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刘封孟达

刘封的反应和王甫相似,他并不重视廖化的情报和判断。

“你放心,曹军不来,那是他们命好,只要他们敢来,我就会让他们在这上庸城下损兵折将。”

刘封有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是轻敌。

徐晃不是吕蒙,曹军从来不是上庸兵的盟友,敌人准备的时间越久,上庸郡的备战越充分,曹军不可能打上庸兵一个措手不及。

想拿下上庸郡,敌人必须步步为营,缓慢推进。

上庸城是座山城,利于防守,敌军若正面进攻,不仅攻城难度会大幅增大,还很难发挥兵力优势。

除非曹军主帅拥有廖化这样的魄力,愿意舍弃粮道,越过房陵,直接偷袭上庸,但是,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可行性很低。

房陵和上庸的城防不够坚固,但也够用了。

昔日关羽军发起襄樊战役的时候,关羽挟水淹七军的威势进攻樊城,都没能成功。

房龄和上庸互为犄角,只要守卫得当,敌人同样会顿兵坚城之下。

廖化在西荆州屡立战功,不论破巫县,还是克巴东,都没有采取正面强攻。

在原本的历史上,刘封败给曹军,上庸的失守,也不是因为守城失败。

如果刘封没有放弃守城优势和曹军进行野战,或许上庸郡能够坚持更长时间。

正因为刘封的莽撞,才导致上庸兵力大损,加快了曹军攻城略地速度。

申耽在旁应和,“廖将军放心,上庸军民一心,敌军来多少,我们杀多少。”

豪言壮语听听就行,不能全信,但是,通过言语鼓舞士气,确实很有必要。

廖化赞赏的点头,“申将军一门忠烈,确实值得信赖。”

紧接着,廖化叹了口气,“申仪将军的事情,我很遗憾。”

杀死申仪的时候,廖化就已经做出决定,申仪只能是死在刺客手里的烈士。

使者已经来过上庸,廖化相信,申耽已经知道了廖化提供的‘真相’

申耽摇了摇头,“我的弟弟死在反攻荆州的过程中,这是我的骄傲,在战场上多多杀敌,才会告慰申仪的在天之灵。”

与刘封申耽两人进行交谈,并不是廖化主要目的。

谈话完成,廖化把注意力转向孟达。

“孟将军经验丰富,你认为,如果曹军进攻上庸,咱们该怎么应对?”

廖化并不是为了试探孟达,才提出这个疑问,他是真的想知道孟达的看法。

孟达在历史上,确实反叛了,但是,现在的他还是蜀汉重臣,廖化手中也没有孟达做出可疑行动的证据。

别说是廖化,哪怕是在想方设法打压孟达的刘封,也不可能因为捕风捉影的事情对孟达出手。

怀着疑心去试探,那么,无论孟达怎么回答,廖化对孟达的不信任都会增加。

比起了解孟达的真实意图,廖化认为,更重要的,是打消孟达的反叛意图。

从让孟达不想反叛,变成让孟达不能反叛,即使再不济,也要降低孟达反叛的危害。

孟达回答的很官方,他支持刘封、申耽的看法,会全力支持刘封发起反击。

廖化需要的不是套话,孟达的回答不过关。

所以,当场提出质疑,询问孟达的具体支持措施。

孟达没办法,只能进行详细说明,他告诉廖化,会派出精锐,参与上庸军务。

廖化等的,就是孟达的这一句承诺。

感谢孟达之后,廖化看向刘封,希望刘封给自己调拨两千将士,参于兴山城作战。

廖化着重强调,希望动用熟悉西荆州地形的孟达军。

同时,廖化还提出第二个要求,希望统兵将领,是和自己有过合作的孟达外甥,邓贤。

廖化的请求不仅冠冕堂皇,而且,无懈可击。

孟达是宜都太守,进攻上庸郡,夺取房陵的时候,就是从秭归出兵。

孟达实际兵力远不止两千人,但是,分出这两千人,孟达的实力也会极大削弱。

刘封对廖化的要求没有意见,出兵的是孟达部队,自己没有丝毫损失,他却可以分润部分军功,当场表示同意。

孟达当然不愿实力白白受损,提出异议,不仅想减少出兵的数额,还想留下邓辅。

然而,孟达终究被廖化和刘封抓住了话柄,说出去的话无法收回。

两千运粮兵由孟达和刘封共同承担,孟达出兵一千五,刘封出兵五百。

虽然在兵力上,廖化做出了让步,但是,他拒绝了孟达想用部将李辅,替代外甥邓贤的请求。

最终,孟达选择接受。

以需要下达命令为由,孟达提前离开宴席。

自己的将士在府外忍饥受冻,廖化同样提前告辞。

把俘虏的曹军使者与刘封的人对接之后,廖化自费带领将士们饱餐了一顿。

和上庸郡的事情相比,兴山城的事务不仅更紧急,而且,更重要。

廖化可不能在上庸呆太久。

安置好将士们,估计酒宴结束了,廖化重新回到府衙,找到刘封。

刘封喝了不少,却没有醉。

没有外人,廖化提出自己其他请求和建议。

廖化主动提出,熊山上有大量荆州百姓,这些百姓无处容身,希望在上庸能够提供场所安置。

在战争年代,人口也是种资源,但是,仅限于青壮年男女。

老幼病残对于一座城池来说,不仅没有办法产生效益,而且,还会增加大量消耗。

所以,廖化没敢在酒宴上提,而是私底下提出建议。

一开始,刘封也不同意廖化的请求,直到廖化许诺会给刘封提供一批财物之后,这位副军中郎将才勉强同意。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廖化催促刘封写了一纸命令,允许廖化抽调部队和粮食,支援兴山城战场。

如果不是天色晚了,廖化甚至想连夜出兵。

离开府衙之前,廖化提醒刘封两件事,提防重要将士叛逃曹营的同时,尽可能团结城中的所有力量。

没有指明道姓,但廖化觉得,刘封应该能听懂了自己的意思。

说完这些,廖化拿着刘封的命令离开了,紧接着,他来到孟达的府邸。

孟达对廖化很重视,得到士兵通报,他亲自出府,把廖化迎进府中。

廖化正巧看到了邓贤。

孟达向廖化解释,告知自己正在给邓贤进行提醒。

看向自己的外甥,孟达当面叮嘱:“你在前线,一定要把廖将军当成自己的大哥,遇到不懂的事情,拿不定的事情,及时请示廖太守。”

廖化连忙回礼,“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也希望邓将军多多提醒。”

邓辅离开之后,府里只剩下廖化和孟达。

廖化:“孟将军,你给我一句实话,对于上庸未来局势,你究竟有什么看法?”

孟达笑了笑,“还能有什么看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有什么情况会比现在更差?”

廖化:“没错,我相信孟将军能看清形势,不论是曹军还是江东军,在襄樊战事中,同样损失惨重,兵马疲惫,失去行动的突然性,敌人即使对上庸郡发起进攻,也不会快速取胜。”

孟达没有说话,连连点头,很显然,他认可廖化的结论。

廖化继续补充道:“不仅蜀地物资和兵员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抵达上庸郡。”

“在西荆州战场上,我熊山部队和江东军发动多次作战,取得重大战果,将士们获得了山地作战的经验和技术。”

“如果曹军敢杀进上庸,上庸兵守住城池,我军和蜀地援军切断敌人的后路,与上庸兵联合,那时候,敌人必然会不战自溃。”

如果真按照廖化的计划进行,战事确实可能会成功。

但是,这个设想有很多难点。

最关键的一点,房陵和上庸两座城一定不能快速失守,需要为援军争取足够的增援时间。

巴蜀的增援也并不可靠,从益州出兵走水路,确实可以到达上庸,但是,这条路非常难走,难以大型运兵,援军进入上庸的可能很小。

最困难的,是熊山部队的北上支援。

虽然廖化说的轻描淡写,实际上,危机重重。

想要返回上庸,将士们不仅要躲过江东军的阻击,冒着熊山大营失守的风险,而且,得顺利到达曹军的退路。

这期间,将士们的粮食补给会成为大问题。

抛出这个方案的目的,廖化并不是想解决问题,他想增加孟达反叛,投靠曹军的心理风险成本。

除了这些,廖化还要让孟达明白,上庸郡的局势没有恶化到必须反叛的程度。

廖化继续开口劝说,“少将军年轻有为,又是汉中王的义子,反攻荆州需要兵力,主公肯定不会将他永远放在上庸,也不会永远和孟将军在一起共事。”

廖化还得帮孟达构思一个美好未来。

“将军是汉中王入蜀的从龙之臣,不仅得到大王器重,还手握重兵,我军东征的时候,你我会有充足的立功机会。”

不知道孟达有没有听懂廖化的提醒,廖化行礼告辞了。

该说的都说完,该做的也都做过了,第二天一早,廖化开始召集南下部队,调集粮食,开始南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