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拥抱自然,扬本色之美2

“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

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小仲马一时声名鹊起。

我们没有必要艳羡别人的成就,或者在别人的肩膀上摘苹果,苹果虽然美丽,但它们也只能肯定某些人的成就。也许目前你的地位卑微,身份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你不重要。只要你时刻努力奋斗着,就是不可替代地存在着,就会活出一个真真正正的自我。

相信自己的力量,适时“秀”出自我的风采,秀出本色之美,让自己在无情的竞争中获得一份温情。

抛开名利场,让心灵回归到本真

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懂得与名利保持距离。

一天,庄子正在濮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幸福真谛的达人。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开满鲜花;追名逐利者,生活的道路上会遍布陷阱。不去掉就不会知足,一个过于贪婪的人永不会满足。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

一个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虽然我们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而这份成功,不必苛求轰轰烈烈,不必要有揭天地之奥秘、救万民于水火的豪情,只要其淡泊宁静,就足矣!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世间名来利往,有诸多诱惑,但那都是身外之物。我们要想活得幸福快乐,就要学会淡泊名利,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

拥有一份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就能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有了平淡的处世心态,就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快乐地生活。

抛开名利场的束缚,才能让心灵获得充实、丰富、自由与纯净!

修莲之心,养莲之性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

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牟尼降生人间之时。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实际上,不仅佛家偏爱莲花,从古到今,爱莲人不计其数。早在《诗经》中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诗句,隋朝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一诗写道:“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唐代李白以“清水山芙蓉,天然去雕饰”描写了荷花的圣洁与纯朴。宋代,范成大一句“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写荷的冰肌玉肤。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更是道出了很多人钟情莲花的情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为什么这么多人独爱莲花呢?实际上,莲花的“生命历程”,不正是昭示着一种生存的智慧吗?

莲花从生长于污泥之中,到开出美丽花朵,经历了多少污水的洗涤,承受了多少日晒风吹雨淋的磨炼,才成就一身清涟的冰肌玉骨。人生于污浊的世界,正如莲生在污泥之中,必然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正是人们对人性的期盼。

莲花源于污浊的尘世,却又不染半点尘埃的境界,是一种净化自我,追求超凡脱俗,到达清净无碍的智慧境界。人要做到如出水莲花般的清涟,到达身处尘浊世间却不为污染的境界,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凡事都要看得开。离俗世烦恼远了一步,离快乐幸福就会更近一步。

修莲之心,养莲之性,活出自我的清涟,也就活出了自己的快乐。

素色经得起似水流年的考验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说:“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心中也能觉得佛声绵绵不绝,就是不想持,那声音也会像泉水自动流出来。”

佛光禅师说:“这其实很好啊,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

朱慈目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地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静念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很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说:“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说:“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说:“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你而去了。”

朱慈目听后,如醍醐灌顶。

真心没有了,就好像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就如佛光禅师所说的,因为虚妄遮蔽了真心。叔本华说:“最大的快乐源泉是自己的心灵。”的确如此,若想获取快乐,回归灵性,就要清除心中的一切污物,不虚妄,保持自己的真心。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大意是说,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三句话到底说些什么,孔子告诉他,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

一个老人到了岁月的尽头也会像少年一样,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白纸,所以世人常说老小孩。但是此时的“白纸”却不是少年时的空白,而是过尽千帆后的恬淡与豁达。人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渐渐会喜欢浓郁而敦厚的色彩,因为那就像我们温和持重的性格一样。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老了,才明白一切都不过是空,甚至自己的生命也会时常感觉到脆弱。这时少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褪去了中年人的惆怅和幽怨,留下的是一颗通透的心灵。

人生短暂,何必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何不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呢?美丽总是惊鸿一瞥,如昙花一现,那为什么不让人生过得真切而美丽呢?正如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一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才是真。在真实的生活中,素色才是最美的风采。

怀着一颗质朴的心,拒绝心灵的苍老

每个人刚走上社会时,都是怀着一颗初心,然而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混迹江湖,有多少人能保持一颗纯净质朴的初心呢?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

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打发时间,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沈从文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不墨守成规,而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使他获得了成功。这“成功”的第一课,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失败不敷衍、不逃避,能老实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质朴最能打动人心。南怀瑾先生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让自己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

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