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郑县令受贿用酷刑

第十章郑县令受贿用酷刑

消息传出激起民愤

却说那些衙役们闻听,一个个如狼似虎,就把袁子明按倒堂上,手使黑红棍杖严刑考打!这一下,袁子明可就大吃苦头了。衙役们是一五一十地数着打,袁子明一面大喊冤枉,一面豆大的汗珠从头和脸上冒出来,只疼得他就如筋断骨头折了一样。没等把四十大板子打完,袁子明就疼得忍受不住昏死过去了,可是那些衙役们对此都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再说他们也有手段,有人就端来了一盆凉水,往袁子明脸上泼!结果这招还真好使,那袁子明被冷水一刺激就清醒过来了。但见他咬紧牙关忍受着痛苦,脸上的表情极其难看,就听从他嘴里好相发出了,极其微弱的声音,就是连连光叫冤屈!岂不知这都是发自,他内心腔子里的心声。

那郑县令又接着问道:“尔等招不招供?”

然而,袁子明也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他虽然穷,可穷得有志气,不论你是谁,他都从不趋炎附势!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听他斩钉截铁地说:“你让我招什么?”

郑县令一听更恼火了!又吩咐衙役们再打四十。衙役们不敢怠慢,又一五一十地把袁子明,打了四十大板,现在合起来共是八十大板。说实话,无论是谁这八十大板,都真是够受的,只把那袁子明打得体无完肤,遍体鳞伤,是血迹斑斑,则使他又一次昏死过去了。甭用说衙役们还是用老办法,使用凉水浇头!结果袁子明经冷水一刺激,又一次清醒过来!他只觉得混身的伤疼,好似万蚁啃噬和入骨钻心地痛楚。郑县令本想屈打成招,可袁子明就是不承认!而且也把郑县令气得五内俱焚,怒不可遏,他歇斯底里地又问道:“你到底是招也不招?”

袁子明不光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同时也是个老犟筋,他平常做事就有个原则,那就是只要他认准了的事,就决不会改变!也就正如瞎子走路一样,他要一条道摸到黑。此刻他对知县郑伪诚也是不屑一顾!就听他毫不妥协地说:“你到底想让我招什么?俺告诉你吧!你今天就是把俺打死,俺还是没有偷!”岂不知他现在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郑县令又让用大刑侍侯,衙役们也不敢不听!他们随即又抬出来夹棍、竹签、老虎凳和火烙铁等。要说这些个刑具,都是苦折磨人的酷刑,也比较残忍!无论是使用那一种,让受刑者都难以忍受!比如说,用夹棍是专门压犯人的腿肚子,只要行刑者用上劲,能把人压得骨断筋折。再说那竹签,是往人的手指甲盖里扎的,使用此刑,能让人疼得要死,光想要找条地缝钻进去。而烙铁和老虎凳就更甭用说了,人若是坐上去和被烙铁烧,你可试想一下能会是个啥滋味,恐怕不死也要脱下几层皮。郑县令在大堂上对袁子明如此地用刑、逼供,若究其原因,就是他暗中收了吴家,使人送来的二百两银子,这就叫,有钱人能使鬼推磨,无钱穷人只有受折磨了。所以得了钱财的郑县令,就要贪赃枉法,有意偏向吴财主,对案件不能公断,则就干出了,欺心缺德的坏良心的事,也使他贪官的嘴脸,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世人面前。

然而,也让郑县令和吴阎王没有想到的是,那袁子明非但不招供,却还是得其反,更加坚定了意志!就是被打死他也坚决不低头。众衙役在考打中曾使夹棍,把他轧昏过去好几次,但他始终都没有叫过一声苦!特别是用竹签扎进了他的手指甲里,那是十指连心呀!真可说他是个铁打的硬汉,一连疼昏过去多次,直到最后都是一声不吭,这正是:

子明倔犟认死理,脾气难改宁不屈;

酷刑难服硬头钉,光有硬汉不服气。

郑县令一看重刑之下快要把人折磨死了,他还仍然不招,只气得火冒三丈!便离开坐位走到袁子明跟前,要亲自动手对犯人用刑。然而他便贴近袁子明的耳边,瞪着他那双狗眼,咬牙切齿,并还恶狠狠地说:“我看你到底能有多少尿?你就是铁骨钢筋我也要撬开你的嘴!”随后,他便捋胳膊捲袖子亲自用刑。他首先则用鞭子抽,接着又灌辣椒水,让袁子明坐老虎凳,并还使用烙铁烙,刑讯逼供,苦苦折磨!要说他狗官也真够残酷的。然而,那袁子明又是个老犟筋,他是宁死不屈服就是不承认,也使得县令郑伪诚束手无策!真没有了办法。

那袁子明也是一条道走到黒,他是头撞南墙不拐弯,哪怕用八匹马都把他拉不回来!说实话像他种人也难找。其实他心里也在想,俺必须遵纪守法,要和人家凭良心,是俺干的事俺就承认,不是俺干的事你就是打死俺,俺也不会向你低头和屈服!所以这也是他唯一的信条。但见他用牙齿把嘴唇都咬出了血,还仍然是不吭一声,他妻子李氏和女儿银杏也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在公堂上齐哭乱叫,大喊冤屈。她们母女俩真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为他们是逃荒要饭的穷人,又身在异地他乡,也确实没有啥办法!这正是:

县官如蛇蝎,衙役似虎狼。

师爷是判官,被告遭祸殃。

公堂逼招供,袁家受冤枉。

此刻,就连大堂上的衙役、书吏们,都与心不忍,实在看不下去了!哪怕就是铁石心肠的人,看到这种场面也要动情!可是狗县官郑伪诚却不依为然,难道他不怕逼死人命?其实他不怕,因为他有后台,是他姨父那棵大树给罩住里。再说他有的是理由,而在他管辖的地盘上,他打死一个穷要饭的,就如同揑死一只蚂蚁,他受了吴家的贿,就得为吴家出力,这也是必然的。如果他再继续用刑的话,估计也不会有啥好结果,闹不好还要出人命!这一点别说是他,就是旁人也能看出来,所以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个事本是吴财主的诬告。而逃荒要饭的袁家人本是受冤枉的,要说受也就受了活该!谁叫你们住进了吴家的祠堂?不过他郑县令还得决定停止,打算等等再审!只好宣布退堂,暂把袁子明一家关进牢房。

且说这一消息,就像插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在下边传开了。古人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百姓一听说此事,都是愤愤不平!他们就觉得此案有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财主吴怀水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位郑县令又是个啥样的官?人们心里都清楚。而且两人还是酒肉朋友,相互勾结,狼狈伪奸,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打得火热!再说,事先吴家使人送礼行贿郑县令的事情,又被人看到了!所以,也就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那怕是用石灰灌口和沙子填缝,也没有不透风的墙。

他们吴家要蒙蔽众人耳目,有意诬蔑逃荒要饭的穷人,制造了这期冤假错案,坑害了袁家人,百姓们心里都很愤怒!只不过都是敢怒不敢言,人们虽然当面不说,但在背后却是议论纷纷,而且人多嘴杂,说啥的都有。比如有人说:“郑县令和吴财主,两人贼喊捉贼全是坏货;”还有人讲:“他们是官商勾结,残害要饭的穷人,应该天打雷劈!云云……”

当然,那狗官郑伪诚也照样心虚,他也生怕触犯了众怒,引起民愤,倘若百姓们要联名上告,如果上边有人来查,他也就不好收场!因为上司就是“紧箍咒”。

话休絮烦,却说以后又接连经过了几堂审问,可袁家人都是宁死不屈!不管怎样严刑拷打,袁子明和他老婆李氏非但不招供,他们两口子反而又一口咬定,没偷就是没偷,吴家人在诬告我们,而且再不更改。郑县令进行逼供不成,又拿他们没办法,最后,还是硬给袁家人定了罪,说他们是一窝偷盗的窃贼。常言说县官不如现管,强龙不压地头蛇!袁子明一家又是出来逃荒要饭的,并且还在人家一亩三分地里,你跟他们上哪说理去?他们就是再冤屈也没有办法,就正如:

碰头遇上棉花垛,逃难没有安乐窝;

古往今来都如此,就该袁家有灾祸。

有人说:“从古到今凡是为官的,只要有贪心就坏得很!”郑县令也不例外,更是一股坏水,他要给别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再者说,他的孬点子比谁都多,心里就自有主意。所以他心里想,你们这一窝子穷要饭的,既使不承认也没有关系,那咱们就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我就不信我没法子治你们。此药方不治病,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可以使用惩治你们,让尔等一家赴法,我最终不把你们,惩治得服服帖帖才怪哩!则就应了一句话,心里怀恶意,做事必然坏良心。郑县令的手段方法也多,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坏主意,就准备让袁家人在城里游街示众,然后再把他们一家,抛进监牢关押。

原来,这郑县令既是利欲熏心,且又利令智昏,心里就只知道有钱有靠山,就什么也怕了,所以他就惟我独大,他是县令就得说了算。心里说你们不是不承吗?那好!我就狠狠折腾你们,让尔等们活着比死还受罪,我看你们服不服气!因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心如蛇蝎,从来就没有一点人味,他说到做到,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于是,他就颠倒事非,搞本未倒置!从而,就不难看出他狗官郑伪诚,其阴谋鬼计和险恶用心,是多么的狠毒和凶残!同时,也更加说明了,有钱人和官府,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当官的与财主们,都是合穿住一条裢裆裤子,他们具似木人石心,从不可怜悯穷人,也就由他们的本质和地位所决定,要不咋说当官的贪脏枉法,都是事出有因!说穿了就叫权钱交宜!这正是:

人一当官心变黑,手中有权忘爹娘;

官府依靠有钱人,当官受贿也正当。

又一首曰:

奸人有奸计,坏人坏主意;

县令使歪招,穷人受委屈。

第二天一早,郑县令就让衙役们,把逃荒要饭的袁子明一家,无论是大人小孩,全都绳捆索绑拴在一根绳上,命人牵着进行游街。并且还使人在前面,敲锣打鼓吆喝着,说他们姓袁的一家都是贼,以昭示全城百姓,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说官府衙门这样做,也确实太过分了!结果这样一来,就惊动了全城的黎民百姓,大家都来看热闹!一些善良的人们,往往都有一种怜悯心,则有许多人都同情逃荒要饭的一家。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孩子,他们一看到袁家的大人小孩,都穿得破破烂烂,袁子明夫妇又都伤痕累累,那李氏还怀抱住婴儿,眼泪巴巴,也实在是可怜得很。再说人们都有个怜悯心,一街两行的百姓们,一看到逃荒要饭的袁家人,无不动情伤感,人们三三两两,聚合在一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有人说:“这一家人真倒霉”。又有人讲:“他们家也真可怜”。还有人说:“肯定是吴家人诬陷他们,再说吴阎王也是个胎里坏,时常吃人肉就从不吐人骨头,不必问就是他使坏”。并且还有人说:“咱们柘城县的县令,本就是个见钱眼开的贪官,他收了吴家的钱就要向着吴阎王,自然也会替吴家说话”。所以,人们心里都很气愤!尤其是老人孩子,及和心叶软的人,马上就流下了眼泪!甚至还有人哭出了声!有诗为证:

柘城历来多贪官,不为黎民只为钱;

刮地皮,喝民血,从不过问百姓难。

古人作恶地翻覆,如今县令又作践;

吴家行贿把人告,要饭花子受诬陷。

官府衙门不公正,狗官贪赃胡断案;

坏了良心天难容,最终必然遭天谴。

逃荒要饭的游街这事很新鲜,也真可说是骇人听闻!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县,方圆几十里的大人小孩都知道了,吴家老祖宗的祭品让穷要饭的给吃了,结果还使吴家弄巧成拙。员外吴怀水本不想让人知道这事情,可是消息却像插上了翅膀,不翼而飞!他们吴家隐私就保守不住了,这就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柘城县的老百姓全都清楚了,原来那逃荒要饭的一家人,本是被吴财主父子诬告的,然而,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于是就有人气愤不过,非要替穷人打报不平,非要为袁家讨个公道和说法不可。

再者说,吴阎王父子的名声又很臭,人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知道,平常,百姓们也都恨之入骨!所以就有人专门开玩笑说:“那逃荒要饭的叫花子一家,上辈子准是吴家的老祖宗,吃他家的贡品也是应该的”。有些人还专门谩骂和侮辱吴家,有意要坏他们的名声!这样一来却让吴阎王,偷鸡不成又反亏一把米!让他摔头都找不到硬地。

然而,袁子明一家遭到这样的诬陷,也是没办法了,因为他们一家人,也没有经过主家允许,就住了吴家祠堂里,且又吃了人家,给祖宗上供的祭品,也是输着理里。但是吴阎王心狠手辣,小题大做,不光使人吊打袁子明,且又波及到了人家孩子老婆,并还诬告袁家的人,偷了他们的玉器古玩,也确实可恼。况且他们吴家父子,又摇唇鼓舌,还向县令行贿,给那狗官使了银子,二人又密谋定计,有意惩治逃荒要饭的穷人,也确实让人可恼、可气、恨海难填。如果说这就是,穷人和富人不一样的话,那么说到底,还是世上的鸽子眼多,富人看不起穷人,而穷人没地位和市场,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尊严。

所以,凡是穷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招人恨、惹人骂,使亲近的人怀疑。倘若有好事,就会归富人,要出了坏事,就一古脑推到穷人身上!甚至富人有罪,还让穷人承担。也就是说,你有好处人家看不见,有了短处,人家还要使放大镜照你,故而,世人一般都是锦上添花的多,而雪中送炭的少。对待此种人情世故,他们袁家人也抗衡不了!那郑县令也没有审出,他想要的口供,于是他就琢磨出了,以上的办法来对付袁家人,则就引起了民愤,触犯了众怒。

却说,就在一天晚上,狗官郑伪诚和吴怀水又在县衙后堂,苦思冥想,密谋策划,准备如何惩治袁家人的事,突然就听到,啪!地一声响。说来很巧,一支飞镖不偏不斜,正钉在上方的房梁上,而且,正是从外面打进来的!结果却把郑县令和吴财主,两个人都吓得惊惶失措。他们抬头观望,但见那支镖尾上,带着一绺红绫穗,在上边还有一张字条,二人忙搬梯子上去,把纸条取下来观看。就见上面写有几行小字,原来也是一首打小油诗!其内容如下:

冤有头,债有主,吴家诬告理不通。

县官怎可昧良心,公堂之上搞逼供。

善有善报恶结果,做官不能把人坑。

如果再要行不正,定叫尔等活不成。

若问爷爷是哪个,吾乃此地神显灵。

喝酒的脸红,做了贼心里惊!郑县令和财主吴怀水,正在挖空心思密谋,准备对袁子明一家,还要再狠狠惩治,当看到了这首打油诗后,尽都吓得尿了醋。二人不由浑身上下,都是毛骨酥软,不光被吓出了一身冷汗,那财主吴怀水,没有离地点就尿了一裤子。常言说得好,人怕输理,狗怕夹尾,吃了鱼口就腥,做了贼心就惊!再说郑县令和吴财主,两人都是心中有鬼,就怕半夜三更鬼敲门。因为他们俩人都心知肚明,各自都清楚自己的为人,平时二人狼狈为奸,他们所做的一切俱都是,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拉屎拉尿。不光是无情地压迫剥削黎民,还双手沾满了他人的鲜血,也都曾逼死过人命,说来他们俩那一个都是,有一屁股的屎,全都不干净。所以,他们就做贼心虚,心里害怕!就象佛家所言,怕有因果报应,心中就不定由。

如今又得罪了仇人,又引火烧身!闹不好这可是木匠做枷——自做自受了!常言讲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而他们俩更明白,这次人家送的纸条,其实就是给敲警钟。俩人也都像狐狸一样非常狡猾,他们心忖,一定是有人知道了底细,要不,不会这样威胁恫吓!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谁都怕死,又何况是他们。所以,二人就十分清楚,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害人理亏,这回也做得太过分了!若要再继续坚持错误,事必会害人害已,其后果不堪设想,故而就非常害怕。

特别是那铫官郑县令,心里就更害怕!觉得受到了诖误!要具体说他有两怕,一是怕,有人为了正义报复他;二是怕,激起了民愤黎民百姓联名上告,让他以此受到牵连。上边若要追究下来,他必然要受到处理,不光误了前程,还可能毁了一生,吃不完兜住走!甚至还被砍头,惹下杀身之祸!也实在不合算,正所谓:

飞蛾怕冬草畏霜,恶人自有恶人降。

人惹急了要造反,狗若着急必跳墙。

财主县令相勾结,惧怕仇人找算账。

可能有人会问:“这到底是何人所为?”

有句话叫百密一疏,常言讲就是用石灰灌口渭缝,也没有不透风的墙。岂不知,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伪奸,使坏害人,却惹恼了县衙里的一位班头捕快。此人名叫潘绍绪,也是本城人氏,只因他是亲眼目睹了郑县令,与吴阎王的所作所为,心里就十分生气。常言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孟子曾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潘绍绪虽然当的是官差,端了官家饭碗,干他这一行须受官家管,但是他有良知,不失做人的本份,就如莲藕一样,身陷污泥而不染。而这些天来,潘捕头把一切事情,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中,虽然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可心里总觉得别扭,就把他所知道的一切事情,全都告诉了他的一位知心朋友!若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