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五月投资的哲学 3

用思考来指导前进的方向,用行动来达到目标,做一个思考着的行动者。5月16日不要作茧自缚在经济学领域中,反身性并没有位置,经济学家总是希望找到确定的东西,然而,我却说不确定性是人类事务的关键性特征。

易错性的概念没有什么争议。人们普遍承认,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其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我也没有提供更大更新的见解。主要原因是,参加者本身就是事情的一部分,在处理时往往无法处理自己。或者这样说,当面临一个极端复杂的现实时,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方法去进行简化,人们使用这些方法时,如果他们自己也是处理对象的一部分,情况就更复杂了。

——摘自2009年10月26日索罗斯在布达佩斯中欧大学的演讲发言

背景分析

索罗斯是善于发现市场漏洞的专家,而不是制造泡沫的专家。往往这些市场投资大师的话都是言简意赅的,或者是含混不清的“模糊语言”。有人说那是油滑,但这绝非他们的本意,而是他们思维的复杂性导致他们在表达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看法时,语言的单一维度无法完全反映出思维的多维性。所以他们的话,总是需要反复回味才能“悟”出“味道”来。

索罗斯“既没有规律而又无法预测”的市场哲学,既可以解释危机发生中所有不可思议的状况,又不必为今后市场形势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演进背上错误估计的责任。这也许是索罗斯的聪明和狡猾之处。不过,另一方面,不拘泥于理论而更加注重实战、及时修正错误,这或许正是索罗斯投资策略的特点。行动指南

不要拘泥于既有的理论,无论投资还是其他事情,都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决策。

5月17日认知缺陷不可逾越我阐述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从一开始我们就对赖以生存的世界缺乏正确和完整的认识,原因在于,我们试图去认识世界,但我们自身又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诚然,妨碍我们了解世界的因素并不止于此,但当你去理解人间诸般言行事物时,我们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便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存在认知缺陷的人类与真实的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摘自《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乔治·索罗斯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背景分析

索罗斯十分重视社会现象中,人的思考与事实之间的双向性关联的重要意义,根据反身性理论的投资哲学,由于市场投资者都是带着认知缺陷进行市场操作,理解事情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或人为的偏颇,一旦投资者的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就会造成市场的变化和动荡,极易出现“盛—衰”转换。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而这种动荡对投机者却极为有利。因为,只有价格波动很大的金融市场,才会出现更多投资机会。

在反身性理论的金融实践过程中,索罗斯很清楚自己对市场认识的局限性,所以在投资过程中,索罗斯总是习惯带着找碴儿的心态剖析投资目标,经常与操盘人就投资问题作辩论,试图看穿认知缺陷的陷阱。实际上,这是索罗斯利用反身性理论中“可错性”思想进行的具体延伸。为了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缺陷,索罗斯订阅了大量业界杂志和一般性读物,四处搜寻有价值的投资趋势信息。他很清楚,自己必须把各种可能的信息输入脑子里,才能随时作出有凭有据的投资策略。行动指南

人有弱点,事有缺陷,在你准备投资时,认真地问一问自己,知不知道投资目标的缺陷在哪,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就可以放手进入下一步的计划。5月18日分析差别虽说我深受波普尔哲学思想的影响极深,但我也大量阅读了其他书籍。对波普尔的立场观点我也不是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我尤其不同意他提出的统一方法论原则——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我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质上不同,例如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由有思维的人类参与的活动。这些参与者的决策建立在其不完整的认识的基础上。这种不可靠性使了解社会境况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而自然科学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为此,社会科学应使用一些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在两者之间仓促地硬性画一道杠也是不可能的,例如,进化心理学或药学到底算哪一边。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活动之间存在差别这一认识在我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摘自《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乔治·索罗斯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背景分析

不管有多少钱源源不断地流进索罗斯的银行账户,他都不会像一个贪图财富的人那样对此心满意足。索罗斯区别于其他富豪的一个明显之处在于:在一定意义上说,他过的是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因此在1992年,当他被牛津大学接纳为司法院的捐助委员会董事时,他要求被列的称谓是“一个金融和哲学领域的探索者”。

很多人都对索罗斯企图以“哲学”给自己在金融市场上屡建奇功的行为“贴金”不以为然。其实师从着名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波普尔的他,的确受过系统而严谨的哲学教育。索罗斯对事物思辨分析的金融理论就是深受波普尔影响,但同时索罗斯这样的人注定会从其一生穿越金融风浪的经验与反思中提出他自己的观点与批判,这种积极的批判有助于他在投资管理中作出更准确的决定和深远的判断。

运用哲学思想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观点,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其运行过程受人的主观思想影响,应该从属于社会学范畴,比如在股市上经常看到的追涨杀跌。尽管这种思维方式还不成体系,但其效力已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初见端倪。行动指南

有“破”才能有“立”。正视自己,敢于怀疑权威,善于分析差别,勇于探索创新。5月19日市场投资圆圈反身性就像一个圆圈,或者称之为参与者观点与实际事态之间的双向反馈回路。人们并不是根据他们所面对的实际境况作出决定,而是凭着自己对境况的感知和解读作出决策。他们的决策对境况产生了影响(这就是操控功能),而境况的变化往往又改变了他们的感知(即认知功能)。这两种功能不是一先一后,而是同时起作用。如果反馈是有先后次序的,就会形成一个唯一确定的顺序,从事实到感知,再到新的事实,再形成新的感知,不断延续。

由于这两种功能同时发生,因此参与者的感知和事实境况就都变得不确定了。我们发现,用这种反身性理论非常有助于解释金融市场的走势。不论我们把它叫做圆圈,还是反馈回路机制,都不过是种叫法,这种双向的互动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个圆圈不代表解释过程出现错误,相反,拒绝这个圆圈的存在才是大错特错,反身性理论就是来修正这个错误的。

——摘自《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乔治·索罗斯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背景分析

300多年来,给近代科学带来重大影响的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几乎可以解释90%以上的自然现象。但在经济学领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经济的方程式。索罗斯认为,人类活动的任何时刻都存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双向联系,这种“双向反身性互动关系”左右了金融市场参与方的行为,也左右了金融市场的走势。按照反身性理论的说法是:市场走势不一定反应市场的本质,而是反映投资人对市场的预期。

建立在金融洞察力之上的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解析真实金融市场运行机理的投资哲学。这个理念虽然简单,但却是颠覆性的,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常态”或者“平衡”的理解。反身性理论透射出这位世界投资大师的不凡睿智,他把金融投资决策视做一种追求暂时利润而非科学归纳的“炼金术”,把市场发展视做一种理性进步的证伪历史过程,因此注重寻找市场机制中的无效性、关注市场制度中的漏洞,以寻找金融投资的重大机会。从某方面来说,与其说索罗斯贡献了投资建议,不如说他贡献了哲学智慧。行动指南

透彻理解市场,投资才不至于误入歧途。5月22日错误基础上的金融市场在判断实体经济是否受到冲击这个问题上,金融市场主体和金融监管当局都表现得非常迟缓,这种慢吞吞的反应实在令人费解。既然实体经济是靠信用扩张刺激的,那么发生了信贷紧缩怎么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呢?一个无法回避的结论是:无论监管当局还是市场参与者,在对金融市场运行的理解上,都是根本错误的。这种错误不仅仅在于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也引发了为所欲为,这恰是本轮市场动荡的根源。

我认为,全球金融体系建在了错误的前提基础之上,这是个让人惊愕不已的命题,然而更骇人的命题是,这种错误不仅仅发生在金融市场,而且体现在人类建构产物的方方面面。

——摘自《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乔治·索罗斯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背景分析

虚拟经济的超常发展鼓励了投机,导致经济的巨大波动,使其愈加脆弱。2008年,在经历了惊险的信用违约掉期梦游后,雷曼兄弟公司因信用体系雪崩而倒闭,引发了一场不断蔓延的“金融地震”。危机冲击不断从金融层面向实体经济层面传导,在诸多重量级金融机构相继倒下之后,粉饰太平的美联储依然强调“金融市场动荡没有损及实体经济”,但事实情况是,实体经济的前景越发变得模糊。

终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站出来说了实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威胁到实体经济。可以明显知道的是,在2008年的《财富》榜单上,美国公司业绩的下滑表现是10年来最差的。

金融危机为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提供了非常好的印证,同时也是最好的推广时机。他从次贷危机入手,对近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着写了新书《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继续阐述自己的“市场永远是不均衡的,永远都是在犯错误的”金融哲学理论。行动指南

否定也需要智慧,做一个直言不讳的人。5月23日市场是历史过程有效市场假定论把金融市场孤立对待,完全不考虑政治因素。这是一种曲解。像我已经多次提到过的,在市场的无形之手背后,有一只有形的政治之手,在制定市场运作的规则和条件。我的理念结构关系到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抽象概念的、受永恒有效规律主宰的市场经济学。我把金融市场看成是历史的一个分支。

——摘自2009年10月26日索罗斯在布达佩斯中欧大学发表的演讲发言

背景分析

索罗斯曾经解释说:“泡沫通常导致金融危机,危机反过来又会引起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这就是金融体系的演进过程——不时发生的危机推动监管发生变革。这就是为何金融市场最好被解释为历史过程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