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

二访诸葛亮是在“雪花那个飘”的冬天。

张飞愤怒了,彻底愤怒了。因为有一个问题他想不明白:“雪花那个飘”的时候,打仗的人都要偃旗息鼓,可刘哥哥为什么还要这么一往情深,踏雪寻人?

所以他建议,刘哥哥不必去了,真想见此人,找人将他抓来就是。不就是一乡野村夫嘛……

刘备也愤怒了,为张飞的建议。他义正词严地告诉张飞,说诸葛亮是当世大贤,怎么可以找人……抓来?!为了强化自己的义正词严,刘备还引经据典,用了孟子的语录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张飞招架不住。他是个见了语录就头痛的人,更何况是那个诲人不倦的孟子。张飞同意跟刘备一起二顾茅庐。

但是在路上,张飞依旧唠唠叨叨。他说天寒地冻的,我们何苦要冒雪走远路去见无益之人呢?哥,不如回新野去避风雪吧。刘备继续义正词严。他甚至挺起了胸脯,以表达他的大无畏精神:我就是要让诸葛先生知我殷勤之意,不下雪我还不去呢。如果你怕冷,可先回去。

张飞当然不可能回去。这是做小弟的无奈之处。做小弟的宿命就是跟随,不管大哥要去哪里,理解了要跟随,不理解硬着头皮也要跟随。

只是这一次的跟随依旧一无所获。

诸葛亮还是不在家。在家的是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他二哥诸葛亮昨天与崔州平相约,又出外闲游去了。所谓闲云野鹤,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游山玩水,然后指点江山,再然后怀才不遇。这样的生活状态让张飞觉得这个叫诸葛亮的人整个是一不务正业的二流子,有田不种,天天吹自己是管仲、乐毅,唯恐天下人不知,现在他刘大哥诚心诚意过来找他,又开始玩躲猫猫游戏,有病啊!

当然,这样的怨气张飞是不敢发泄出来的。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看出刘备的脸色有些不对了。在风雪交加中,刘备自叹命苦,摇摇欲坠,其情其态惨不忍睹。张飞和关羽忙抢上前去,一把抱住很受伤的刘大哥,鼓励他坚强再坚强。刘备也终于没有倒下,他站住了。刘备站在卧龙山庄,仰天长叹,并且很悲愤地喊出一句世界名言,令整个天地为之变色: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天真的来了。因为刘备要三顾茅庐。

对于刘备来说,真正的春天不在外面,而在他的心中。什么时候见到诸葛亮了,什么时候他的春天也就来了。这一点很像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心中有暖意才有真正的春天。

只是这一回,关羽不干了。

关羽一直以来都是好好先生。起码和张飞相比,他要温顺许多。但是刘备的三顾茅庐之举还是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范围。关羽推心置腹地对刘备说,太过了,大哥前两次屈身亲往,拜谒孔明,礼已经太过了。现在还要三顾茅庐,想孔明何德何能,可以担得起如此礼遇呢?关羽甚至断定,诸葛亮这个人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如此浪得虚名之人,不值得再往他脸上贴金了!

刘备却依旧引经据典,说当年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何况我现在要见的是大贤呢?又说周文王谒姜子牙,那礼数,隆重了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你知道吗?那就是人还在,却见不着。你,你们不想让我痛苦一辈子吧……

刘备说得如此痛苦不堪,关羽和张飞也只能随他去了。于是,在这个东南风微微吹在脸上令人痒酥酥的乱世的春天,刘备又一次踏上了朝圣之路。

这是真正的朝圣,因为刘备的准备工作做得不错。“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那份虔诚,可谓一丝不苟。

细节决定成败。一丝不苟的刘备这一次欣喜地发现,卧龙先生此时正卧在家里没有出去遨游。这个消息是诸葛均告诉他的。当时的诸葛均在离草庐半里之外的地方与刘备遭遇,匆匆忙忙说了以上信息后又匆匆忙忙地离开,那神情,好像忙天下大事去了。张飞便很不快——乡下人到底没礼貌,我们诚心诚意来看你哥,你便引我们到家再走也不迟啊,如此行色匆匆,倒显得我们上赶着要求见诸葛亮似的。

刘备却心平如水:我们可不正赶着要求见诸葛先生吗?我乐意!你要不乐意,回去好了。张飞只得老大不情愿地做乐意状,和刘备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求见”诸葛亮。

一刻钟后,张飞绝望地发现,这回是真正的、实打实的求见,而不是故作姿态。

因为诸葛亮睡着了。虽然是大白天,诸葛亮却睡得那个堂而皇之。仿佛作为隐士,最重要的工作除了在外面流浪就是在家里睡觉了。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刘备对诸葛亮大白天睡觉的态度上。一脸虔诚的刘备竟然发自肺腑地认为,诸葛亮大白天睡觉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最重要的事情。他吩咐小童千万不要进去通报,以免打扰诸葛亮的睡眠。与此同时,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手轻脚地走进院中,拱立阶下,瞻仰诸葛亮仰卧于草堂几席上的睡姿。

大气不敢出。大屁不敢放。诚惶那个诚恐。

张飞火了。见过傲慢的人,没见过如此傲慢的人。刘备是什么,是皇叔,更是他的大哥!而诸葛亮是什么?一介村野匹夫,故作姿态的村野匹夫!所以张飞准备做出一个举动,要让诸葛亮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生命的代价。

他要火烧草堂。只是张飞的举动没有得逞。因为关羽拦住了他。关羽认为,消灭一个人的傲慢,火攻不是最好的办法。至于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这是一支潜力股

刘备依然在诚惶诚恐地等待。他的等待似乎有了结果。

因为诸葛亮翻身了,翻身欲起。但是几秒钟之后,刘备遗憾地发现,这只是一次疑似起床——翻身之后,诸葛亮又呼呼大睡。

小童着急了,准备强行叫醒主人。刘备却不打算让小童这么做,他好像要将虔诚进行到底,以充分、完全、彻底地感动诸葛亮。

在一个时辰之后,诸葛亮终于完全、彻底地醒来。

于是有了四目相对。这是乱世中两个男人第一次的四目相对,好多年之后,这样的四目相对彰显了宿命般的意义——他们不离不弃地走到了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悲同喜同奋斗。

只是在当时,诸葛亮看上去有些惘然。这是充满诗意的惘然,因为诸葛亮醒来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很有举重若轻的意思,听得刘备目瞪口呆,刹那间醍醐灌顶,顿悟人生。

更让刘备顿悟人生的是诸葛亮的谈吐。这个喜欢浪迹天涯的帅哥对世事有着和村野山夫大异其趣的见识。虽然在去年一顾茅庐时,刘备对崔州平的谈吐有惊为天人之感,但毕竟那是消极遁世的,充满着清静无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力感和沧桑感,和刘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去甚远。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是人定胜天的,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中流击水三千里;是我能,我可以;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和镇定自若。

诸葛亮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诸葛亮又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刘备不说什么,因为他已无话可说。一个人,一个隐居之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这样的历史洞见力,可谓空前绝后了。

他愿意得到这个空前绝后之人。诸葛亮却不愿意轻易许人。就像久居深闺的女子,对选择托付自己终身的人,那是慎之又慎。刘备看上去则像个囊中羞涩的候选人,虽然有一个还算显赫的身世,可现实的各方面情况都已显现出败落相,长得又不器宇轩昂,更要命的是自信心也不足实在令“女方”提不起兴趣来。

尴尬便在此刻如影随形了。一个孜孜以求,一个不置可否,这样的“相亲”似乎要以失败告终。却是没有。因为刘备使出了秘密武器。致命的秘密武器。哭。

刘备的哭其实分两种。一是秀;二是真哭。刘备这一回是真哭了。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求之不得的时候,会感受到真痛苦。刘备真痛苦了。如果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是这么才华横溢、水银泻地,他的痛苦不会这么真。可诸葛亮在孔雀开屏之后又华丽转身,做袅袅离去之势,刘备心中的失落那真是致命的。所以他——嚎啕大哭。边哭还边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理由,一下子将诸葛亮置于进退两难之地:不出山,那是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出山,此生就要跟着刘皇叔从一而终了。这个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事,诸葛亮都要一肩担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