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幼军武学与质子

“原来如此,朕前些日子听说皇儿在幼军设立女营,还觉得甚是荒唐。却不想皇儿原来还有此深谋远虑。”崇祯帝连续微笑,觉得自己的皇儿简直是聪明极了。

“是啊,这是一个原因,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朱慈烺接口说道。

“哦,还有什么原因呢?”崇祯帝的好奇感被勾引了出来,就追问道。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段出自花木兰的从军记,讲述的是花木兰为家人来了一波替父从军。

儿臣这个故事中认识到了巾帼英雄这个概念,也知道了还是有女性在历史上做出的伟大贡献。儿臣听说,忠州有个叫秦良玉的女英雄。

听说此人,胆智过人,擅长骑射,又擅长作文章,姿态风度娴静文雅。行军治兵,号令严明,所领军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闻名。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在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作乱,秦良玉的丈夫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率领三千人随李化龙前往征讨,秦良玉率领五百精兵押运粮草,与副将周国柱扼守邓坎(今贵州省凤冈县南)。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军趁李化龙大军在营中大摆筵席发动袭击,秦良玉与丈夫当先将其击败,而后乘胜追击,接连攻破金筑关等七个营寨。

而后又协助酉阳各路官军攻取桑木关,大破杨应龙军,秦良玉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但杨应龙兵败身死之后,秦良玉却不自报军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告,病死于云阳的监狱。秦良玉于是代领马千乘的职位。

泰昌元年(1620年),后金入侵辽东,朝廷诏令秦良玉出兵援助。秦良玉派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几千人先前往。朝廷赐秦良玉三品官员的服饰,并任命秦邦屏为都司佥书,秦民屏为守备。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包围重镇沈阳,秦邦屏、秦民屏随总兵童仲揆渡浑河与清军血战,秦邦屏战死沙场,秦民屏突围而出。

秦良玉于是亲率三千前往直抵榆关(今河北省山海关),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熹宗皇爷下诏给秦良玉加二品官员服饰,并封秦良玉为诰命夫人,封秦良玉儿子马祥麟为指挥使。

同年九月,兵部让秦良玉再回乡征兵二千,秦良玉与秦民屏回乡后,恰逢永宁(今四川省叙永县)宣抚使奢崇明在重庆造反,其部将樊龙派遣使者带着金银和丝绸,前来想与秦良玉结盟。

秦良玉将使者斩杀,立即发兵率领秦民屏及秦邦屏的儿子秦翼明、秦拱明逆流西上,渡过重庆城,乘敌不备,直达重庆南坪关,断贼归路。

秦良玉设伏兵袭击两河,将敌人的船只烧毁。而后秦良玉分兵守忠州,派快马带檄文至夔州,要求当地驻军赶紧防守瞿塘峡上下游地段,击退入侵的贼兵。

天启二年(1622年),奢崇明包围成都,四川巡抚朱燮元传令秦良玉前去征讨。当时各地的土司都贪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秦良玉击鼓西征。

秦良玉率军攻取新都,长驱直奔成都,将奢崇明击败,解了成都之围。奢崇明败走后,秦良玉率领秦民屏等攻克二郎关、佛图关,收复重庆。

朝廷于是授命秦良玉为都督佥事、充都督同知总兵,并加封为夫人,授马祥麟为宣慰使,秦民屏为副总兵,秦翼明、秦拱明为参将。

授官后,秦良玉又收复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贼军重要据点,奢崇明兵败自杀,秦良玉彻底平定奢崇明四川之乱。朝廷因功多次赏赐秦良玉金币。

前些日子,儿臣听说,秦良玉率秦翼明奉诏勤王,并拿出家中的资产充作军饷。这样的巾帼英雄,实在令人敬佩,

因此儿臣也有个小心思,想效仿先贤,看能不能也打造出如同花木兰、秦良玉这样的巾帼英雄,如果能成事,那就是太好了。

“哈哈哈,”听到朱慈烺的奶声奶气的话,崇祯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皇儿还是年幼,像秦良玉这样的人才,多少年都出不了一个,那还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培养出来的。”wǎp.kānshμ5.ξa

“可是也没说就培养不出来啊?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就时代呢?这是个问题?”朱慈烺好像自言自语地说道。

“嗯,”崇祯帝本来就想笑话一下朱慈烺,哪知道他竟能说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话来。“皇儿说的也有道理,那里试试吧,不过也要注意影响。”崇祯帝这才郑重地说道。

“至于你说的将武将之子女聚集到幼军作为质子的事,朕觉得可行,只是有些人年纪大了,也不适合进武学,那又该如何处理?”崇祯帝给朱慈烺出了考题。

“父皇,这很好办,年纪大的可以做太子侍卫亲军,年纪小的可以做太子伴读,就能将这些身份各不相同的人都弄来京师了。”朱慈烺简直都没思考就脱口而出。

“妙,此计甚妙。”崇祯帝夸赞道。

“对了,儿臣听说,崇祯初年,福建巡抚熊文灿派人招抚郑芝龙,晓以大义,申明利害,郑芝龙兄弟于是表面上接受明朝招安,成为大明海防游击将军,坐镇闽海。

此人海上势力甚大,儿臣听说,其有一独子,还有兄弟多人帮衬,儿臣请父皇,下旨让其子来京做儿臣的伴读,让其弟郑芝豹入京师进国子监,以为监控郑芝龙之用。”朱慈烺借机说出了自己的谋算。www.kanδhu五.lá

呵呵,国姓爷,民族英雄郑成功,你可不要怪我了,咱可是穿越户,绝不能放过你这个大英雄,要先打下基础,等日后好建设南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