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怎么去发展

一辆白色的越野车从西原市委大院出来,沿着黑色的油路,慢慢出了西原市。

透过车窗,公路两边除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是树木。一个个绿色的山峦宛如大海里的舰队一样威严,不断飞来飞去的鸟不知在忙着什么。

越野车在绿色的海洋里奔驰着,偶尔眼前闪过一丝丝走动的黑或者白, 那是隐约在青山绿水间的山羊。

转过一道道弯,出现了一片片黄色的油菜花,成群结队的蜜蜂在油菜花上面飞舞着,用他们的嘴吸着花粉,它们薄薄的翅膀下面带着和它们头一样大的花团,那是它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

赵奎坐在车里, 沉默不语, 透过车窗,欣赏着沿路的风景。很快小轿车进入了环江县,平坦的地貌越来越少了。

大地突然变得坑坑洼洼,沟壑纵横交错,大地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到处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荒凉代替了诗情画意,支离破碎代替了完美无缺,贫瘠代替了富饶,荒无人烟代替了繁华热闹。

全县百分之八十都是这样的地貌,就是这样的贫瘠之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环江人。

曾经这里的人类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拼命地开荒,用广种薄收消耗了一个个似水年华。

两年了,他已经来到这个县两年了,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了三年,可全县依然有一百五十五个行政村没有脱贫,依然有八千五十八个人没有脱贫。

赵奎坐在车里,想着市委把全市最贫困的县交给他, 虽然他上任时已经充分估计到了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性,但进入实际工作后,困难比想象中的还要严峻。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困难,要他去干什么?如果群众都很富有,如果一片歌舞升平,那么他来这里工作,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认识到让环江县人们走出贫困,让所有村组走出贫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他是有信心的,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已经让全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住户有了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也让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通了双向土路,就连尚家河村这个到处都是石头的村子也通了双向土路。

提起尚家河村,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尚云,那个比较消廋的孩子,一个弃儿,高中毕业生, 曾经的清水湾黑山羊养殖场厂长、曾经的尚家河村主任,现在的九九红服务总公司经理、城乡共养实验鸡园园长、城乡共种实验菜园园长, 西原市化学肥料总代理……

这个孩子身上的标签太多了,成了整个西原市的红人,刚结束的产业大会上,市委李书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讲话中先后十五次提到了尚云的名字。

“最近有个孩子,火了,不但在快手平台火了,而且在我们西原市人们心目中火了。

他的名字叫尚云,流转了两个县两万五千亩耕地,在种植紫苏,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这件事。

如果别的县不知道情有可原,但环江县和赤城县的责任人如果不知道,那你们就有点说不过去。

这么大面积地流传土地,不要说在我市,就是在全国也是很少有的,不知道在坐的大家听说过比这个孩子流转土地多的人没有,反正我没有听说过。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个孩子具有很强的农业意识和黄土地情结,而这种意识和情结恰恰是当下我们市从农民到干部,都缺少的一种意识和情怀。

二万五千亩,其中一万五千亩是农民荒芜的耕地,如此数目之大,让人震惊!

想一想这些土地,曾经都是救了许多人命的黄土地,可如今被人们废弃了。

耕地的废弃,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空壳村,年轻的小伙子千里迢迢进城打工去了,小伙子的媳妇带着娃娃进城成了陪读妈妈,留下的老年人越来越种不动地了,伴随着空壳村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乡村发展的问题。

我们的耕地越来越平了,可越来越没有人愿意种地了。离开了土地,靠单一的打工,我们全市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了,也会存在巨大的返贫风险。

如果一个个村子都变成了空壳村,我们谈什么来发展乡村产业?农民都不种地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谈一户一策,就是要鼓励农民除过打工,还要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通过发展产业给乡村发展带来活的血液。

当前我们的发展,不再是怎么组织农民外出打工,而是怎么能够把青壮年和知识分子留在农村!

留下来干什么?让他们在家致富。

大家一定觉得这个想法很难,当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股巨大的浪潮的时候,大家一定觉得把青壮年留在家很难,把知识分子留在农村就不可能。

难吗?的确是有点难!难,我们也要去做这项工作!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土地依然让六十多岁、七十多岁的老年人继续种,那么过了十年,六十岁的就成了七十岁,七十岁的就成了八十岁,八十岁的就成了九十岁,到那个时候,这些老年人还能够下地干活吗?

到那个时候,我们西原市的地,谁来种?

大家都是各个县的负责人,大家好好想一想,村里没有了人,怎么去发展?”

李书记的话的确让他陷入了沉思,目前之所以各个贫困户村难以走出贫困,最大的原因还是缺人。

有知识的大学生不愿意回来种地,不要说去种地,就是让他们去村上的养殖场工作,年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

那些招录在清水湾黑山羊养殖场的和县上两个牛场的大学生,都先后走了。

这个也容易理解,毕竟他们辛辛苦苦读了十多年书,谁不想生活的更好一点。

村里的青壮年纷纷走了,发展养殖业没有了人,发展特色产业,更没有了人。

留下来的老年人,在苦守着曾经给他们解决了温饱的土地,可老年人的思想和技能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种植,只能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在种地。

“你们是希望尚云成功,还是希望尚云这个孩子失败?

在我市七县一区里面最不适应种庄稼的就是环江县,外出打工最多的也是环江县,整户外出第一的也是环江县。

如今尚云在这个最不适应种地的地方种起了紫苏,你们这些部门和县区负责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电商办、金融办、对外联络办、农业产业局,还有环江县的负责同志,你们有没有想过,去关心一下尚云这个孩子,也许他现在很累,也许他现在很纠结,也许他正遇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也许他需要别人给他一句精神上的鼓励。

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尚云这次能够成功,必然会引来一次种地热潮。

一旦大量的青壮年和知识分子因为尚云的带动,回归到我们西原市,一旦他们把发展农业做为自己的致富之路,那么我们何愁没有人去发展产业?

有了大量的青壮年和知识分子加入到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脱贫之路还会远吗?美丽村庄建设还会那么遥遥无期吗?

我认为,当前影响我市脱贫攻坚的不是资金,也不是基础设施,而是人才。提起人才,大家就会想到博士生、硕士生、大学本科生,最起码,人才也应该有个大专文凭。

我不反对以文凭谈人才,但文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进入了社会就知道了。一个人究竟是人才还是庸才,不是文凭说了算,而是社会说了算。

我也读了许多富人的故事,相当一部分富人的文化程度只不过是初中和高中,他们是不是人才?

尚云,他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大家说他是不是一个人才?虽然这个孩子文凭低,目前还不是富人,也不是工作人员,但他的思想已经超过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的思维,并不亚于有些大学生。”

他望着窗外,大脑中回荡着李书记的讲话,李书记从来没有如此表扬过一个人,李书记当着各个县和市上各个部门负责人的面,对尚云进行了多次表扬,足以说明李书记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对人才回归农业的渴望。

环江县没有自己的工业,是一个半农半牧区,如果离开农业去谈发展,就是在空谈。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