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皇帝跑了

“朕怎么息怒,朕的大将军反了……反了,他居然反了……”

“陛下息怒,当今之计应是查明真相确定大将军是否真的造反,其次多方面做好准备”为首的一人站出来说到。

皇帝怒气未消,把手上的消息一把甩到众人跟前:“龙卫传来的消息,哪来的假,萧守成这个乱臣贼子,朕狠不得将他凌迟处死……”

大臣们捡起地上的纸张,一一传看上面的消息:大将军杀东京留守,打出“诛昏君”的旗号夺取扬州,正引兵攻荆州。

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众大臣都不知道如何开口,生怕一个不小心说错话,得罪正在气头上的皇帝

过了许久,皇帝才慢慢开口:“李尚书,你是知兵事的,你来说说现在在该如处理?”

李尚书是兵部主官,虽是属于文官三公九卿之一,但是早年也是从过兵的,所以皇帝才让他第一个说话,肯定也是想在他的口中听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李尚书不急不慌言道:“从目前局势来看,叛军已攻占杨州,荆州虽然也是岌岌可危,但毕竟都是在南方,陛下这里是安全的,所以不必调大军前来护驾。”

当臣子的首要是如何保护皇帝,所以李尚书第一时间考虑的是皇帝的安危。

“至于剿灭叛军,臣的意见是让南地的卫军和东地的卫军支援荆州守军”

“至于镇南军和镇东军,不可轻易调动以免外族势力乘火打劫”

“我觉得不可!”

还没等李尚书把话说完,有一位大臣便大声插口道:“陛下安危重于泰山,谁知道叛军是否会攻青州,要知道陛下准备泰山封禅天下皆知,叛军不可能不会不知道,也不会不就此事有所动作,臣建议,陛下应速速回京,在调兵遣将剿灭叛军”

“张大人言之有理,陛下乃千金之躯,不可涉险”

“我们应该先调最近的军队过来保护陛下,李尚书,有何建议?”

李尚书默默脑袋上的汗,心里想“这群狗东西,真会找时候害人,口口声声说保护陛下,也拿不出好的办法,话里话外透露这老子不管陛下的安危之意”随后说到“青州军是保护陛下的主力,其次可以掉北京的守军南下,在加上此次随行的禁军,应当是万无一失”

“还可以调镇东军来”另外的大臣补充道:“镇东军立这不远也可以调过来,保护陛下”

“万万不可,”李尚书赶忙说到,“镇东军不可轻易调动,否则东边必生大乱,而且东边时有倭寇之患,大军一动,江南难宁啊”

张大人:“当下之际,陛下安危重于一切,其他的先放在一边就是”

随后一大半大臣纷纷附和道要以陛下安危为重。

“江南乃是朝廷赋税重地亦不可随意舍弃”

另一部分部大臣也纷纷支持不能动镇东军。

……

正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皇帝不耐烦道:“好了,南阁诸公留下,其余人等殿外等候”

随后又吩咐身边太监找来禁军总管。

“这些人是太放肆,真以为朕不知道他们心里大的什么算盘么?放在平时朕定要将他们打入大牢不可”皇帝等人到齐之后一脸怒气的朝站在下面的众人吼道。

丞相方不同拱手道:“陛下人心皆是如此,谁能做到大公无私呢?江南的大臣肯定不希望江浙大乱,陇西的大臣也肯定相趁此机会削弱江南早朝廷的地位”

中书令韦萧也补充道:“兵部李尚书等人不愿镇东军北上一方面是东边确实有倭患,另一边也是不想东边出现问题,影响江南赋税,可谓是公私兼顾了”中书令虽不是江南道的人可是却和他们关联很深,所以为他们开口说话。

尚书令独孤商接过话来:“各位大臣虽有私心但是提出的方案也是有一定道理,陛下毕竟是天下之主怎么可以立于危墙之下”

他是关陇贵族的代表,肯定不能说他们的建议包藏祸心,因此一定要打着保护陛下的旗号说话。

皇帝看了看南阁诸公

“难道镇东军是江南的私军嘛?他们说不能动,朕偏偏动一动”

“来人,传令镇东军派兵两万,一个月之内……不半个月之内必须赶到青州泰成,否则军法处置”

殿中有人欢喜有人忧。几位老臣不禁叹息道当今天子实在是太随心所欲、喜怒无常了,心里嘀咕要不是他好大喜功非要泰山封禅,大将军也不敢在这时候叛乱,说不定还能假装当一辈子的忠臣。

收起心中的一丝不满,丞相方不同说到:“陛下,泰山封禅之事是不是日后在行,当今应该是改道回都处理大将军萧守成叛乱一事”

“萧守成不是不想我泰山封禅嘛?骂朕是昏君不配封禅,朕偏偏要做给他看,泰山封禅一事继续进行,队伍继续前进”

话音一落,殿中鸦雀无声。

众人心中升起一阵阵无力感。

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原大乱他还想着泰山封禅,古往今来能过做这事莫不是天下雄主,明君圣人,哪有国家不稳,烽烟四起的君王跑去向天上神明炫耀的,后代那个皇帝还敢泰山封禅,那岂不是自取其辱。

要是前太子标还在,也许这样天下不会如此。

当今天子可谓是捡漏登上皇位的。

先皇之时有前太子标是朝堂上下公认的皇位继承人,无论是品行还是处理朝廷大事的能力都是一等一的好,就连先皇都认为前太子标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并且早早就让前太子标熟悉政事,还把当朝丞相、吏部尚书等人塞进太子府教导太子,完全不怕太子谋反,反而在国家大事上都听从前太子标的安排,一副快点儿子当家做主,皇帝老儿甩手掌柜的做派。

可先皇虽然早早让权于前太子,但太能活了,一直到八十岁才薨,生生怕前太子标给熬死。

古往今来在位时间和寿命多于先皇的不能说少,只有说没有。

可怜前太子标不到五十便先于先皇去世,不然皇位肯定要传到前太子标一支,也轮不到当今皇帝登基。

如今在位的陛下是先皇十子,也是先皇最小的一个儿子。

先皇六十岁时候老来得子,本没想着让小儿子继承大统,从小就宠爱的不得了,一没像教导前太子标一样让众臣辅导,二是在生活和教育上处处纵容,再加上前太子标对小他四十岁的弟弟无微不至的关照,可以说要什么给什么,长此以往就养成了现在目空一切,我素我行的性格。

不管是朝廷大事还是后宫私事,无一不是随心所欲。

从即位之初,一心想做超越古今的皇帝,好大喜功,做的事无不想向千古一帝靠齐。

但是事与愿违,想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事做好,还偏偏怪大臣无能,百姓刁蛮,弄得天下是怨声载道。

经过短暂的停留,车队开始慢慢挪动。

随行的军官士大夫都以为大将军在东都谋反肯定会让皇帝回心转意,放弃此次封禅之事打道回府,众人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没有一个不想回家的,没想到队伍还在继续往东边前进。

慢慢队伍里的消息便传了开来,原来陛下还要继续封禅。

这一下队伍就炸开了锅。

从第二天起,就有民夫开始逃亡,开始还是少数几人,渐渐的就出现整队、整队的人消失。

皇帝听到侍卫消息之后大怒之下,命令禁军追捕逃人就地处绝,并下令随行队伍若有再敢逃跑者一经发现现场处死。

皇帝以为高压之下没有人再敢逃跑,可没想到连军队也被影响到了,开始涣散。

皇帝没了办法,让丞相负责处理。

丞相只好连夜找到各个营主事,保证到达泰成之后必有重赏,

许诺将士之后,各营主事纷纷安慰士兵,这样队伍总算平稳下来。

队伍一路向东,几天后终于到达了泰成城。

泰成是青州最东之城,因紧邻泰山而闻名,是通往泰山的必经之地,也因此兴盛起来。

皇帝队伍刚到泰山脚下的泰成,便传下指令:

皇帝因长途跋涉身体抱恙无法行封禅之事,由丞相帅百官前往替皇帝封禅。

丞相方不同一脸懵懂地接过内官手上的圣旨,他不理解皇帝费劲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好不容易赶到泰山脚下,却不去封禅,这一切不是儿戏是什么?

同样接到消息的百官纷纷赶到方不同落脚府邸询问皇帝陛下又是作何?

方不同好不容易安抚好众人,便急忙朝行宫赶去,他要面朝皇帝,询问陛下缘由,可刚到行宫之外,便被禁军拦下:“陛下,已经休息,丞相明日再来。”

方不同知道,皇帝肯定是不想见自己解释今日之安排,于是匆匆回到临时府邸,接着招来礼部众官及一切有关封禅的大臣商议三日之后的封禅大典。

深夜。

行宫依然灯火通明。

外殿之内,只见皇帝正在召见禁军首领和龙卫掌令。

禁军首领药来:“陛下,叛军来势汹汹,为今之计应当早日北上为好。

龙卫掌令:“药首领说的是啊,早一天北上,叛军的计划就不会得逞。”

“那随行百官将如何处理?”发问的便是皇帝。

“管不了这么多了,百官随行势必拖慢行军速度,对北上不利,就不如让他们留守泰成吸引叛军的注意。”药来提议到。

龙卫掌令见皇帝犹豫不定接着说到“更何况陛下不是掉镇东军北上,相信百官不会落入叛军之手”

听到此话,皇帝便下定决心:“明日就说正要曲城祭拜文圣人,一早便出发,后宫妃嫔就不要随行了,留在此地才不会让百官生疑。”

都说无情是天家,没想到皇帝为了北上逃命平日里倚重的百官也不带上,就连后宫同船共枕的妃嫔也放弃了。

次日一早。

宫中便传来消息说陛下要去曲城祭拜文圣人,百官留此准备封禅大典,众妃嫔也同样留守。

百官一听,就知道皇帝又是心血来潮了,无耐接受这一安排,自从当今皇帝继位以来,这种想一出是一出的事多的去了,百官也是习以为常,都当作是正常之事,要是哪天这位陛下不这么折腾那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

而正在百官忙着准备封禅之事时候,一队人马正快马加鞭,沿着北上的驰道前进,不用说这正是皇帝和他的禁军。

不多久,方不同正在和礼部官员商议封禅流程,就有士兵传令而来:“一队叛军正朝泰成杀来,大概明日午时就到泰成脚下。”

听到消息的方不同犹如接到晴天霹雳,浑身颤动,一口老血喷涌而出,随后两眼一黑倒在地上,耳边传来“丞相、丞相”“快去叫御医”的呼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