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司马懿带来的思考

我看到的很多,而我说的却很少。

并非我不想说,而是我说了没用。没人听。

而且在交流中,我们总是会问“为什么”。我认为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现在人的猜疑心特别强,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爱管闲事,再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总觉得那是理所当然。其实如果往前推几年,我可能也有如上想法。总是有人有“无妄之想”,很多人在猜疑别人的想法。我说这是极度错误的。而且这种“无妄之想”是彻底的心虚。正因为未来的未知性,所以多数人认为“多个方法多条路”。这又完全错了。我举个例子,三国中诸葛家族的人在各国都有高官厚禄,而这兄弟三人都没有脱开司马氏的诛杀。有时候复杂的思维方式远比不得朴素简单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

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众多复杂思维方式的根本。抓住最简单朴素的思维方式往往就抓住了所有事情的核心。而且付出少收获多。

这需要我们始终抓住中心点不放。而中心点就是“目的”。诸葛亮正是忽略了这一点,过度在一些细枝末节下功夫。诸葛亮确实能大败曹军,但是事实上他的目的是曹操、曹丕等领导者,而不是曹军。即使杀死十万曹军也还有更多的曹军源源不断去补充,北方人口比西南人口多得多。真正抓住中心点的事司马懿。首先,他投主公的眼光比诸葛亮高得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论魏国再怎么弱小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之内都不可能会比蜀汉还弱小,因为魏国有几个优势——第一,资源连续性。魏国可以连续用兵数年,蜀汉不行;魏国的粮食基本年年都有丰收而且充足,蜀汉即使丰收也不可能和曹魏比肩;曹魏是当时文化的集中发展区域,文武人才也比蜀汉更有活力。

司马懿本身的实力也不弱。他可以在人才辈出的魏国活下来本身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因为魏国当时内环境比蜀汉更复杂,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北方比南方更加宜居。这非常重要。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生活在湿气重、粮食紧张、医疗条件有限的地区不免生长期慢性病,而人一旦出现长期慢性病(如风湿)那么他的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一个经常生病的人和一个身体好的人看书所吸收的知识差距非常大。如果身体好的人能吸收百分之八十,那么经常生病的人最多只能吸收一半。诸葛亮虽然勤劳,但是他的效率要比司马懿低得多。

技巧无法弥补实力,这句话也很重要。一只野猫无论技巧如何都永远无法捕捉到成年雄鹿;一头虎有足够实力,只要潜心修炼技巧,即使无法达到猫的技巧的高度那么它捕食成年雄鹿的成功率也要比猫大的多。

我们现在很多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有时候是不对的。这不长久。

教育要教出活力而不是一潭死水和盲目的墨守成规。

司马懿有几句话比较经典:

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学会向它低头。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也。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我觉得这几句话够我们学一辈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