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动

。。

陇西李氏

大公子,李家主的嫡长子,三十岁出头,正当壮年,为人也更有锐气。

他听闻手下禀报此事,冷笑道:“让人散布消息,就说,这红薯,乃是有毒之物,吃了短时不会死,但数月之后就会暴毙!”

“他们不是想要让人种这红薯吗?只要信这话的人多,数月之内,又能有多少人敢种它?种了,谁敢吃?”

他就不信,这突然出来的新作物,就真一点毛病没有!

但凡有一点毛病,足以让他抓住机会,破坏李世民父子的计划!

他爹已是老了,最近已是锐气少了,竟打算眼睁睁看着朝廷推广这红薯,若真让这红薯在百姓中推广开来,粮食多了,还有谁肯卖儿卖女,成为世家的隐户?

世家若无隐户,怎么继续发展壮大?

凡是朝廷非要坚持做的事,他们这些大世家,就定要好好琢磨一下,看看这件事放任下去,是不是就要成为李唐皇帝手里的一把刀,回头会砍在他们的头上!

他的命令,手下人立刻去执行。

“还有,去请五姓七望另外几家来,商量一下关于菽油的事。”

菽油,正是因为菽油的出现,让刚刚过去的冬日,短短数月时间,将他们世家掌控的素油领域,直接吞并!

朝廷掌控的油坊越发多了,而他们在这场“无形战役”中,损失惨重。

就算世家底蕴深厚,损失了这些,并不算是伤筋动骨,可这样的大亏,他们吃了也着实难受!

这次失败,他们必须要想个办法找补回来!

皇宫

李世民正乐呵呵与长孙皇后说笑,王德突然步走进来,说道:“皇上,长孙大人、房大人、杜大人以及司农卿陈大人求见!”

这几个人怎么一起来了?

李世民听到这话,顿时就一愣,随后说道:“让他们去偏殿等朕。”

说完,就对长孙皇后说:“他们这时候来,必是有急事,朕先过去。”

长孙皇后自然是让他速去。

等李世民到了偏殿,三位重臣连同着一位农业官员都脸上带着一丝忧色,李世民一见,就神情也跟着凝重下来。

“可是关乎红薯的事?”李世民问道。

目前这时候,也没有其他事能让人这样着急了。

毕竟三个重臣之外,司农卿也来了。

发现了红薯之后,李世民就让司农寺也帮着负责仓储,以及未来推广之事。

虽然主要负责的人不是司农卿,但也是参与者之一。

如今连司农卿都跟着来了,说明这次的事,必是与红薯有关。

果然,几个大臣都相继说话,将最近坊间传的事说了。

长孙无忌沉声道:“臣几人已是督促下面的人去调查此事,务必要揪出源头。但关于红薯有毒一事,还是传得很广。若是一力镇压,又怕这反倒中了贼人奸计。”

房玄龄与杜如晦也是这么想的,这事是该动用雷霆手段,但若只是雷霆,而无手段,怕是事情反倒会变得更糟糕。

毕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毕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听完他们陆续说完,李世民思索起来。

这件事,估计又是世家在捣乱,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世家想要的,与朝廷想要的,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是相反的。

李世民希望百姓都能吃上饭,但若是百姓都能吃上饭,不必卖身,只安生做百姓,对世家来说,并非好事。

当然了,若是世道一直不好,一直乱着,世家也不愿意看到。

一时的乱,在世家看来,那是“拨乱反正”的必经之路,就像是前朝完了,乱了那么一阵,李唐上位,在世家看来,就是他们世家合力的一次成功。

虽然前朝之败,并不只是败在世家上,各种天灾人祸出现后,世家只是轻轻推了那么一下,“趁你病要你命”而已。

但李世民却也因此对世家有着提防,这次的事一出,李世民就立刻决定,高度警惕!

“将太子请来。”恰好今日太子没去碧水园,而是在宫里,此时天色还不算晚,想必还没睡下,李世民直接让人去请太子来。

太子虽年幼,但最近几个月,做了好几件事,红薯一事又与太子有关,所以三位重臣对李世民请太子来的举动并不意外。

倒是那位司农卿有些惊讶,不过又一想,红薯被发现,的确与太子有关,皇上请太子来,也合情合理。

但也在心里将太子的重要性又往上提了提。

李承乾难得回皇宫一趟,正要在殿里睡下,结果就被通知,李世民有请。

他顿时郁闷地穿好外袍,跟着传令的太监过去。

他人还没进来,心声就先传了进来。

【李二这是怎么回事?】

【这么晚,不打算睡吗?】

【突然把我叫来,应该不是为了考核功课,该不会是红薯出事了吧?】

【不是吧?不是吧?我都已经提醒过了,这红薯一出世,必然是很惹眼,难道我提醒了,他们还是让红薯出事了?】

李承乾以为是红薯在仓储上出了事,进来后一眼就看到了司农卿,顿时觉得自己的猜测成真了。

听着太子心里一个劲儿的吐槽,李世民忙开口说道:“太子,最近两日,长安城内外有流言说,红薯有毒,食之,数月后便会毒发……”

【原来是为了这事?】

【这样的流言,何必计较?若有人信,那就让他们信!总归会有不信者。】

【只将红薯分给愿意种的人,或是设立在各地设立一二示范村,只令愿意种的村子,整村来种。其余之人,想种也不给种子。】

【求而不得的东西,总是更好,更甜美。】

听了太子的话,李世民觉得有道理啊!

求而不得的东西,总是更好。

反正,这红薯的数量本就不多,索性就一个地方,只单设一个村子,作为示范村。

然后,一个地方,就只令这一个村子来种。

这样,既可以让其余百姓不必惊慌,也可以在将来收成时,更系统的看到成果。

李承乾心里是这么想的,嘴上也说:“父皇,这等流言,无视即可。红薯数量本就不多,不愿意种的,不必强求。”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