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朝阳城的“建国草案”下

对于那次“扶风国”和“月沙蛮人”的会战,林浩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从动员兵力上分析。

月沙蛮人虽然只有将近百多万人口。但是因为蛮人是“部落制度”,大型会战一来,蛮人部落男女皆可成兵。也就是说蛮人部落中,除了“老的”不能动的和“小的”不能走的,以及少量的防守人员,蛮人部落最大动员力量可以出动四百万人。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蛮人不会采用这样不计后果的“举族决战”方式,除非像月沙蛮人这次对朝阳城一样“举族决战”,林浩猜想月沙蛮人,一定受到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应该已经关乎月沙部族生死,所以蛮人才会做出举族决战的举动。

一般情况下,“战争目的”是为了扩展空间和获得利益,才做出的暴力行动。所以战争首先要考虑部族的今后的生产生活。蛮人部族出动全族的成年男丁,已经算得上是“主力尽出”;如果“男丁”和“壮女”也一起出动,基本是“举族动员”了。像月沙蛮人现在对朝阳城发起的倾族之力来攻,这就叫不顾后果的“举族决战”。

几百年前的那场战争,二百多万的战争人口,蛮人部落出动接近部族总人口的一半,部落的全部“男丁”和部分“壮女”,基本算的上“举族动员”了。那次战斗对月沙蛮人部落而言,那几乎已经是接近“倾尽全力”的总动员。

当时扶风国处于国力顶峰时期,虽然有五千多万人口。除了全国六层人口是奴隶,国家真正能够可动员的人力只有二千来万。为什么奴隶不能动员,原因很简单,“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从法理角度讲,国家没有权利直接处置奴隶主的私人财产。

虽让在实际战斗中,一些大奴隶主和大贵族,出征时也会组织自己家族的奴隶战兵,随自己出战。但是这些奴隶只是听从奴隶主的号令,对于大型会战而言,属于锦上添花。对于指挥将军而言,那是不可控的力量。

所以应对蛮人战争,扶风国理论上可动员的人口目标,只有二千万。但是这里面,还要扣除老人、小孩以及身体残疾者,这些不能上战场的占了可动员总人口的二层,约四百万人口;

还要扣除官员、大家族、大贵族、大奴隶主、大商人所雇佣奴仆和家人姬妾,以及作坊里的后勤雇工,再扣除保持农业生产的必要劳动力。林浩认为那场战斗,扶风国能够派出五百多万的军队驰援云中城。就数量而言,那已经扶风国所能动员的最大力量了。

那场战后,认为扶风国五千万人口只出动五百万兵力,对于蛮人战事没有尽心的评价,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

实际上那一战,扶风国很多大奴隶主和大贵族,都组织了大量奴隶私兵参战。应该说当时很多的扶风国精英,为抗击异族还是很有情怀,他们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能因为最后没有消灭月沙蛮人,就说扶风国没有尽力。其他人族国家那样评价,是对扶风国不公平的。

从战力分析,那场战斗。

因为种族天赋原因,一个“普通蛮人”可以击打出**百斤的力量,可以轻松对付十个,只能击打出五六百斤力量的普通人族;

就连普通成年“蛮族女人”,也能空手打出七八百斤的力量,轻松对付四五个扶风国战兵。

一个“蛮人战兵”,在没有修炼功法情况下,要求打出千斤以上的力量,才是蛮人战兵的基本要求。因此一个蛮人战兵对付十个以上扶风国正规战兵,很轻松。

而蛮人和扶风**队的组织情况,是一样的。只有到了“什长”职位,才能有资格修炼“功法武技”。所以就蛮人和扶风国两边的基层战力而言,扶风**队要远远逊色蛮人战力的。

所以当时“云中城”里,虽然有扶风国和云中城汇和的兵力,达到五百五十多万的总兵力。但是和蛮人二百多万的战力对比,扶风国一方战力并不占任何优势的。

林浩认为几百年前,扶风国和月沙蛮人第一战,就在“落日荒野”吃了个大亏。一战损失十几万部队,是战场的正常情况,并不能因此简单评价前线将士无能。

而后在云中城外的“杀蛮口”,扶风国给蛮人造成几十万人员的损失,只能说明当是扶风国的统帅是很厉害的人物。事实证明没有那次大战的人族打击,就没有月沙蛮人族长的更替,更加不会有“完颜不屈”这样强势人物的上台。

没有“完颜不屈”这位凶残暴虐,就没有月沙族后来的“五王子之乱”。完颜不屈三百年统治,将月沙族人口翻了一小番,达到近六百多万人口。可是几个儿子的多为之战,直接杀了进一半的自己人。

因此在林浩额认知里,几百年前的那场大战,和今天朝阳城能够崛起,还是有些关联的。

林浩和主君府核心人的分析那场战争:

为什么,扶风国五千万人口总量和月沙部落五百万人口,在“动员”战力方面相当?

为什么,扶风国看起来比月沙部落的力量,要大得多,可却奈何不了蛮人?

林浩的分析结论是,“国体”和“政体”的不同,所以导致那样的结果。拥有多少力量和能够使用多少力量,是两回事。

林浩问边莺,如果以朝阳城以一千万的人口来计算,如果极限状态和蛮人拼命,最多能够动员出多少人力,和月沙蛮人战斗。

边莺是朝阳城内除了林浩之外的二号人物。“边莺”的超然地位,绝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主君正妻”,这一个原因。

事实上朝阳城的“财神”,大家并不认为是户部的主管“春阳”,外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它应该是掌握内宅最高权力的主母“边莺”。林浩的很多想法的落实,主要是依靠“边莺”和“胡山”、“赵固本”,这三架马车去落实。

在那一次聊天中,林浩问“边莺”,如果以朝阳成一千多万的人口来计算,要和蛮人打一场,不计消耗的会战,那么朝阳乘极限动员,可以动员多少兵力?

边莺思考后很肯定的告诉林浩,朝阳城可以动员七百万的战力。

林浩问边莺,为什么一千万人口的朝阳城,可以动员七层以上的人口,

边莺的解释是,

一则,所有朝阳城的奴隶,本质上是属于朝阳城的。但是因为有“五年”奴隶转自由民的政策,因此,动员这些奴隶,实际上和动员自由民没有多大的区别。反抗异族,百姓的对抗情绪不高,愿意战斗。

二则,朝阳城是新生势力,老人和儿童在朝阳城的人口结构中,占比少。青壮年才是人口主流。

朝阳城一千万人可以动员七百万人口;而扶风国有五千万人口,却最多只能动员五百万人口。两者就的差别,可以看出“国体”和“政体”造成动员力量不同的差别。

结合朝阳城的现状,林浩最后拟定的“国体”是“封建制度”,“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建国除了国体和政体之外,还必须对内部有功之臣进行“奖赏”和“分封”。意味着,在建国时对所有文武官员进行一次大的“评定”。这涉及到“贵族制度”。

在现有的人族国度里面,对对于贵族只有“三个等级”的划分,分别是伯爵、侯爵和公爵。

可是林浩认为只有三个,不利于统治。思考良久,结合前世的经验,拿出了一个不同于现在任何一个人族国度的“贵族制度”。

在林浩设计的贵族等级制度中。是:最低等贵族叫“勋爵”;之上是“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以及“王爵”。

对于整个势力的“国号”,林浩和众人商议了很久,最后初步拟定的国号为“明”。

林浩对大华国历史中各个王朝的。林浩他个人最欣赏的就是大明朝的风骨。

他认为,明朝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终“明”一朝,不纳贡、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

林浩希望自己的“国家”,一样要有这样的风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