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混一 之第十七章 燕王有疾

姚广孝,法名道衍。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潜心苦读,工诗善书,精于儒学,精通三教。

洪武十五年,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姚广孝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随燕王前往北平。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可以说是燕王的第一谋士。

这道衍法师早就在劝说燕王起兵,燕王心存顾虑问曰:“以区区燕地一隅而敌全国,民心向背,如何奈之?”

道衍答曰:“王气在北,此乃天道。臣只问天道,不问民心。”

今天这道衍法师居然又在陈士举口中听得这四个字,自然是心有戚戚。

这边张信听得这陈士举和道衍法师一唱一和的说着,前后一权衡,也就打定了注意。

明天进府,面见燕王!

大明建文元年,五月。

北平燕王府外,站立着一人。

此人中等身材,约莫三十出头,一身三品武将穿戴。方脸粗眉,直鼻阔口,颌下生的一幅短髯,根根直立,有如钢针一般。一双眼大如铜铃,炯炯有神。面色微红,不怒自威。

此人正是新任北平都司都指挥张信张大人。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张大人此次是来拜见燕王。表面上看,这也是个正常的程序,想张大人新任北平都指挥,这可是正三品的武官,北平的明军兵马全在他的管辖之下。他这新官上任,那这北平的朝廷重臣,地方勋略理应是要逐一拜访的。燕王可是太祖的子嗣,虽说是庶出,但燕王就藩北平,在北平以他为尊。是以所有北平新上任的官员都会先来拜会燕王。

当然,这只是张大人来的表面原因,实际他想干什么,我们都清楚。

此次张信孤身前往拜见燕王,不带一名随从。只一人一马,此时站在这燕王府前,已经有小半个时辰。

按理说这朝廷官员来王府拜会,就算要等,再怎么也得请进王府去等啊,怎么能让一个正三品的都指挥在这王府大门前立着,也没有这个规矩啊。

话虽如此,不过这次确实是情况特殊。张大人刚到燕王府门前,报上官阶姓名时,燕王府的家人就回到“燕王有疾,身体贵恙。不见任何客人。”

张信只有再三申明自己是刚从南京而来,有紧急事务要面见燕王。那家人只是说燕王病事深沉,确实没办法和张大人见面,还是请大人暂回,待到燕王病好以后,定登门拜访。

就这样,这一日张信并没有见到燕王。

就在这同一日,就在北平都指挥张信张大人在燕王府外,急等着要见燕王之时,南京兵部车架司主事陈士举陈大人却正在北平的大街上瞎逛。

原来自从到北平以后,陈士举一直待在那庆寿寺中,那寺中虽说环境优雅,景色宜人,不过看久了总归是气闷,陈士举年轻人哪里受得了一直待在寺中。

再加上那寺庙中又动不得荤腥,整日架的青菜豆腐,吃的陈大人都脚跟发虚了。所以今天带着秋兰一起出来再北平的街市中转转,顺便找个馆子大吃一顿,好好祭拜一下自己的五脏庙。

北平这会儿虽说还远不及现在这般繁华,不过这街面上却可以见到各色西域各国人等,那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些都是高鼻,深眼,色目的异族人。还可以见到高丽的商人,而且还能见到蒙古人,虽然当时明朝与蒙古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在北平还是居住了相当多的蒙古人。

那些集市上也贩卖着这些不同地方的商品,西域的玉石珠宝,高丽的药材貂皮。蒙古的骏马肥牛。

陈大人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一路上兴致勃勃,由秋兰和两个下人陪着,边看边买。不一会就买了两大包东西,由那两个下人一人背着一包,继续沿着大街一路逛下去。

此时已近晌午,陈大人就带着丫鬟秋兰去路旁一家饭馆吃午饭。进的门去,店里伙计见来了客人,忙招呼陈大人楼上落座。一听谈吐,伙计见陈士举是南方人,便极力推荐他们家的涮羊肉,陈士举这几日正好肚子里面缺的就是肉。心想这北京的羊肉火锅大是有名,如此甚好。

等到这明朝年间的羊肉火锅端了上来,陈大人举筷一尝,心里叫声,苦也!

据说这涮羊肉是元世祖忽必烈发明的吃法,传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开水锅里一搅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请注意上面那段,“放了许多佐料”现在的涮羊肉调料精细繁复,芝麻酱(二八酱),酱油为主,韭菜花、酱豆腐为辅,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自取。勾兑时,先放料酒、虾油、酱油、韭菜花,搅拌均匀后,放酱豆腐、芝麻酱,用勺顺时针搅拌,最后,再根据各人口味,放辣椒油。有了这些调味料,才会使涮羊肉美味鲜香。

可明朝哪有这些花样繁多的调味料?单说辣椒一味,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辣椒原产墨西哥,是明末才传入中国的,而且最早还是作为观赏植物,作为食料那还是清朝初年了。

陈大人南方人,无辣不欢,这顿羊肉火锅吃的是愁眉苦脸,眼见桌子上的酒。心想,这肉不好吃,喝两口酒也是好的,可哪里想到,为了配合这元世祖忽必烈发明涮羊肉,伙计给上的是“蒙古八珍”之一的马奶酒,那酒是蒸馏加工过后的蒸馏酒,两碗下肚,陈士举却有些喝醉了。

待饭后出来,陈大人只觉得有些头晕。还好他还有些酒量,就由丫鬟秋兰扶着在街上走走。刚转过一个街口,就见前面街边上打着一个台子,台子旁边还围着一群人在那看热闹。

陈士举本也无事,也就带着秋兰一起上前去看。但见那台子也不甚高,就三步台阶。台子旁边竖着一根旗杆,挑着一面旗子,上书四个大字:“王府纳贤”。

其实这燕王素有大志,一直在招纳各种人才。朝廷不准王爷们招兵买马,可是招门客却没有限制吧。

旁边贴着一张黄榜,上面写的内容陈大人看了看,意料之中的是看不懂。就让秋兰过来看看说给他听。丫鬟秋兰是读过两年书,那上面的内容倒是懂个八九分。

原来这王府近来在翻修大殿,要招纳谙熟营建之才。这北平兵将,武士多的是,可是却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乏能工巧匠。秋兰边看这黄榜边给陈士举解释道,只要将那边桌案上的木条组装成要求的样式,就有重金酬谢。

那台子的桌案上方着一堆木条,那些木条虽然长短粗细一般,却各有缺口,且每根缺口的位置和形状都不一样。

陈大人一见这些木条,心下一乐,这可真是瞌睡找着了枕头,这钱我可是拿定了。

原来这桌案之上摆的这些木条有个名目,叫做鲁班锁,起源于古代中国建筑的榫卯结构。

这木条内部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结构)啮合,十分巧妙。为木质结构,外观看是严丝合缝,形状和内部的构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难装。传说最早由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所发明。

陈大人干装修的出身,泥水砌墙,水工电工,木匠这些装修的活可是没有少干。这鲁班锁在现在就是学木匠的入门科目,现在很多工厂里的学徒也是要求先学这鲁班锁的。这个对陈大人来说简直太熟悉了。

两步上的台去,来到桌边,出手如电,抓起木条来,啪啪几下,就按照要求完成了“六合榫”。觉得不过瘾,又拆开来又再组合了一个“七星结”和一个“八达扣”。

陈士举这一露手,旁边的人可就都惊到了。

那也难怪,那个年代教育水平普遍都不高,像陈士举这样受过现代高中教育,而且还有专业技术的人,放在那个时候就不得了那。

这时台子旁边上来一人道:“这位公子贵姓,年纪轻轻就有这般手段。老夫佩服的很。”

见那人已年过半百,身行短小。一身儒士装扮,生的天庭饱满,一张大方脸,却是细眉,小眼,颌下一绺花白的山羊胡。

陈士举见这个小老头上来问话,就回道:“我姓陈,现下你出的题目我解开了,酬金何在?”看来陈士举还是惦记这钱的事情。

“哈哈,那是自然,陈公子请稍等。”那小老头打了个哈哈,就吩咐左右。立时就有下人捧来一封银子。陈士举伸手接了过来,手中掂了掂,约莫有半斤重。他对那个时候的钱没有概念,也不知道是多是少,顺手就递给了旁边的丫鬟秋兰。

丫鬟秋兰接过来拿在手里:“少爷真有本事,这一时三刻就赚了这许多银子,这得有十辆银子啊!”

“这很多吗?我倒不清楚。”陈士举确实不知道,这明朝初年,地广人稀,银两很值钱,二两银子就够普通的小门小户吃一年了。

“那可不,刚刚我们吃的涮羊肉,有酒有肉,加上两个伙计,我们四个人一共才花了七钱银子。”秋兰喜滋滋的把银子收好。陈士举道:“那好说,要是你喜欢,我天天带你出来吃。不过那马奶酒倒也罢了,喝的我现在都还有些头疼。”

钱也到手了,陈士举对着那小老头一拱手:“多谢了,告辞。”就要带着秋兰离开。

哪知却被那人拦下来,“陈公子请留步,老夫姓袁,现在燕王府中领着一份闲差。今天有幸得见公子。不知公子是否有空,到后边茶楼一叙?”

陈士举见这袁老先生说得诚恳,加之这酒劲还没有过去,正好想着喝点茶解酒,也就欣然同意,跟着那袁先生上了旁边的茶楼。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