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瘟疫无法抵抗的天灾

天幕中展现出的内容确实让人惊奇。

但现在更要紧的是李世民的脸肿了啊!

上一秒才和大臣说别吃丹药, 丹药无用。

下一秒就被仙人点名他晚年,因为病急乱投医尝试吃丹药,还留下吃丹药病死的说法。

这尴尬的要不是还在朝会上, 李世民都准备去找观音婢哭诉了, 神仙就能这么不给人面子吗?

而且魏征还在, 一想到他要是说出什么“嘲讽”自己的话, 李世民就心如死灰。

未曾想刚听完天幕,魏征说的却是:”陛下早年为国征战今由夙兴夜寐治理国家, 当多保重龙体, 切勿劳累过度。当请孙思邈来诊治龙体。”

魏征话说完,反应慢上他一拍的贞观朝臣,连连赞同。

这个一句“陛下苦心皆为民”

那个一句“快去宣御医,为陛下诊断”

……

紧张兮兮七嘴八舌关心的话语, 瞬间把李世民被打脸的事情翻了过去,让李世民心里颇为感动。

恨不得和其皇帝炫耀一下, 这是他的臣子, 你们有吗?

刘彻正带着霍去病在做广播体。

自从听了天幕说吃丹药不如,五禽戏和广播体操又用后,为了身体的健康。

刘彻就开始早上一遍广播体,晚上一遍五禽戏的日子。

许是一个人做有些无聊,广播体操蹦蹦跳跳的姿态一个人做也不太雅观。

趁着今遂既无天灾,也无战事。

秉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健康不如大家一起健康。

刘彻组织了群臣上朝前来一遍广播体操, 热了身在开始朝会, 别说这仙人传授的广播体操一做,瞌睡都没了,人也清醒了不少。

其中早操做得最好的当属陛下和霍去病, 前者是因为把这个当做日常养生打卡任务,只要没事就每天都做。

后者是被前者以:“去病年轻不是挥霍的资本,你常年在外大战身体亏损,真好来和朕一起练练。”为理由抓着一起联系,练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除此外,刘彻制定了一系列五禽戏、广播体操的评定标准,在后宫举办各类比赛。

其中广播体操除播放时整齐划一的画面让刘彻念念不忘,规定广播体操人数越多,动作越整齐着优胜。

胜者还有十金可得,一时间宫内掀起了一股做操浪潮。

……

比起汉武帝偏爱广播体操,秦始皇嬴政则更为喜爱五禽戏。

伏案工作后就会来上一套舒展筋骨,确实很有用处。

练习五禽戏一段时间后,嬴政感觉自己精力和体力都要好了不少。

虽然无法和年轻时候相比,和吃丹药带来的精力充沛也太一样。

但这种踏实一日一日感觉自己精神变好的感觉,也让嬴政尤为畅快,上朝的时候也自带出一股精神气。

百官见了上行下效,一时间五禽戏在秦朝风靡。

【言归正传,说完华佗再来说说董奉。

如果说华佗是以外科医术而闻名于世,那么董奉最出名的应该是他的医德。

相传董奉少年行医,青年时曾担侯官县小吏,不久因为适应不了官场生活,归隐家中,一边练习医术一边行医。

行医时间久了,董奉练就了一身高明的医术,因怜惜百姓贫苦,生了病也无钱医治。

就对前来治病的病人分文不取,只要求重病愈着栽种五颗杏树,轻病者种一颗杏树。

经年累月下来,杏有万株,已然成林。夏日时杏子成熟了,董奉就建了一个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以用谷物来交换,得到了谷物的董奉又将得来的稻米赈济贫民,以供贫苦百姓果腹。

因此又为后世形成一个典故《杏林春暖》。

也常以杏林代指医德高尚的医生,能得到一句杏之称,就是对一个医生医德的极大赞赏。

现今只要提起杏林,无人不记得董奉。】

“是董神医,董神医果然成仙了。”

距离董奉仙逝已经过去了不少年,昔年被董奉医治过的病人,已经所剩无几。

但所剩无几,不代表遗忘。

被董奉医治过的病人,感激董奉的恩德,将他的事迹代代相传,并十分相信董大夫是得道成仙了,现在正在天上享福,没见仙人都来宣告董大夫的事迹了吗?

天幕的出现让大家好一阵兴奋,去杏林中朝拜的一下络绎不绝。

在杏林董奉草屋里,大家七嘴八舌的想已经作古的董奉述说自己对他的思念,和对现今医生的不满。

有说如今庸医当道,价格贵,还治不好人,想念董奉在世时的日子。

有说自己早年就听闻过董奉的名声,恨不早生几年,得见神医。

有说自己正在学习做大夫,以董奉为榜样,希望自己日后能为百姓解除病痛。

……

百姓们满含期许和哭诉的声音,将原本安静的杏林变得嘈杂,风吹过刮落了一阵杏叶,缓缓落在地上。

如果董奉真的成了仙,看见此情此景大概也会忍不住重回人间,在行杏林妙手救治世人。

【聊完董奉的医德,回到最初的话题张仲景

华佗和董奉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神医,一个以外科手术出名,一个以医德而出名。

能压在这两人前面,被列为建安三神医之首,张仲景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都是无可挑剔被世人公认的。

在年少时,因灵帝治下官场乌烟瘴气,宦官当道,做实时的人出不了头,权贵们只为了手中的理由就发动战争,导致百姓尸横遍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导致张仲景年少时,就厌恶官场仕途,喜爱读书,偶见扁鹊与齐恒公的故事,萌发了学医,救治百姓的想法。

并在十岁那年付之行动,拜同郡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者张伯祖为师,刻苦的学习医术。

因为太过刻苦,还被同郡的何颙赞美:“君才思过人,思精而韵不高,必为良医。”

说得是张仲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适合专做官,若一心为医可成良医。

何颙的话给当时学医,饱受家里人质疑的张仲景很大的鼓舞。

当时医为贱业,张仲景的父亲曾经在朝中做官,家里自然还是希望他能遵从家业,成为一代官僚,而不是从医。

即使在轻视官场,汉代以孝道著称,得不到家里人支持的张仲景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继续下去。

同乡的何颙可以说给了张仲景一个大助攻,鉴定了他学医的信心,此后更加刻苦学医,不敢有丝毫怠慢。

很快通过博览群书,广泛吸纳各家医学的经验用于临床,张仲景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名气,在郡内被认为是名医,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时人道:“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不过在怎么喜欢医术,家业还是不能丢的。

当时的汉朝以举孝廉任官,东汉末年又多以世家子弟相互举,张仲景的父亲曾在朝廷当官,作为儿子的他,天然有从政的资本,在郡内被举了孝廉去京城任官。

直到建安年间,才被放出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开启了自己后世的传奇生涯。

到了长沙张仲景依然心系百姓,想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决病痛。

但当时朝代,官员是不能进入百姓家中,随意接触百姓的。

张仲景作为太守,一郡最高领导人,更是不能靠近百姓民宅,为他们进行诊治。

可不能接近百姓,张仲景一身的医术就要荒废了,医学永远是要适用于临床的。

不治病,不实践,不去看,就不会得到精进。

为此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他就坐在大堂内,专门为百姓治病。

时间久了形成惯例,百姓为感激张仲景的仁德。

又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来纪念张仲景,这也是后世坐堂医生的由来。

此外张仲景,作为医生勤学好问,见百姓对他的医术如此推崇,更是不敢有任何怠慢,对民间流传的偏方没有任何偏见,而是收集起来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甚至为了更加精进自己的医术,一个太守、一个医术出众的名医,没有任何傲慢,在听说襄阳城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疗扼背疮很有经验。

就立刻长途跋涉几百里,去向人讨教医术,拜其为师。

王仙师也是一个秒人,没有吝啬自己的本事,意义传授给张仲景,让他受益颇深,医术精进了不少。

不过即使强如张仲景,在年轻时也是有病治不了的。

如——瘟疫!

俗话说乱世人命如草芥,上面年年战,下面年年死,汉末发兵究竟发兵了多少次,让人不忍细数细数,所带来的后果,引用建安七子之一王璨《七哀诗》中的句子那就是。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

发兵带来的惨痛伤亡,还不是最惨的。

最惨烈的是每次发兵后,都必定出现灾祸。

这其中灾祸的由来,只有少部分出自天灾,更多是则是人祸。

其中瘟疫,就是人祸中的人祸。

瘟疫本是多数是由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只有在卫生条件极度不好的情况下,才容易发生,并且一发生就容易大规模传播,而百姓对此毫无抵抗力,被感染了就只能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疫症伤人,家有僵尸之痛,室有号泣之哀,十室存一便是万幸。”谈起疫情,刘秀就痛心疾首。

他尚未登记,还在绿林军中时就成发生过瘟疫,死者过半,各散而去,想起当初的惨状就让人心头一颤。

好在他登基后尚未发生过瘟疫,不然大灾后的百姓不知能活几人。

想到这刘秀的目光灼灼,早先伤寒论他不知道是治疗何种病症的医术,只知这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医术了得,让他十分眼馋。

但现在联系天幕说的瘟疫,《伤寒杂论》是研究什么的一下呼之欲出。

一想到伤寒杂论和张仲景是是能治疗疫症的关键,本来从天幕只言片语中,知道东汉下场凄惨,刘彻对后代不争气的怒吼都消散了不少。

不行还是好气!

虽然不知道后代抽了什么疯,但一想到好好的朝代,给不争气的子孙霍霍成白骨蔽平原。

刘秀就忍住抄起鞋底板,去给那些那个灵帝几大耳刮子,让你宦官当道,让你汉末,废物点心一个。

“陛下消消气,如今还是疫症治疗要紧”见刘秀火上心头,陪同的阴丽华连忙劝他消消气。

得了爱妻的安抚,刘秀缓过来派人去传召御医们,了解一下伤寒杂论的相关事宜,看看能否从天幕的言语中,悟出些许治疗疫病之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