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

第一章传染性疾病(外感病)(1)

第一节感冒

一、风寒外袭

张某男50岁病历号52、41、381

1周前,晚间外出沐浴,出浴室返家途中即感寒风透骨,汗闭不出,当夜即发高热,鼻塞声重,周身酸楚。服中成药,汗出而感冒未解,寒热日轻暮重,口干、便结、胸闷、不欲食。

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

【辨证立法】

浴后感寒,腠理紧闭,阳气不得发越,遂致高热,虽服成药汗出而寒邪化热不解,必清里以导邪出,拟七清三解法治之。

【处方】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5克(同炒)

酒条芩6克

炒枳壳5克

淡豆豉10克

鲜生姜3片

全瓜蒌24克

薤白头10克(同捣)

苦桔梗5克

杏仁泥10克

炙甘草梢3克

大枣3枚

白苇

茅根各15克

紫油朴5克

炒栀子6克【解读】

浴后汗出,毛孔开张,骤遇寒风侵袭,汗闭不出而发高热,患者虽服成药发汗,然外感并未能解,病邪入里化热,此时当以表里双解,患者里热重于表寒,故以清里为主、解表为辅,七清三解为法,清解比例恰当,患者只一诊即愈。本案以桂枝汤、栀豉汤合瓜蒌、薤白治之。施师对于胸闷不食、便结气滞者,常以苦桔梗、炒枳壳、杏仁泥、薤白头调理气机,用之多效。

杭白芍——桂枝

杭白芍敛阴和营,养血柔肝,调和肝气为主;桂枝振奋气血,调畅血脉,达卫气以和营解肌为要。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内有调卫之力。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二药相合,一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

注:杭白芍为浙江产者,商品名为杭白芍,为施师所习用。

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桂枝、白芍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名曰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医宗金鉴》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也。”

施师临证处方时,习惯以川桂枝、杭白芍同炒并用。善治营卫不和、时有燥汗、表虚寒证不解者。若治四肢麻木、酸楚、关节疼痛者,易桂枝为桂枝木,但用量宜大,15~30克均可。若寒甚四肢发凉者,也可酌加制附片,其效更著。

炒栀子——淡豆豉

栀子味苦气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从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走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气血两清;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紫苏叶、麻黄煮水浸制之后,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栀子突出一个“清”字;豆豉侧重一个“解”字。两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甚妙。

施师治外感病,以“清”和“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临证一面清里,

一面解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参以脉象、舌苔、辨清寒热的比重,分别给予三分清七分解,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分清三分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二药虽然简单,一以栀子之清,一以豆豉之解,亦示后人治外感之也。

笔者体会,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之发热者,均宜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投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有郁烦不适者,即应手取效。

注: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过加工发酵而成。制法有二:1于夏季将黑豆洗净、蒸熟,摊在席上,用桑叶、鲜青蒿盖在上面,使之发酵成黄色取出,去其桑叶、青蒿,拌以清水,放于瓮中,封口置于露天晒三天,然后取出晒干备用。2每百斤黑大豆,用紫苏叶、麻黄各2

000克,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煮干,倒于竹匾内,晒至八成干后,装于大坛内,夏季3天,冬季5天,待其充分发酵后晒至将干,再行蒸透,然后晒干备用。

白茅根——白苇根(白芦根)

白茅根味甘而不腻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善清血分之热;芦根味甘而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专清气分之热。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发汗解表,清热退热。茅根清里,芦根透表,二药参合,一清一透,故于肺热咳喘,清透疹毒尤其擅优。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感冒之初,只用芦根,二三日不解者,加入白茅根;温病之发热、烦渴、烦躁不安等症;肺热咳喘(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病均宜使用);麻疹初起,脏腑郁热,疹毒过盛,宜表散者,用之可透发疹毒;急性肾炎,尿路感染,表现有发热、小便不利、水肿者亦可使用;止热呃;流行性出血热等。

芦根、茅根,出自《千金方》,芦根、茅根各60克,水4升,煮2升分服,治胃反上气,食即吐出。施师经验不论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以及原因不明之低热均宜使用。为增强退热之功效,施师常取鲜茅根、鲜芦根入药。若发热甚者,可伍用栀子、淡豆豉,则退热更速。

另外,二药煎水代茶频频饮之,尚有预防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之功。

桔梗——枳壳——薤白——杏仁

桔梗辛散,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以升提上行之力为最,故前人有“载药上行”之说;枳壳苦温,理气消胀,宽胸快膈,以下降行散为著。二药参合,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行气消胀散痞的力量增强。薤白辛温,行气于左,温中通阳,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杏仁入肺,行气于右,宣肺平喘,祛痰止咳,润肠通便。二药伍用,一左一右,升降调和,气机通畅,理气宽中,消胀除满益彰。综上所述,桔梗行上,枳壳降下,薤白行左,杏仁行右,四者相合,相得益彰。上、下、左、右,平调升降,燮理气机,开胸顺气、行气消胀、散结止痛之力增强。用于治疗气机不调,胸肺胀闷,脘胀不适,甚则疼痛,食欲不振,大便不利等症;梅核气;功能性失语。

桔梗、枳壳伍用,载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活人桔梗枳壳汤”。方由桔梗、枳壳组成。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孙一奎以桔梗、枳壳各90克,治诸气痞结满闷。施师再伍以薤白、杏仁,谓之上、下、左、右,祝师定名为调气汤,共奏行气消胀、散结止痛之功,以治胸膈满闷、脘腹胀痛等症。笔者用于治疗梅核气、功能性失音均有良效。桔梗、枳壳、薤白、杏仁合用,施师临证处方时告云:上、下、左、右,学生便顺手拈来,嗣后祝师体会调气功效甚妙,故命名为调气方。

二、表寒里热

刘某男38岁病历号56、10、448

一周之前,暴感风寒,左臂骤然作痛,咳嗽剧烈,夜不安枕,经服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显效,昨晚忽又咯血,大便4日未下,www.youxs.org。

舌苔黄,脉浮紧。

【辨证立法】

脉象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寒痹阻经络,故左臂骤痛。肺主皮毛,风寒客肺,症见咳嗽。大便不通,内热甚炽,遂致咯血。拟以五解五清法治之。

【处方】

赤、白芍各6克

川桂枝5克(同炒)

炙紫菀10克

嫩桑枝30克

片姜黄10克

炙白前6克

前胡10克白茅根15克

炙麻黄3克

炙甘草3克

大小蓟炭各6克

酒黄芩10克

白杏仁10克另:紫雪丹3克,温开水分2次冲服。

二诊:前方服2剂,发热退,臂痛减,咳嗽见好,未再吐血,大便已下。

【处方】

前方去大、小蓟炭、紫雪丹,加旋覆花6克,新绛5克(用布包)。

三诊:药服2剂,左臂痛已好,体温正常,咳嗽减轻,但周身似有气串走,酸楚不适,夙疾偏头痛又现。

【处方】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3克(同炒)

片姜黄6克

酒地龙10克

旋覆花6克

新绛5克(同布包)

蔓荆子6克

炙甘草3克

海风

石楠藤各10克

白蒺藜15克【解读】

素蓄内热,暴感风寒,腠理紧闭,不得透越,遂发高热。热逼血溢,致生咯血。高热苔黄而便干,里热炽盛。脉象浮紧,咳则臂痛是属风寒未解,故以清解并举之法为治。肺合皮毛,外邪袭表,肺失宣降,遂有咳嗽,入夜尤甚,治宜宣肺解表,降逆止咳。施师常用炙麻黄、杏仁,炙白前、炙前胡,炙紫菀、炙苏子等对药化裁为治。

炙麻黄——白杏仁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经。本品中空而浮,长于升散,既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能散风止痒、散邪透疹,还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肿。蜜炙后可减弱发汗之力,而有增强润肺、止咳定喘之功效;杏仁味苦性温,色白入肺,降气止咳。麻黄以宣肺定喘为主,杏仁以降气止咳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肺气通调,止咳平喘益彰,不论新久咳嗽均宜选用。

赤、白芍——桂枝

(1)赤芍——白芍

赤芍味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泻。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清热退热,养血敛阴,散瘀止痛的力量增强。

(2)白芍——桂枝(见第2页)。

赤、白芍参合,清热退热,养阴敛阴,散瘀止痛,若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络道不畅,肢体疼痛时与桂枝配伍,盖桂枝色赤体轻,有升无降,通经活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以解外寒、清内热之力益彰。

古人认为赤芍、白芍主治不同,赤芍散邪行血,白芍敛阴益营。施老习惯以炒赤芍、炒白芍伍用,善入阴分,一补一泻,以达相辅相成之功效。白芍敛阴,赤芍凉血,二药相合,而退血分之热(敛阴凉血而不恋邪)。白芍柔肝,赤芍行血,二药参合,止痛之功益彰。若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络道不畅,肢体疼痛者,可与桂枝伍用,其效更佳。

炙白前——炙前胡

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宜宣,肺气宜降。若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蕴肺,均可引起肺的清肃功能失调,以致胸闷气逆、咳嗽多痰等症。故以白前清肃肺气,降气化痰;用前胡宣散风热,降气消痰。白前重在降气,前胡偏于宣肺。二药伍用,一宣一降,使肺之宣降功能恢复正常,故痰可祛、咳可宁、喘可平。用于治疗咳嗽初起,肺气不宣,清肃之令不行,而致肺气上逆、咳嗽有痰、痰吐不爽、咽痒、胸闷、气促等症。

炙紫菀——炙紫苏子

紫菀以润肺为主,紫苏子以降气为要。二药伍用,一润一降润降合法,化痰止咳,下气平喘,利气宽膈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咳痰不爽,胸膈满闷等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兼见上述诸症者,亦可使用。

施师临证治疗咳嗽,习以炙前胡、炙白前,炙紫菀、炙紫苏子伍用,用蜜制之,意即增强润肺止咳之力。

内热炽盛,灼伤肺络,溢之于外,遂有咯血,故与白茅根、白苇根、酒黄芩、大小蓟炭参合,以收凉血止血之功效。

大蓟——小蓟

大蓟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大蓟的根及全草。味甘、性凉。凉血止血、消散痈肿,利尿消肿,炒炭入药能缩短出血时间,并有消炎利尿作用;小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的全草及地下茎。味甘、性凉。凉血止血、消散痈肿、利尿。《本草拾遗》:“大蓟、小蓟二味根、叶,俱苦甘气平,能升能降,能破血又能止血。小蓟则甘平胜,不甚苦,专以退热除烦,使火清而血归经,是保血在于凉血。”施师二药炒炭协力为用,意即令入血分而收止血之效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