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美人计吴宫宠西施

一晃三年过去,西施与郑旦的音乐礼仪教育已完成。勾践备好宝车珠幌,又配上旋波,移光等六名美婢,命相国范蠡护送至吴国。这一路上,美女们所到之处,香风阵阵,令人心醉。

恰逢夫差自齐国凯旋而归,范蠡再拜曰:“东海贱臣勾践,有感大王恩德,不能率领妻妾,服侍左右,遍搜越国境内,得善歌舞之美女两人,进献吴宫,以备洒扫。”

夫差只是在阶上远远一望,就以为西施与郑旦是神仙下降,一时魂魄俱醉。

伍子胥昂然出谏:“夏亡于妺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以褒姒。美女是亡国之物,大王万不可接受!”

“天下男人,哪个不好色?勾践得了如此美女自己不受用,反而进献给寡人,是他忠于吴国的证明。相国不用怀疑!”夫差哪里肯听?欣然收下二位美女。

西施与郑旦都是绝色,夫差一并宠爱,相比较而言,更宠西施一些。因为西施歌舞技艺更胜一筹,准予居住姑苏台,享受专房之宠,出入仪制,与王后一般无二。

郑旦被留在吴宫,难免妒忌西施之宠,因而郁郁成疾,过了一年不治身死。夫差甚为怜惜,将她葬于黄茅山,并立祠祭祀。

夫差到底有多宠西施呢?他命王孙雄在灵岩上修建一座馆娃宫,用铜包裹水沟,用玉来做栏杆,珍珠宝玉装饰宫殿,作为美人游玩休息之处。

馆娃宫内,另有一条响屧廊。什么叫响屧?能发出响声的木板拖鞋,古时南方多雨地带,人们常穿木屧行走于泥泞当中。这座走廊下头是掏空的,底下铺设的是巨大的陶瓮,上头盖上厚实的木板。西施与宫人们走在上头,脚上木屧铮铮作响,所以叫响屧廊。

灵岩山上有玩花池,玩月池,都是夫差与西施游玩之所。还有一口吴王井,井水清澈泛碧,西施常常照井梳妆,夫差站在一旁为她梳理头发。还有一个西施洞,传说夫差与西施常常同坐于此。洞外的石径有小坑,传说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西施走过的痕迹。

山顶上有琴台,是夫差与西施的抚琴之处。此外,夫差还命人在香人种值香草,以供西施与众美人泛舟采摘。如今灵岩山往南,有一条直直的水道,便是当年采香之处。

在郡城东南有个采莲泾,传说是吴王与西施采莲之处。夫差还在姑苏城中自南向北开凿了一条大河沟,以方便他与西施挂帆出游,称为锦帆泾。

姑苏城南有座长州苑,是夫差狩猎之所。另外还有专门养鱼的鱼城,畜鸭的鸭城,养鸡的鸡陂,造酒的酒城,应有尽有。到了夏天,夫差常常带西施前往西洞庭的南湾去避暑,南湾宽约十余里,三面环山,只有南面像门一样向洞庭湖敞开。

吴王说:“此地可以消夏。”遂更名为消夏湾。

自从得了西施,夫差便以姑苏台为家,一年四季随意出游,说走就走。他走到哪里,弦管音乐跟随,流连忘返。朝中臣子只有太宰伯嚭与王孙雄常伴左右,伍子胥想见他,十次九次都会找理由推辞掉。

越王勾践眼见美人计已成,来找文种商量下一步行动计划。文种说:“民以食为天。今年粮食歉收,粟米将涨价,主公可以向吴国借贷米粮,以救饥荒。上天若弃吴,此事必成。”

文种携带重币前往谒见吴王,夫差在姑苏台接见,文种再拜请求道:“越国今年水旱不调,年谷不丰,人民饥困。求乞太仓万石谷子,以救眼前的饥荒,等明年丰收时,定当奉还。”

“越王既臣服于吴,那越民之饥,便是吴民之饥,寡人自当救饥!”夫差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伍子胥急急赶来姑苏台谏止:“不可,不可!如今的形势,不是吴国灭了越国,便是越国灭我吴国。我看越王之所以遣使,不是为了救饥荒,而是蓄意弄空我国的谷仓。这种情势下,借粮给他们也不会亲近关系,不给也不会结仇,不如辞了这事。”

吴王不肯:“勾践囚于我国时,在马前执鞭,列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谁不知道?如今寡人恢复了他的社稷,恩同再造,这些年也是贡献不绝,怎会有反叛之心?”

“我听说越王每天早朝议事都会很晚才散,还恤民养士,志在报我吴国之仇,大王还给他送粮,臣恐怕不久之后,这姑苏台会成为麋鹿巡游之地了。”

“勾践早已称臣,哪有以臣伐君的道理?”夫差火了。

伍子胥毫不退让:“汤伐桀,武王伐纣,不都是以臣伐君吗?”

伯嚭喝叱道:“相国说的话太过分了,这是将大王比做桀纣吗?”转身向吴王奏道:“臣听说当年葵邱之盟时,就有明言,严禁遏制贷粮,只为体恤邻国。何况越国年年上贡,等明年丰收时,让他们返还等量的粮食就行了。这样于吴国无损,反而能施德于邻国,何乐而不为呢?”

夫差下令向越国运送粟米万石,对文种说:“寡人违逆群臣之议,送粟米给越国,等明年丰收必须还粮,不可失信!”

文种稽首:“大王怜恤越国,敢不如约。”

一万石谷子送到越国,越王大喜,群臣高呼:“万岁!”勾践将粟米分发给国中贫民,百姓们无不颂德。

第二年,越国粮食丰收,越王问文种:“寡人若是不偿还吴国的粟米,则失信;若还,则损害越国而使吴国得利,该怎么办呢?”

“应该选些精粟,蒸熟了再还给吴国,他们觉得这些粟米好,必会用来作为种子,到时我的计策便成了。”

勾践果然将这些粟米蒸熟了再还给吴国,数量一斛不少。吴王感叹道:“越王真是守信之人哪!”又见这些谷子十分粗大,对伯嚭说:“越国土地肥沃,这些种子很好,可以散给百姓们种植。”

于是,吴国境内,许多人用越国的粟种春耕。当然这些种子不可能发芽,于是吴国发生大饥荒,夫差以为是由于吴越两地水土不同,哪里知道这些种子是蒸熟了的呢?这计可真毒啊!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