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过招 1

要请上门去,不要求上门去

在曹军的火速追击下,刘备并没有死翘翘。因为关羽赶回来了。关羽去江夏借得军马一万,得知当阳长坂大战的消息后,特地赶回增援刘备。这让曹操感到有些怕怕。他突然觉得李典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原来真是诸葛亮之诈谋啊!

要命的是曹操不知道诸葛亮的诈谋由多少个小计谋构成,水攻、火攻、心理战,樊城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便停止追击,让刘备死里逃生。

刘备惊魂未定。他明白,这是短暂的死里逃生。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根据地,一道牢固的防火墙,他的人生是岌岌可危的。

所幸,诸葛亮也从江夏赶回来了,带来了刘琦所部的全部人马。与此同时,刘琦也公开表态,欢迎刘皇叔到江夏去,大家共生死,同进退。刘备这才稍稍定下神来,觉得命运对他到底没有赶尽杀绝。

但是,更大的浪头打过来了。这一次曹操的眼里不仅有刘备,还有孙权。曹操担心,在江夏的刘备如果连结东吴的话,势必形成滋蔓的局面,到那时就麻烦了。

荀攸献计说,世界上的事,怕就怕团结二字。刘备和孙权会团结起来吗?有可能,但这种可能性是可以斩断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威慑力。丞相不妨大振兵威,遣使驰檄江东,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到那时孙权的反应肯定是惊疑,最终受利益驱使只能选择来降,若如此,大事济矣。

曹操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因为他相信每一个人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利益的选择。孙权跟着他曹操干可以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何乐而不为?如果孙权选择跟刘备联手的话,傻瓜都知道下场只有一个。陪葬。

孙权被雷倒了。

因为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浩浩荡荡的架势:曹操百万大军,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西连荆、峡,东接蕲、黄,寨栅联络达三百余里。

这是什么架势?这是杀猪的架势。

猪是何人?孙权以为不是刘备,而是他孙权。刘备失魂落魄、残兵败将,值得曹操出动百万大军,予以穷追猛打吗?所谓杀鸡焉用牛刀?曹操这把大牛刀一出,孙权立马就知道,曹操要杀的不仅是鸡,还有牛。

他这头大牛。当然,诱惑也是存在的。曹操来信说“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这似乎看上去很诱人,却是可望不可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在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与他人共分蛋糕的。能够坐下来共分蛋糕的,只能是旗鼓相当者。谁也吃不了谁,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只有这样的旗鼓相当者才能共分蛋糕。

所以鲁肃给孙权的建议是,去江夏打探虚实,如果可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抗霸权。当然要联合是需要由头的。鲁肃的由头是带上厚礼往江夏吊丧,沉痛哀悼刘表同志的去世。

在江夏,面对大军压境,刘备感觉命运对他又步步紧逼了。

曹操的百万大军,不是人间任何一个谋士的计谋可以抵挡的。诸葛亮高明是相当的高明,但只能在一些小规模的战争中讨得一些便宜。现如今,百万大军啊,每人一口唾沫也足以将刘备淹没。刘备不知道,谁是那个拯救他于危难之中的人。

诸葛亮再次站了出来,提出了这样一个对策:“曹操势大,我们一时间急难抵挡,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他为应援。曹操、孙权南北相持,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可以从中取利,何乐而不可呢?

刘备看上去没有什么欢乐的意思。因为他听出了诸葛亮对策中的一个破绽——往投东吴孙权,以他为应援。呵呵,东吴孙权是我干爹啊?凭什么无缘无故地成为应援,为我顶雷?!

刘备对此毫无自信。

诸葛亮却以为,人世间的事,强大与弱小是相辅相成的。不错,江东人物极多,深谋远虑之辈也众多。可正因为这一点,江东才会看到自己的弱小与不足。现在曹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对江东形成泰山压顶之势,江东有远见者必定会寻求外援,以为自己的帮手。那么江东找外援最便捷的目标在哪里呢?无非是江夏罢了。江夏现如今已成为两强必争之地,倒向哪一方,哪一方的胜算就会多一些。

刘备开始有所动心了:这个那个似乎好像的确可能有些道理啊……

诸葛亮继续往下说。他说,我可以打赌,江东一定会派人来打探虚实。如果真有人到此,那我愿意回访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南北两军互相吞并。如果南军胜,我们和孙权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如果北军胜,那我们乘势取江南好了!

刘备激动了,他伸出大拇指:高!实在是高!……可我现在担心,江东会不会派人来呢?他们要不来人,我们总不能腆着脸上吧……

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再说一句话。因为该说的都已经说完了,至于来不来人,在他看来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就像太阳明天照常升起一样,诸葛亮以为,那不是假设,而是事实。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等待和养精蓄锐。

鲁肃表情沉痛地来了,来吊丧。

刘备不知道在鲁肃表情沉痛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但是诸葛亮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欢喜,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沉痛。当年孙策亡时,襄阳未曾遣人去吊丧,因为江东与刘家有杀父之仇,不通庆吊之礼。现如今,形势比人强,孙权强压杀父之仇不报,差鲁肃前来吊丧,只能说明一点——别有用心。

诸葛亮欢迎这样的别有用心。他对刘备说,鲁肃到了以后,若问起曹操的动静,主公只推不知道就可以了,如果鲁肃再三问起,主公只说去问诸葛亮好了。一切由我来安排。

诸葛亮果然料事如神。因为鲁肃对曹操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但是诸葛亮却对此半遮半掩,让鲁肃愈发的好奇。这个世界似乎就是这样,隐秘的东西才是值钱的,没有秘密的东西则毫无价值。诸葛亮深知这一点。

接下来,他愈发地云山雾罩,跟鲁肃透露了一个新秘密。诸葛亮说:“使君(刘备)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这让鲁肃觉得自己统战的目的没有达到,内心隐隐感到不安了——刘备不能走,刘备走了,他怎么回江东交代?

鲁肃开始有倾向性地发表意见。他一方面诋毁吴臣的气度,说他粮少兵微,自不能保,怎能容人;另一方面猛夸孙权的有容乃大——“孙将军虎踞六郡,兵精粮足,又极敬贤礼士,江表英雄,多归附之。今为君计。莫若遣心腹往结东吴,以共图大事。”

呵呵,诸葛亮要的就是这最后一句话——被人请上门去,而不是自己求上门去。的确,两种上门的价值大不相同,前者是尊贵的,有价值的,可以待价而沽的;后者则是卑微的,不可以讨价还价的。

当然,为了把戏做足,诸葛亮继续忸怩作态,说:“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费词说。且别无心腹之人可使。”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因为刘备与孙权不熟,所以没有强烈的投靠意识,而“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表达的是熟人好办事的意思,诸葛亮似乎是向鲁肃透露,去孙权处目前不是刘备的首选行动;二是真去江东的话没有心腹之人可使。这里面又有两层意思,其一还是不熟,不好办事;二是老兄你看着办吧,如果你真需要我们去,这个穿针引线的人还是要解决的……

鲁肃听出了诸葛亮的意思。为了把事情做成,他立刻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穿针引线的人好说,一是先生之兄诸葛瑾,现在是江东参谋,每天都盼望着与先生相见呢。另外就是我鲁肃,愿与公同见孙将军,共议大事,共议大事啊。

诸葛亮至此长嘘一口气,觉得自己可以有尊严地上门了。

刘备却不让诸葛亮走。他的表情是依依不舍、肝肠寸断的。起码在鲁肃看来是这样。刘备对鲁肃说,诸葛亮是我老师,顷刻不可相离,怎么可以去江东呢?我可不希望他成为第二个徐庶!

刘备的话让鲁肃愈发觉出诸葛亮的珍贵。这样的珍贵在他看来就是孙刘联盟的珍贵。所以接下来,鲁肃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刘备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后者放诸葛亮去江东。

诸葛亮心里暗叫一声好,刘备刘大哥这戏演得,妙。一个不放,一个力争,他诸葛亮的价值就被烘云托月了。鲁肃如果回江东将诸葛亮得来不易的情形一汇报,那刘备在联盟中的位置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缺一不可的了。

刘备也果然知戏、入戏,对鲁肃的再三请求只是不理不睬。鲁肃一脸焦灼,无可奈何。这个老实人到此时要哭的心都有了。诸葛亮看戏演得差不多了,再演就过了,就对刘备如是说道:“事急矣,请奉命一行。”刘备这才老大不情愿地放行,让诸葛亮跟着鲁肃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面见孙权,见机完成孙刘结盟共抗曹操之大计。

猎手与猎物

鸦雀无声。鸦雀无声的不仅是空气,还有人心。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都很沉重。这是沉重的柴桑。这是沉重的会议。没有人说话——孙权和他的百官们。

原因是出现了一封信。一封改变历史进程的信,此刻拿在了孙权手上。

是曹操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这信写得软硬兼施,透着阴气与杀气。特别是最后一句——幸勿观望,速赐回音。很有最后通谍的意思。

当然,诱惑也是存在的。曹操来信说的“同分土地,永结盟好”,这似乎看上去很美,不过孙权以为,那是可望不可即。孙权现在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曹操的杀心——“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老天!都雄兵百万,上将千员了,还需拉我这个垫背的去共伐刘备吗?所以孙权觉得,“会猎于江夏”五个字,意味深长。谁是猎手谁是猎物?大可玩味。

有人咳嗽。是张昭。张昭是老同志了,身体不大好,主要是气管不好,一年四季常咳嗽。有时候是纯生理的咳嗽,有时候是半生理半心理的咳嗽,所谓半生理半心理是指张昭同志咳嗽之后,是要发言的。

这一次,他就发言了。张昭说:“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