实上,霍去病立下的功劳绝对不比卫青少,否则皇帝也不会在最紧要漠北之战的关口,更属意霍去病去消灭匈奴。

从以上四点来看,霍去病会得罪人,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卖其他人面子。这一来二去的,卫氏还想在周围团结一帮子人不?霍去病的种种行为,其实证明了他没有私心杂念,不会被身外之事牵拌,不会收买人心,没有拉帮结派,也就没有皇帝最讨厌的党派。这意味着,无论他爬到哪个高度,他都是孤身一人,不具备政治威胁。

这样一个霍去病,在他还掌握有权势的时候,可能会有人为因为趋炎附势而投奔他,但一旦他失意,因为只是利益体,其它的人会纷纷离去,鼓破万人椎的场面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让皇帝刘彻来选择,他当然会选择霍去病,这也是为什么他会给那些投奔霍去病的门客封官的终极原因。

但对卫氏而言,他们当然也需要霍去病,可如果让他们在卫青和霍去病之间选择,当然选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

现在卫氏正处于泥潭之中,让霍去病来背背锅,这事儿划算,反正他有皇帝的宠爱,等过了这段时间,东山再起不就结了么,到时卫氏仍然是一门两将,光彩照人。

这就是卫氏的如意算盘。

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完美的时候,霍去病忽然死亡,从此,卫氏一路下坡,直至几乎全军覆灭。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