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过敏

到了太原,小张打算去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古城参观,上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景点开放时间等信息。

这一查,小张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信息。

“2020年下半年全省国有A级以上景区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期间对全国游客免首道门票……”

小张有些懊恼,SX省已经走了一半他才知道这个消息,实在是错过了不少好地方。

小张看了下地图,前方于平遥古城路程中间还有个乔家大院,而以他的脚程,到乔家大院那时,却是不免门票的周六日了。又错过了一个好地方,小张捶头顿足。

在太原,街头巷尾卖烤梨的不少,小张也好奇这梨烤出来是什么味道,便花五块钱买了一个。

烤梨香味挺浓,外面用褐色的纸包裹,里面的梨表皮皱皱巴巴,也呈现褐色。小张咬了一口,又甜又软,口感和味道都有些像烤红薯,水分更多,也有梨特有的颗粒感。

晚上,小张和提前约好的一位太原骑友面基,又蹭了一顿饭,吃了山西的特色面食之一——剔尖。

一路走来,小张着实被山西面食种类之多惊到了。除了传播最广的刀削面,路边还有很多各种面馆,莜面,揪片、剔尖、饸饹、栲栳栳、铁锅焖面……保管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过小张也发现了一点,北方的炒面,通常都有不少汁水,放在小张老家,叫做卤面。老家的炒面,底下都是油。

……

离开太原后不久,小张来到了平遥县境内,未及县城,先去看了藏在一座不起眼村子里的镇国寺。

镇国寺和双林寺与平遥古城同属平遥古城景区,古城坐落县城中,但两座寺却分别位于县城两侧,与平遥古城相隔甚远,一南一北将古城夹在中间。

参观完镇国寺,小张来到平遥县城准备参观平遥古城,和很多底蕴浓厚的城市一样,平遥县内也有着不少古风建筑。

小张来到平遥古城边,将自行车停靠在角落时,突觉车后面有重物压上来。

小张回头,原来是个青年男子,正举着半瓶苏打水对着他。

小张以为这人是捡了瓶水,想问是不是他掉下的,便道:“不是我的。”

“你要不要?没喝完,是好的。”青年男子问道。

小张连忙拒绝。

青年男子张望了会,随后将水放到了一辆三轮车的座椅上。

小张觉得有些莫名其妙,难不成他以为自己是拾荒者?

一个小插曲过去,小张进入了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城墙内,街道、铺面、市楼等保留着明清形制,破旧中透着浓厚的历史气息,现存的城门瓮城,角楼、敌楼,以及城隍庙、平遥文庙、县署、日昇昌旧址(中国第一家票号)等遗址让小张大开眼界。身处古城,仿若能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北方,人们在这古城中来往穿梭,为生计奔波……

逛完古城,小张回到旅店,有些苦恼。

已经过去数日,他的过敏更严重了,原先手腕上的红痘,已经扩散到了手背、脚背、脚后跟、大腿小腿、脖子、耳朵,就连腰部都有,昨晚他更是被痒醒。这些天抹的药膏看起来竟是没有一点效果。

衡量一番后,小张又出门买了些止痒抑菌的药,只盼这回能够好转。至于过敏原,小张现在怀疑是那日的羊群所致,因为那日中午他的手触碰了羊群,当晚便发现了过敏。

休息了一天,小张来到了介休市。马上又要下雨雪了,小张决定在介休市休息,同时去医院看看。

来到医院门口,看着往来的人群,小张无奈地抚上额头。平日骑车都不需要带口罩,导致他竟忘了,如今去医院是需要戴口罩的。回去太远,小张只能肉疼地在附近药店买了一包新口罩。

皮肤科主治医师是位快退休的老医师,这让小张踏实不少。

老医师又看又摸后,不久便说是痒疹,需要用火针扎。

小张下楼缴费并拿药上来,老医师便让小张露出长痘的地方,开始扎针。小张看的分明,这火针,原来是通电的针具,扎破红痘时还有电花闪现。

小张身上过敏的地方太多,刚开始老医师还先用棉签消毒后再扎,扎到后面已经不消毒了。也是老医师提醒,小张才知道,后背上也扩散了。

扎到后面,老医师已经有些疲惫。见老医师像是要收手了,小张轻声提醒道脸上还有几个痘。

老医师挥挥手,说只剩下这点没事,都给扎了有两百个了。

小张又弱弱地指着扎后出血的口子问是否需要消毒,老医师蘸了两根棉签递给小张,又道,刚才扎的时候也是消毒了。

随后,老医师给小张开了六天的药,嘱咐饮食忌口后,让小张吃完药后再复诊。

小张离开医院,买了包新的棉签,回到旅店后,蘸着碘伏将所有的口子都涂抹一遍。虽然老医师说没事,但小张却不敢大意。

小张在网上搜索后得知,做火针后一两天不能碰水。因为骑车时会出汗,加上这几天可能有雨雪,小张决定再休息几天,并且打算换一家旅店,现在住的这家房间不是很干净,而且没有通暖气,尽管老板抱了两床被子过来,但白日里还是会感到有些寒冷。

躺在床上,小张觉得今天去医院实在是个正确的决定,这火针的效果还不错,做完之后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痒。

又休息了两日,过敏已经有些好转,小张不打算再待到药吃完然后去复诊,收拾东西便继续出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