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幽怨 2

当然了,这十多个军士要说的不止这些,还包括他们投降曹仁的原因——被程普无故辱打,实在活不下去了。

但是,即便事情走到这一步,曹仁还是没有确信。黄盖的教训太深刻了,苦肉计现在已是尽人皆知的计谋。曹仁担心,这又是一出苦肉计。

好在这十多个军士中有两个是被掳走的曹兵,他们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这绝不是苦肉计,而是活不下去了,他们也跑回来找一条生路……

曹仁便下定决心,做一件大事——劫寨。今晚便去劫寨,夺周瑜之尸,斩其首级,送赴许都,以便让曹操高兴高兴。

毫无疑问,这次劫寨以失败告终。曹仁倾巢出动,却掉入周瑜的陷阱。他们初更后出城,来到周瑜寨门,却不见一人,只见虚插旗枪而已。这个套路,曹仁太熟悉了。呵呵,这是老鼠给猫当伴娘——有去无回啊……

便跑路。在损失大半人马之后,曹仁总算捡了条性命,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逃到襄阳去了。那心情,相当的痛苦和失落。

周瑜的心情也相当的痛苦和失落。不错,曹仁是被打跑了,但周瑜却发现,胜利果实却不是他的——南郡城被赵云趁乱给占了。

他也是个失败者。人世间的事,成为一个失败者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胜利在望却一无所获。

周瑜大怒,下令攻城。可城上乱箭齐射。周瑜已然没有咸鱼翻身的可能了。更要命的是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一是诸葛亮得了南郡之后,竟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城的守军来救,与此同时却教张飞袭了荆州。二是夏侯惇守在襄阳,同样被诸葛亮派人用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骗他倾巢出动,然后诸葛亮教关羽袭取襄阳。

如此,南郡、荆州、襄阳三处城池,全不费力地落入刘备之手。

周瑜又开始喷血了。这一次不是做秀,是真正的气血为之上涌——见过狡猾的,没见过如此狡猾的,诸葛亮欺人太甚啊……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半条命已然被诸葛亮夺走。

周瑜咬牙切齿地说道: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这话说得是有些狠了,因为连“村夫”二字都骂上了,可见周瑜气极已是口不择言。

不错,周瑜周大都督是风流倜傥、温文尔雅之人,一般情况下骂人是不带脏字的,可是面对诸葛亮如此采摘他的胜利果实,周瑜觉得,没必要对这个人温文尔雅了。

错误是他人指出来的

鲁肃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帮助周瑜去与诸葛亮对决,还是劝他冷静下来从长计议,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已不能再打擦边球了——周瑜都吐血了,诸葛亮要是再玩什么花招,一代风流才子周瑜恐怕就要与世长辞了。

他当然不是心向诸葛亮——在此之前,鲁肃对诸葛亮的才能是欣赏的,他之所以一直劝阻周瑜不要在当前情况下与诸葛亮你死我活,是从东吴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出的理性反应。

这是一种政治判断,也是一种政治智慧。即便到现在,鲁肃也未改初衷。

鲁肃言辞恳切地对周瑜说,都督想起兵与刘备、诸葛亮共决雌雄,夺回城池的想法我理解,很理解。但是我以为,不可以的。咱现在与曹操相持,表面上赢了赤壁之战,可曹操依旧很强大,总之我们和他尚未分出成败。主公现在力攻合淝,还没拿下,要是在这个时刻我们自家互相吞并,倘若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何况刘备过去曾投靠过曹操,若逼他太急的话,他要献了城池,联合曹操一同攻打东吴,那我们怎么办啊?

周瑜听了,觉得鲁肃说得是有道理。刘备这个人,从来就是寄人篱下,为了生存,常常反水,都搞不清谁才是他真正的朋友——也许他身边的两个小弟弟是,可除此之外呢?

周瑜一片茫然。茫然之中愤怒依旧不减。他对鲁肃说,这事我越想越亏得慌啊。咱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好不容易赶跑了曹操。他倒好,吃现成的去了,天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行,我一定要找他问个明白!

周瑜说着,又开始咳嗽了,而且越咳越厉害。鲁肃一看,势头不妙啊!这哪是咳嗽,这是吐血的前奏。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鲁肃赶紧像周瑜表示,自己将深入虎穴,说服刘备识大体顾大局,如果刘备一意孤行的话,那再动手也不迟。周瑜同意了。

人世间的很多事,其实都在口舌之间。

所谓祸从口出,那是口舌功夫没做好。鲁肃相信,口舌功夫做好了,天下就不会出什么妖蛾子。

因为口中有天下,天下就是一张嘴,在唇齿之间上下翻滚,而所谓的口舌功夫,就是使天下在舌间能够平衡,不再跌宕起伏。

鲁肃将这一切想明白之后,他站定了。站在了刘备和诸葛亮面前。而他脚下的土地是荆州的土地。刘备和诸葛亮此刻站在荆州的大地上,看上去温良恭俭让,像极了谦谦君子。

鲁肃倒吸一口冷气,觉得人世间的事,莫过于此——客人气定神闲像主人,主人太过客气像客人。乾坤颠倒。

鲁肃对刘备如是说:我主吴侯,还有都督公瑾,授权本人告知皇叔,先前曹操引百万之众,下江南而来,其实是要来害皇叔的,目标并非我东吴。所幸我东吴杀退曹兵,救了皇叔。所以我主吴侯,还有都督公瑾以为,所有荆州九郡,应当归于东吴。但皇叔您用诡计,夺占荆襄,使江东空费钱粮军马,而皇叔一人坐享其成,这个恐怕于理不通吧。

刘备的脸红了。因为他突然觉得自己就像鲁肃所说的,是一个趁人之危的小人,偷占了江东的胜利果实——可为什么自己占有这一切时竟会心安理得呢?看来人世间的事所谓对错,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切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还有一点,错误总是他人指出来的,很少有人会主动说自己错了——日省吾身的人不是没有,但基本上都是些圣人——刘备以为自己最多是仁人志士,与圣人还差得远呢。

诸葛亮却以为,人世间的事没有对错,只有可否。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这是一个判断标准。唯一的判断标准。

诸葛亮还以为,人世间任何事都是可以找到理由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前提是,得去找。

他就替刘备找理由了。诸葛亮告诉鲁肃:子敬是聪明人啊,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常言道:物必归主。荆襄九郡是谁的?是东吴的吗?非也,这是刘景升刘表的基业。吾主刘备是景升的弟弟。景升虽亡,可他儿子还在。吾主刘备以叔辅侄,而取荆州,难道不可以吗?

诸葛亮的话说得铿锵有力,很有得理不饶人的意思,这让鲁肃一下子无从辩驳。是啊,都抢着要胜利果实,却没有细想这块土地原先的主人是谁。任何土地都是有归属的。在主人还在的情况下,似乎不应该这么裸地抢夺。鲁肃的口气软了下来。他向诸葛亮表示,这个那个,啊,荆州如果真是被刘琦占据,那我无话可说。可据我说知,公子刘琦现在病了,在江夏,不在这里!所以荆州问题,还请诸葛先生不要扯虎皮做大旗……

鲁肃话没说完就说不下去了。因为他见到了一个人。一个他绝对不想在这里见到的人。刘琦。

一脸病容的刘琦此时正慢悠悠地被两个侍者从屏风后扶出来,与鲁肃四目相对,令他大吃一惊。鲁肃觉得自己把话说过了——没想到世事会存在偶然性。

不错,世事是有偶然性的。当偶然性出现时,偶然就是必然,可大多数的人都会在事前赌偶然性不存在,或者说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坏,应该可以避过。却偏偏碰上了。

一如现在的鲁肃,呆立在刘琦面前,心情复杂,表情如鸭听天雷。

过了很久,鲁肃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刘琦健在时,东吴不好硬抢荆州,可他要不在了呢?荆州归谁?

就这个问题,鲁肃与诸葛亮进行了深入却又针锋相对的探讨。诸葛亮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我们再商量。鲁肃则态度强硬:那不行,公子刘琦若不在了,须将城池还我东吴。

诸葛亮同意了。心情愉快地同意了。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探讨没有意义。人世间的事,如电光石火,多少事,从来急;多少事,一转眼就老母鸡变鸭。未来是难以掌握的,重要的是现在。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事也不好把握,没个定数,可诸葛亮觉得,相对于未来,他还是对当下的事情更有把握。不就是让一个人继续活下去吗?诸葛亮有这个信心。

周瑜又要吐血了。气的。被鲁肃气的。

见过老实的,没见过像鲁肃这样老实的。一个病歪歪的刘琦竟然吓得他不敢提出对荆州的主张,这一切只因为他太老实。

也因为诸葛亮太狡猾。搬出刘琦当挡箭牌,使鲁肃难有作为。

所以周瑜又要吐血了。却没吐。因为鲁肃给了他一个保证——刘琦将在半年内死翘翘。

虽然这样的保证听上去很无厘头,但周瑜却不得不信——有保证总比没保证好一点。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合同,签了总比没签好,要的只是个心理安慰。

鲁肃的保证是这样的:我看刘琦这个人沉湎于酒色,已经病入膏肓,他现在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出半年,其人必死啊。到那时我们再取荆州,刘备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可以推托呢?

也只能如此了。周瑜现在就希望刘琦早点死翘翘,虽然他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和刘琦一样,动不动就喷两口血出来。可周瑜的希望是——笑到最后,或者说笑喷到最后,目睹刘琦、诸葛亮等全都死翘翘,他才能放心离去,所谓含笑于九泉之下。

带着这个美好的理想,周瑜班师了,回柴桑养病,以待来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