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下很大

江湖终归是小,天下才称作大。

因为江湖只是狭义微观,唯有天下才是广义宏观。

所以在江湖上遇到一个故人容易,在天下寻找一个旧人很难。

江湖之于萧兆和应文;

天下之于朱棣和朱允炆。

时空回到另一个场景。

应文等人抢滩登陆的时候,朱高煦的船儿还在大海上阴魂不散的追击着廉湘的宝船。他们恨的牙根痒痒,巴不得一口气就追上宝船,抓到应文他们,然后生啖其肉。

在浩瀚大海的疾风骤雨下,朱高煦空有迁怒众僧的歹毒,却没有与自然之力抗衡的能量。朱家尖岛上缺乏穿破骇浪惊涛的巨船,面对劈波而去的宝舰,朱高煦也只能望洋兴叹,跺脚连连。

生未见人,死未见尸,绝不放弃追击!

雨疏风骤。朱高煦身先士卒,劲装结束;他披戴好蓑衣斗笠,挥剑登船,向天灵犀一指。

“追!”

风向忽转,势头猛烈,东南风鼓起劲帆。朱高煦亲率张信、郭宠,带领一百亲兵,分乘四条大船,一路直向西北急进。

——目标,刘家港!

一路唱来一路歌,这种心情肯定不属于朱高煦。

他的曲库里,只有“我要找到你”这首歌。

船儿越往北行,雨势越小。终于他们穿破雨幕,驶入到静波微澜的海域。

海波万顷,平浪微卷,一镜碧蓝,涛声舒缓。

数日后,刘家港。

柔和的月光倒影在流波潺潺的海湾里,恬静而安逸。几只大船如同几个不速之客,没打任何招呼就悄悄的来到了这里。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鬼子来了!”

汉王朱高煦,隆平候张信,朱家尖岛副将郭宠等人乘坐战船,已到港口。

“站住!什么人?”守军高声叫道。

“大明汉王。”郭宠道。

“汉王?”

“哪个汉王?”守军问。

“少特么废话,还有几个汉王?”张信吼道。

守军听罢,吓得吐了吐舌头。他不知真假,但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毕竟汉王的名号摆在那里,只好马上进去通报。

“准备好弓箭,严防死守看着他们,别让他们轻举妄动。”守军低声对同伴说。

——“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去通报。”

奉永乐帝命令,原来郑和下月即将启程,去往西洋各国造访沟通,宣扬上邦教化。

郑和,原名马三宝,因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又因靖难中其曾在郑村坝立下战功,故御赐姓郑,改名为郑和。

此时,郑和刚好在屋子里,正研究航海地图上将要出行的路线。听得守军来报,说有人自称汉王,来到了刘家港。

“汉王?朱高煦?深夜造访,有甚公干?意欲何为?”一连串问题在郑和脑中闪现,朱高煦的突然到来令他满腹狐疑。

他站起身,和参将林戬一齐出来查看。

来到岸边,郑和看到了对方来人。

“收起弓箭。”郑和对守军说道。

郑和曾在靖难中和朱高煦并肩作战,当然识得朱高煦。借着火把的光,他看到了站在船头甲胄在身的一众武人。

而月夜的火光下,昂首挺胸手握宝剑站立船头的正是朱高煦。

——如假包换的朱高煦。

此刻,他的右臂上还缠着绷带。

“汉王哪里来啊?殿下尊躯,星夜到来。欢迎,欢迎。岸上说话。请!”郑和不善言辞,故只是言简意赅的寥寥数语。

“公公你好,不妨先上去说。”朱高煦道。

岸上军士和朱高煦手下一起将他扶上岸。张郭等人跟在他身后,也离船上岸,鱼贯雁行。

“汉王,请里边说话。”郑和伸手引路,态度恭谦。

一路上寒暄客套,自不待言。

“汉王,您这是?”来到厅堂,灯光明亮,郑和指了指朱高煦的胳膊,问道。

“哦,呵呵,前几日打猎时不小心被老虎咬了一口。不过,不碍事。”朱高煦道。

此时,宣武将军廉湘听说朱高煦来了,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汉王至。”他慌忙叫上副将刘霁云,迅速赶到了厅堂。

正巧听到朱高煦和郑和的对话。

“参见汉王。汉王殿下,卑职斗胆一问,不知那老虎抓到了吗?”廉湘双手抱拳,轻声问道。

朱高煦斜睨了廉湘一眼,问郑和:“郑公公,此人是谁?”

“这是廉宣武廉湘将军。”郑和道。

郭宠偷偷看着廉湘,表情很微妙。

廉湘也瞧了他一眼,表情很淡定。

“嘿嘿,侥幸被他逃了。不过,很快就会抓到的。”朱高煦狞笑着盯着廉湘,意有所指。

“那就好,那就好。呵呵。”廉湘陪笑道。

“看来这次,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廉湘心道。

郑和问:“殿下哪里来?深夜造访,肯定是有公干吧?”

“嘿嘿嘿嘿。公公爽利人,果然痛快。我从舟山到此。要说公干嘛,那咱们也不转弯抹角,就直截了当的说吧。他们人呢?”朱高煦单刀直入。

“什么人?”郑和不明就里。

“什么人?公公不知,难道将军也不知吗?”郭宠哼哼冷笑两声,抬手一指廉湘。

“大胆!你什么意思?”廉湘横眉怒目道。

“你船上有几个朝廷钦犯,他们藏哪了?”隆平侯张信道。

朱高煦直盯着廉湘,察言观色。

郑和静静听着,眼睛左右瞅着双方,想听出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哈哈,这位是?”廉湘道。

“隆平侯。”郭宠道。

“哦,原来是隆平侯,久仰久仰。隆平侯真是说笑,这里是宝船泊停重地,哪来的朝廷钦犯呀?哈哈哈。”廉湘大笑,声震厅堂。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没听明白。”郑和说。

副将刘霁云把海上的经过对郑和简单说了一遍。

内官监太监郑和听罢也微微一笑,“隆平侯,您说的不可能。宝船乃圣望所在,岂能藏污纳垢?我保证,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里绝没有您说的钦犯。”

“公公,这里新近可曾招募兵丁水手?”朱高煦一边问郑和,一边斜眼观察廉湘的表情。

廉湘渊渟岳峙,平静如水。

“这个?”郑和一时语塞。

“哦?”朱高煦瞪大了眼睛,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

“禀殿下!公公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部亲力亲为,招募兵丁乃我的份内之事,这个事情倒是有。”林戬接过话头。

郑和看了一眼林戬,向朱高煦点点头。

“额?公公,能不能把新募的兵士集合到这里来?让我瞧上一瞧?”朱高煦道。

廉湘、刘霁云、林戬、张信、郭宠众人纷纷将目光齐刷刷投向郑和。

“当然可以。”郑和稳坐钓鱼台。

“林戬,你去。”

“是,公公。”林戬得令下去。

一盏茶功夫,他带来了二十余人。

“禀公公,人全部带来了。就在门外。都是新近招募的,一共二十四人。”林戬说。

“我们出去看一看。”朱高煦道。

“好。”郑和等人起身,随朱高煦一齐来到当院。

“郭宠,你过去瞧瞧,有没有那天在船的人。瞧仔细喽!”朱高煦声音提高了八度,响如洪钟。

“是,殿下!”郭宠忽觉自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瞬间感到自己的形象变得无比高大起来。

“你们都分两排站好。”郭宠狐假虎威,煞有介事的整理起军姿军容来。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并未理睬郭宠。

“咳咳,”他有些尴尬,清了清嗓子,看了看朱高煦,又看了看郑和。

“都站好吧。”郑和道。

大家马上站作两排,每排刚好十二个人。

郭宠走到他们面前,开始一个个认真的瞧。因为怕漏过,脸都快贴到了人家的脸上。

一个。两个。三个……

二十四个。

郭宠的汗流了下来,心里像装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咦?奇怪,这……罢了!”纳闷纠结间他心念电转,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人已看完,却没等到郭宠的确认;朱高煦、张信的脸色渐渐变得难看。

“没有?”朱高煦问。

“殿下,容末将再看一看。”郭宠道。

“那日的两人,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朱高煦催促道。

“殿下容缓。”郭宠又瞧了一遍。

“到底有是没有?磨磨蹭蹭的!”朱高煦的耐心已被消磨殆尽。

片刻,郭宠开口了。

“有!他们两个。”郭宠指了指前排第九个和后排第三个。

张信夺过一个火把,马上凑到近前察看。

“他们不是!”定睛看罢,张信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愤愤的说道。

“禀殿下,可那日说话的,就是这两个人。”郭宠道。

其实朱高煦明白,张信所说的不是,并非郭宠所说的就是。

其实郭宠也明白,自己所说的就是,并非张信所说的不是。

“你俩出来!”

“上前来。”朱高煦道。

二人颤颤巍巍走出来,战战兢兢的走到朱高煦的面前。

“多几个火把到这里!”朱高煦道。

几个兵士举着火把凑近,火光顿时照亮了两个人的脸。朱高煦定睛看着二人。

夜晚灯火晃动,可能光线会有些昏暗。等靠近了,张信和朱高煦其实都不用细看。

因为他们要找的人,他的容貌他们都已烂熟于心。

突然,朱高煦奋力推了白面有须的人一把。

“哎呦!”白面有须者一个踉跄,仰面摔倒。

“不是!”他厉声说道,语气中有一万个不甘。

“所有新募兵都来了吗?”朱高煦问。

“都来了。”林戬答。

“有无遗漏?”

“一共二十四人,皆在。”

——“那日是不是这两人?你到底认不认得?”朱高煦再次诘问郭宠。

“殿,殿下,那日千真万确就是这两个人。你看,这个白面皮的,叫做李春,是镇江人士。那个也是白面皮的,还有一把细髯,我记得很清楚。”

“你叫什么?”

“回汉王,我叫李春。

“哪里人士?”

“镇江。”

“何时来这的?”朱高煦咄咄逼人。

“两个月了。”李春不卑不亢。

朱高煦有个妃子就是镇江的,所以听出李春口音的确是镇江人士。

“你呢?叫什么?哪里来的?”朱高煦问白面有须之人。

“回,回殿下,俺,俺叫仇元。山东人。哎呦,疼啊,疼……”

“为什么你们面皮白皙,并没有风吹日晒的黝黑?”朱高煦问。

——“殿下,您看这些人有好几个都是白肤,是因之前没出过什么苦力。过了夏天就变黑了。”廉湘抢答道。

“我问你了吗?”朱高煦瞪视着廉湘,恶狠狠地说。

不过,廉湘似曾相识的话说出来,郭宠听着心里自我说服着,竟是没那么意难平了。

“是这样,殿下,和那日说的是一样的……”郭宠神补刀。

“蠢材,酒囊饭袋的蠢材!滚下去!”朱高煦踢了郭宠一脚,疯狂咆哮着。

郭宠满脸涨红,怏怏退下。

郑和只是冷冷的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仿佛一块与夏虫不可语的冰。

廉湘,刘霁云心里都乐不可支,表面上却沉静似水,不露半点声色。

“公公,这里,敢不敢让我搜上一搜?”朱高煦有些气急败坏。

“殿下,有甚不敢?若有钦犯,您可立即缉拿。我也当向皇上负荆请罪,担起失察责任!”郑和大义凛然的说道。

“哼哼,好!来人,搜!”朱高煦道。

一百亲兵哗啦啦四散开来,分头进去到各处所搜查。

良久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以后。

“报汉王!没发现情况!”

“殿下,无情况!”

“汉王,无情况!”

……

兵士搜查完纷纷回来,皆没有发现异常。

“汉王……”郑和刚想要讲话。

“郑公公,不必多言。今日之事,恕本王得罪了。”朱高煦面红耳赤的带着微笑,忽然换了一副嘴脸。其实内心已是极度羞愤、焦躁、抓狂、暴怒、难堪。

——“哪里哪里,殿下言重了。倘若我发现钦犯,当亲自绑了,押送京城,皇上那里我也会去谢罪。”

——“廉湘!今日起自查,如有可疑情况即刻上报与我,不得有误!”

郑和分别对朱高煦和廉湘说。

“殿下,深夜光临本部,先恕我不知尊驾到来。备下薄酒,赏脸喝几杯,何如?”郑和接着说。

“这个……嘿嘿,公公事务繁忙,我就不打扰了吧。”朱高煦道。

“哪里,不打扰,不打扰。”郑和说。

“哈哈,公公一片赤诚之心,殿下就不必推辞了。吃顿便饭,住几天再走。对了,忘记殿下还受伤了。我这里有上好的金疮药,马上拿来与殿下敷上。刘将军,快去取我的金疮玉续膏来。”廉湘道。

“哈哈哈,廉将军太客气啦。区区小伤,何足挂齿!只是可惜,走脱了那猛虎!”朱高煦道。

“无妨,殿下拔山盖世,很快便能缚虎的。除非老虎死了。哈哈。”廉湘说。

“啊,哈哈哈哈……”朱高煦一怔,随即纵声长笑。

这一刻,平时不苟言笑的郑和也笑了。

翌日,朱高煦等人参观了郑和的宝船、刘家港的规模建设,了解了出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认真听取了郑公公关于下西洋前“十个一定”的报告。朱高煦对郑公公做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指出要继续发扬拓荒者的大无畏精神,努力实践,锐意进取,填补前人从未有过的造宝船巨舰空白,为我大明朝新生的大航海事业而继续努力奋斗,奉献全部力量。

闲来无话,又住了几日,朱高煦要走了。(郭宠带一百亲兵乘船原路返回驻地,自不用赘言)

郑和等人欢送他到十里之外。

又赠与他和张信骏马两匹。

——“殿下,我们要回京吗?”张信问。

“嘿嘿,是啊。”朱高煦说。

张信道:“此前,袁衡曾说宝船上有可疑之人?还有郭宠这小子会不会有问题啊?”

“这……不能吧。我反倒觉得是那个廉湘可疑。袁衡可能是如我所想一样,因他们面皮白净,不像是每日风吹日晒的样子。然则,他们的解释你觉得有说服力吗?我很是怀疑。不过,目前来说也只是猜测而已。”朱高煦说。

“是啊!也只是猜测。对啦,殿下,建文会不会已沉入海底,葬身鱼腹了?”张信又问。

“或许吧,谁知道呢。或九死可有一生,或借宝船已得脱身也未可知。只是,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倒是为难了。这小子难不成有通天彻地之能?”

“这次出来,功无半点,一事无成。愧有负父皇所托,我在想着,回去应该怎样复命。”朱高煦有些隐隐担忧。

朱高煦他们走了,留下长抒一口气的廉湘。

当然,还有刘霁云,还有林戬。

有一件事忘了讲,刘霁云和林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

所以在一起谋划一些事情,是完全可以相互信任的。

而郭宠并不是朋友。

——郭宠之所以没有认出,不是真的没有认出。除了金子的微末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不想确认当日在宝船上的不是这二人,是不愿意被朱高煦认定因他无能而背负放走要犯的罪责。尽管朱高煦已认定并当众痛斥了他的无能。无能的咒骂总比失职的诛杀要好很多吧。所以在权衡利弊后,他选择了说谎。他不是良心发现,只是为了把自己保全。好在袁衡没有在场,不然,他真的不知道袁衡的立场,又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收场。若朱高煦以后如果追查,再说吧,先顾眼前。

朱高煦没在现场无法前后对照;袁衡也收了金子并且没有来;郭宠有自己的小算盘;张信假装用心却隔岸观火,一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心态。

他们各怀鬼胎,却意外掩盖了廉湘的义举。

刘家港。

——“飞竹,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郑和严肃的问道。

“公公,没有。”廉湘道。

“当真?”郑和道。

“当真。”廉湘道。

“皇上恩情浩荡,威加四海。这次出海之后,周遭要严加观察,仔细甄别;每到一处,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事,都要详加了解。知道么?”郑和缓缓说道。

“属下知道。”廉湘说。

二人不再说话,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下个月就要出发了,要做好一切准备。宝船要抓紧时间检查仔细,不能有一丝纰漏。待万事俱备,就可以行动了。我们决不能有负圣上的重托。”郑和道。

“属下明白,自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廉湘道。

“很好。去忙吧。”郑和道。

稀星凌霄,皎月当空。

——“陛下,您现在身在何处?过的还好么?”水澹月下,廉湘心中默默的问。

——“将军,我很好。你好么?”

草莽林间,应文心中静静的答。

冥冥之中,应文和廉湘隔空对话,君臣之情苍天可见,皓月可知。

清晨,旌旗猎猎,飒爽英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船队浩浩荡荡的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正式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也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天朝神威兮震八荒,德加四海兮气雄壮!

郑和下西洋,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大幕。郑和作为先驱者,下西洋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沟通四海,开化列国,引得万邦来朝,壮我中华声威;更重要的是,他还肩负着永乐皇帝赋予他的一项神秘任务。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