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村里的改变

很快长宏大队的十一个人就都到了鹏城。

薛红军直接把大伙儿安排在江安歌买的那些房子那,虽然房子旧了点,好在里面的床家具什么的比较齐全,大伙儿本以为来到这就要住工地,现在看到还能有单独的房子住,一个个都挺高兴的。

安顿好大伙儿后,第二天薛红军就带着他们去看了江安歌承包过来的那栋楼所在位置。

这些村里的汉子哪见过这么大阵仗,看着工地上已经开始有工人在施工了,几个老实的立刻就要撸胳膊挽袖子跟着干,薛红军跟大伙儿讲了下工地上的规矩,又把他们都交给钱工头后,这才放心去找江安歌。

安军建筑现在名义上是公司,可实际员工只有江安歌和薛红军两个人,外带钱工头跟他的施工队,所以江安歌连办公室都没租,直接用的施工现场的临时搭建房当做办公地点。

这里不仅是他们的办公地,也是给工人们做饭的地方,钱工头家的媳妇和另外一个工人的老婆被雇来给大伙儿做饭,另外两个施工地的人就在他们旁边的临时搭建房里。

薛红军不是个小气老板,他自己苦出身自然知道想让大家卖力干活儿,那就必须吃得好,虽说不至于顿顿都是大鱼大肉,但他们这边大锅菜里的肉就是比旁边那两伙人的多,连做饭的媳妇都说薛红军的好,这么多肉放心交给她们,要是换了旁人指不定还得防着她们偷藏呢!

因为这次的项目是鹏城房管局特意改善居民生活的,所以上面对工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罗局长对上头承诺是一年完工,对他们要求是尽量能早点就早点,毕竟新房盖好还要晾晒装修,这也都需要时间。

江安歌一想到后世那些普通百姓买了期房四五年住不进去的情况,也就能理解罗局长的良苦用心了,她虽然对施工这块不太懂,但后勤还是能帮薛红军做好。

就比如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

于是,很快工地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每到中午休息吃饭的时候,薛红军这边的工人都是兴高采烈的,其他工地的工人时间长跟他们也熟悉了,有时候还打哈哈的问他们今天吃什么,味道这么香!

说不羡慕那是假的,看着人家工人碗里大块的五花肉,再看看他们碗里的白菜萝卜,心里什么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就连钱工头都觉得这次这活儿是接对了,他们以前干过很多工地,碰到那些抠门的老板恨不得连饭都不管的也有,现在天天能吃上肉,可不比以前强多了。

薛红军现在还不知道,未来正是这些工人的宣传,才让越来越多的工程队都了解到安军建筑公司的待遇有多好,为他们建筑公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谁能想到,这一切的开始只是因为菜里有肉呢!

民以食为天,这话果然不假。

远在长宏大队的乡亲们自从家里的孩子去了南边后这心就一直悬着,虽说知道二军不会坑他们家孩子,但也忍不住担心儿子/丈夫在那里吃的好不好,活儿累不累等问题。

直到村里收到了第一封南边寄回来的信,一群家里有孩子丈夫去南边的乡亲一起聚到大队部,让识字的徐会计给大伙儿念念信上咋说地。

“我在这挺好的,顿顿有肉吃,”徐会计清了清嗓子继续念道:“芬儿,你在家照顾好狗蛋儿他们,不用惦记我,等我赚了钱就给你买漂亮群众,这边的女人都那么穿,可好看了……”

旁边的大嫂婶子们跟着起哄,叫‘芬儿’的小媳妇脸红的不行:“咋啥都往上写呢!”

“看样子南边还挺好的,”一个大嫂开口道:“我还担心我家老四去了受不了,这咋还顿顿能吃上肉?二军别亏了本!”

“可不是,刚信里不说他们一个月还有四天假呢,能轮流去城里转转,我看啊,比咱在地里强多了!”

旁边一个跟着凑热闹的婶子忙问:“他徐叔,强子在信里说没说他们一个月挣多少钱?”

徐会计看了眼信的内容,然后说道:“说了,他们现在是跟着人家大工学习,一个月15块钱,像栓子爹还有大奎他爸几个成手现在一个月30,二军说了要是能提前完工还有奖金。”

“15块钱也不少啊,”那婶子念叨:“这不还管吃管住顿顿有肉么!这么算下来一个月还不得20来块钱?早知道就让老大也去了……”

当初薛长贵在大队里通知这件事的时候,她家老大就想去看看,但这婶子心疼路费没让去,现在一看跟那些钱比起来那点路费算什么,只可惜人家二军那现在不缺人了,他们是没赶上这好事儿!

陆陆续续的其他人的信也都寄回了村里,大伙儿从信里更全面的了解到他们现在在那里做的什么活儿。

在看到薛红军可是跟人家港商一样承包一整栋楼后,大伙儿更是羡慕了,这大学还没毕业就能出息成这样,以后还不得当大老板啊!

薛红军为啥能这么有出息?

虽说离不开人家娶了个好媳妇,但薛红军自己也是有本事的,要不咋能考上大学?

这么一想大家伙儿对上学这件事便逐渐重视起来,虽说自己家孩子未必能像薛红军似的找个好媳妇,但努努力考上大学不就行了?

那以后可就是城里人了,不用在农村种地,还能赚大钱,多好的事儿!

因为这,村里好多人家都开始送孩子去上学了,不仅是男孩,就连以前不受重视的女娃们大部分也都送去了学校,女娃学好了以后还能当老师呢,再不济现在有文化和没文化那闺女说亲时候的彩礼可差得多了,这么一想还是上学好!

刘桂花也趁这个机会把晓草晓苗都送去上学了,虽然姐俩差了一岁多,但这时候还没什么七岁上一年级的说法,差不多的孩子都在一个年纪,小姐俩就这样也凑到了一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