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番十九【修

嫁娶不须啼

怀愫

裴观伸手按住高学士的肩, 将他按回枕头上,不让他在惊骇之下惊动到外面的人。

万一高府中不止一个霍忠义呢?

高大人受到这般惊吓,目中惊疑难定, 虽被裴观按住, 还是猛然大咳起来。

裴观亲自给他倒茶喂水, 又轻拍他的背:“高大人稍安。”

等高瞻止住咳嗽,他望向裴观:“你……裴大人从何得知?”裴观唤他高兄时, 他反而称呼裴观为裴大人了。

其实裴观并不知霍忠义会何时下手, 他推测霍忠义此时应当只是眼线。等到幕后人收集够了情报, 或是高学士碍到了他,才会痛下杀手。

霍忠义曾跟在他身边三年,直到他快要回京城。

“你家中新来的仆人, 姓霍,叫霍忠义。”

这人连高学士自己都想不起来,高家虽不是富裕人家, 但驾车的, 看门的, 书僮长随小厮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有二十来人。

他根本不记得有什么新来的男仆。

裴观微叹。

他是不记得,可霍忠义都已经混到书房来替他倒药渣了。

“这人上次宴席时便在。”裴观不能说自己怎么识破的,总不能告诉高瞻, 他被这人害死过一次,这辈子轮到高瞻。

“此人是生面孔, 又目光鬼崇, 举止古怪, 似是有意在探听咱们说的话, 我就……派人查了查。”裴观继续往下说, “高兄可莫要怪我谨小慎微, 既论大事,就不能不防。”

这话倒也合了裴观平日作风。

高学士久在京城,他知道裴观在国子监时是时常与学生们聚会饮宴的,连守丧时也时常与人谈诗论文。

当时他们还以为裴观肖似他祖父,长袖善舞。

也都纷纷猜测,裴观的身边聚集着那么些国子监学生,国子监学生们又纷纷被派去六部,天然形成一张网。

裴观会不会攥住这张网,让这些人为他所用?

要当真如此,那这人野心不小,命也不会太长。

高学士这一系久在景元帝身边为官,自崇州跟来京城,几十年了,没人比他们更知道陛下的脾气。

陛下最不容的就是结党。

可裴观自从入了翰林院,就少与人来往,不说谈诗论文了,连请宴,他都很少到。

他自行斩断了那张网。

到底断不断,除了裴观自己,无人真正知晓。但裴观见机快,做事又有决断。

高瞻就是从那时起,觉得裴观可以结交,这等人就算不纳入太子麾下,也不能投降他人。

这才数次邀请。

裴观这么说,高瞻根本没怀疑:“当日之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子慕可是已经有证据了?”

“查过才知,这人并非你家管事的亲戚,祖籍也不是西北。”霍忠义他还真是江南人,连家中有四个兄弟的事,都能对得上。

也正因为霍忠义真是江南人才查到,要不然真如大海捞针,遍寻不得。

“去祖籍查实,所以多花了些时间。” 裴观将霍忠义的姓名,籍贯,家中兄弟等人都写在纸上,交给高学士。

高瞻后怕起来,要不是裴观发现得早,万一被他窃取了什么机密要事,那如何是好?

“我还未查出这人究竟是谁派来的,还曾想过……或许是太子。”

高学士听到这句,脸上并未变色,他摇了摇头:“太子没理由这么做。”

裴观颔首,确是如此。

高学士这一干人,其实并不全是在维护太子本人。

他们从根本上是拥立嫡子,拥立正统。只要太子不突然发疯变成个昏庸好杀的人,这些人就会永远拥护他。

上次宴会,在齐王是否离京件事上,高学士等人也并不需要裴观指点迷津,他们只需要裴观表达态度。

“子慕怎知这人要杀我?”

裴观一撩袍角,又坐回床边:“我遇上过。”

这话说得高学士更惊!他这回没被裴观按住,正坐起来:“何时?何地?”

“三年前。”他把齐王的人如何□□进府的事说了一遍,“若非……阴差阳错,我早已经死了。”

高学士怔住:“所以,贤弟妹这才去了复州,留在辽阳生下孩子?”

“是。一次技破,万一还有第二次……”

“怪不得你日日问我身子是否安康。”高学士摸着胡子,他先是感动,等真生病了,又想这病怕不是念叨出来的,没想到真相如此。

“此事,我要向上禀报。”

“好。”

“子慕可有证物?”

“有。”齐王的人要回了“头油”,裴观还留下了一些,除了证词还有人证。

螺儿身子所浸毒素太强,这回大夫说的话,就跟上辈子说阿宝的一样:“这么养着,也就是个废人。”

不能挑不能提,连走路都很难,天冷些热些,她都受不住。

裴观不计花销,螺儿才又续了这几年命,身子骨残如风中之烛,如今大半时间都躺在床上。

但不论活着还是死了,皆是人证。

人死了,用毒的痕迹会更明显。

“你……当真不知道是谁派的人?会不会……”还是齐王?高学士追问。

裴观垂下眼眸:“让太子殿下自己查出来,更好。”

高学士怔住,不等他开口,裴观又道:“太子仁爱。”

仁爱是称赞君主的词,自然是好词儿。但高学士久浸史书,一听就知,裴观想说的不是仁爱,而是“仁懦”。

太子被父亲压制多年,又被小张后从小“教养”,担惊受怕,总以为自己地位不稳。

似匹小从就被细木栓住的小马,明明长大了,明明一脚就能踢断细木,也依旧不敢伸腿,被根细木牢牢绑在原地。

“子慕是因何拥立太子?”

高学士终于问了出来,这话是从未有过的直白。他不相信裴观是出于拥立正统才全面支持太子。

要是如此,他就不会弹劾他的老师宋述礼。若说得更难听些,城破之日,裴观就该表忠心自尽。只此一件就能看出裴观并不受那些拘束,那又是为什么呢?

“太子仁爱。”裴观还是这句话,但意思跟前一句不同。

天下久战,民生困顿,国家的下一位继承人,须得懂民生,不好战,不阴毒。

秦王军事才能出众,但对民生大计,他几乎从未接触过。而齐王,一个醉心阴谋夺嫡的人,怎么能担起家国?真让齐王得位,那还不家家都是他的眼线。

余下的皇子都太小了,幼主上位,家国难稳。

高学士长叹:“若非病中,浮以大白。”

高学士受了这般惊吓,风寒竟然吓得好了大半,第二天他便送信给太子请求面见。平日里这些信件向来是交给东宫属官的,这次竟要面见太子。

太子还觉得奇怪,高学士与他来往少有人知,近日来没什么大事啊?

他那个弟弟本想为父皇修书造寺表彰功德,可父皇更愿意把钱花在军马军械上,斥责齐王不思民生大计,尽想做些无用之功。

这几个月来,太子不断挽留弟弟,又恳请父皇,将京中原来最豪华的康王府,赐给了齐王当府邸。

又说张皇后将要寿辰,怎么眼见母亲思念孩儿,骨肉分离?

本来兄弟就不多,更该在京城,替父皇办事,为父皇解忧才是。说到动情处,太子自也要哭一哭自己的亲妈,又说自己绝没有要赶弟弟离京的意思。

景元帝初听时还心中不悦,难道有人指谪太子容不下兄弟?再想到他自己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就愈发不悦了。

他还觉得奇怪,太子都不急着让齐王走,为何齐王一心想走?

他疑心一起,又玩起试探儿子那套把戏。

太子是久经“沙场”的,齐王却从来都没被景元帝如此猜忌过,偶尔不察,露出些马脚来。越是如此,景元帝就越是生疑。

太子正舒畅着呢,原来隔岸观火这么有意思。

以前齐王与张皇后是不是看他,也似在看只没头苍蝇,四处乱撞。他们母子俩躲在一边看笑话?

太子越想越不能让他们母子如愿,自觉近来没有懈怠,怎么高学士会突然求见?

待见了高学士,听到禀报,太子心头大震。

是谁的人?秦王?齐王?

高学士看太子的神色,更松口气:“还请殿下彻查,我家都有,只怕……”只怕东宫之中也有。

高学士暗示,太子脸色微滞。

刚入东宫时,太子妃就想办法清理过一遍,后来又趁着张皇后生病那段日子,调换过几个可疑的宫人太监,也不能确定再没别人。

东宫属臣们,也都在用人上格外仔细小心。

“我会彻查。”

有了霍忠义的真实姓名和籍贯,太子布下人手,很快查实,他就是齐王的人。

牵出一个,就牵出了一串,原来弟弟已经到了布凶杀人的地步!而且是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

而他还只想着将弟弟圈在京城。

太子坐在椅上,东宫属臣人人自危,连高学士这样与东宫交情不算多的官员,齐王都要派眼线盯着,那他们家中必也有了!

“这……这事,这事我要参给父皇。”

太子一贯是如此行事的,是以景元帝虽废了这个儿子,却没对他动过杀心。

东宫属臣们立时制止:“殿下!此等事绝不能再发生!当永绝后患!”如今报给景元帝,就怕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除掉齐王,必得是皇帝出手。

隔了几日,太子在勤政殿遇上高瞻时,突然主动提起了高瞻曾当过他三天老师的事。连景元帝都已经忘了:“哦?还有这等旧事?”

太子笑了:“那时年岁太小,实在是调皮,对不住先生。”

景元帝也笑,他哪儿记得太子刚开蒙时调不调皮。

太子又道:“这些日子,儿子正在替弘儿选师傅,这才忆起这些陈年旧事来。”

“弘儿?”景元帝记得这个孙子,倒不他年小聪明,而是太子妃常常带他请安,“我记得他是太子妃所出。”

是太子妃最大的儿子。

太子想到此处,又恨起张皇后来,这位姨母真是宠爱他,他刚知人事,就接连赐给他好几位美人婢女。

他前面几个儿子,皆不是太子妃生的嫡子。

“弘儿开蒙,朕来给他定先生。”景元帝一说完这话,太子更悔了,他以前竟然会以为父皇不重嫡子。

因论及这桩旧事,又提到要给皇孙定先生。

景元帝想了想,高瞻确是年老有资历,要不然当年也不会让他当太子的老师,干脆点他当皇孙的老师,为皇孙开蒙。

这旨意一下,太子选了一日,特意带上儿子,微服去到高学士府上。

一是因高瞻是与自己也曾有过师生之谊。二是高瞻是景元帝亲自选的先生,皇孙中也只有齐王的嫡长子有过这待遇。

那时太子还以为是父皇特别喜欢齐王,如今想来自己这段弯路走的实在太久了。

三来,也是显示自己对嫡子弘儿的看重。

这本该是件美事,但那天夜里,高学士府上突然被卫兵团团围住。

景元帝在宫中接到信报时,正与张皇后一同用膳,严墉进来凑到他耳边说了几句,景元帝扔下筷子,直往高学士府上去。

张皇后问左右宫人:“出了什么事?”

宫人们皆不知情,张皇后便吩咐她宫的太监:“张瑞,你跟上去瞧瞧,陛下是去哪儿了?”

张瑞还没跟到宫门口就被侍卫送了回来,还客客气气对张皇后道:“陛下下令,所有人都留在自己殿内,不许任何人随意出入宫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