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纳谏

刚刚致仕的卫弗突然逝世,皇后伤痛欲绝落胎失女。皇帝大怒之下杖毙了涉事的宫侍,自己也病了一场。卫顺仪为宫侍求情,惹怒了皇帝,被降为更衣禁足思过。

却成就了王恒的获宠之路。

景成元年十月五日,圣旨为卫弗定谥号为“端忠”,令卫氏这一支族人依制丁忧。

十月二十一日,王林进京。元晗留下了王倩,让人领着王林去看王恒。

“曼夕,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经逢大变,王倩与同年的梁玉韩雯雯相比,显得苍老了不少。

“有劳陛下挂念,草民能像现在这般安然度日,全赖陛下仁德,不敢奢求更多。”

“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不敢欺瞒陛下。”

话音刚落,一叠纸张迎面飞来,几乎在她脸上散落,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

元晗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怒意:“能写出这份《青州六谏》的人,会是安稳度日的人?知道将这份《青州六谏》投给卫执芸的人,会是闲云野鹤的人?曼夕,什么时候你同朕不能说实话了?”

王倩将散落在地的纸张一一拾起,上面熟悉的字体,是多少个日夜的心血。

元晗登基大赦天下后,她随着王林这一支回到原籍。这份《青州六谏》从那时起,便开始构思。

她知道,元晗不可能放心将青州交给田旭。果然,卫执芸来了。她将这份心血交给卫执芸时,拒绝了她的请功的提议。可是这些纸张,还是放在了元晗的御案上。就是她的手稿,没有经过誊抄,直接上呈了御前。

王倩将纸张重新整理好:“卫大人真是言而无信,明明答应过草民不要提起的。”

做完这些,又向元晗叩首:“还请陛下恕草民方才的欺君之罪。”

元晗的语气有了些松动:“别说这些没用的,你知道朕想听什么。”

王倩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书,笑了笑,随即正色道:“青州六谏,第一谏,除王氏余孽。”

能被卫执芸重视并上呈御前的《青州六谏》,必然不是泛泛而谈。纸上的内容有限,远没有王倩自己叙述来的深刻。元晗静静听她说,时而提出反问,王倩也能对答如流,可见是真的深思熟虑过的。

不管是从政权稳固的角度,还是发展民生经济,王倩许多观点都与元晗不谋而合,甚至更加深入。

二人直谈到天色渐晚,王林不得不从内宫折返,元晗才叹道:“你若不是王氏族人,何至于平白受牵累耽误这几年。”

王倩自嘲一笑:“草民虽然一直都希望不姓王,可是不得不说,若不是这个姓氏,草民对于青州的了解不至于这么深。”

想到她与王氏的恩恩怨怨,元晗也不知怎么宽慰。

“你父亲后来?”

王倩微笑:“姨母返乡后替我多方打听,总算是能将父亲重新安葬,也让草民有个了祭拜之处。”

这两年的分离,二人不仅有了身份上的差异,经历的事情也是天差地别。说完了正事,居然无话可聊。

好在王林从内宫出来谢恩,才打破了一室无言。元晗并没有留她说话,让青岚送二人出宫。

原本打算启用王林,但她原本就是青州刺史,又不能贸然将田旭迁调往别处,这样只会让田旭心生警惕。不能官复原职,再加上长史司马都是田旭的心腹,王林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看到了卫执芸丁忧前送来的《青州六谏》,另一条更好的路出现了。

王倩曾是元晗的近臣,天下皆知。只是后来受了王氏牵连,才不得已销声匿迹。现在重新启用,也无可厚非。

而她作为曾经王氏的边缘人,也不会引起田旭过分的防备。让她同卫执芸一样,从澜折县开始,逐步将青州掌控在手中。

而她的姓氏也决定了,她是比卫执芸更好的人选。

元晗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在内,却没想到启用王倩为澜折县县令的旨意,遭到了御史台的反对。

提出反对的不是方赦,而是一个四品谏议大夫吴书恩。不过她的折子能送到元晗这里,必然有方赦的默许在内。

吴书恩在折子中说,皇帝宠幸李充容,李菁就以十岁稚龄得到了官职。宠幸王顺容,就起复他的姐姐。这岂不是在向天下人昭示,只要有男子在宫中受宠,便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元晗有些哭笑不得。

吴书恩进谏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她不了解其中内情,弄反了因果关系。

先有要用李菁引出李竹的因,才有了李陵得宠的果。先想到要重新启用王氏,才有了王恒的晋位。

但这其中关窍又不能向外人言明,若是不回应,这些御史少不得不依不饶地继续上表。

元晗心念一动,铺纸写就《答吴御史谏议书》,指明交由宣政院传达。

朝臣们上表的奏章,先由宣政院批复,督察院核准,再交由皇帝御笔朱批。但是御史台的奏章,可直达天听,皇帝的批复也不用经过宣政、督察二院的。

突然来了一份需要宣政院转达的御史奏折批复,下面的文书不敢怠慢,交到了崔致手中。

元晗在批复中写,举贤不避亲仇,李菁于农事上有功,王倩是泰初年间一榜进士,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若是因为她们有兄弟在后宫之中,便要避嫌,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崔致看了,会心一笑,便知为何这份答复要由宣政院转达了。

“来人。”

“崔大人有何吩咐?”

“将这份谏书及陛下的批复誊抄下来,命各部各司传阅。”

很快,吴书恩的谏书和元晗的批复在朝臣之间传阅开来。吴书恩也因此官晋一级,得到了金银的赏赐。

这更是让这件事成为朝臣们口中热议的事。

元晗借此传达了两个信息,皇帝是个能虚心纳谏的人,广开言路,并不会因此获罪,反而能加官进爵;朝廷任用贤才不问出身只看才学,举荐之时也不必避讳亲属。

一时间,皇帝贤德的称赞声不绝于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