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表彰与委屈

王重七收到县丞有请的消息后,匆匆赶到了县衙的后院膳房内。

膳房内很是热闹,说话声,嬉笑声充斥了整个屋子。

两张圆桌上摆放了几样小菜和酒,李有福、王把总还有县衙的赵班头、孔牢头,包括参加了这次烧船任务的兵士、衙役都已经在里面了。

“重七兄弟!快来坐!”李有福笑眯眯地迎了上来。

王重七与县里几个主事还有王把总坐到了一张桌上。

这顿饭自然算是庆功宴,李有福说现在县里是特殊时期,为了祝贺这次行动的成功,所以简单在县衙吃一顿,等到这伙倭寇全部消灭,就去那酒楼大吃一顿,不醉不休!

要庆功,自然要表彰,要列数功绩。烧船,杀敌,活捉倭寇都是一件件的功劳。

很多年以后的宁远大捷,《明熹宗实录》载: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

朝廷层面的大捷200多颗贼首!所以,这次行动斩杀和烧死的倭寇暂且不计,这活捉了六个,就是大功一件,按照人头算,可以得到赏银将近200两。

“重七兄弟,提议烧船,斩杀倭贼,你这次是头功!”李有福边端起酒杯边看着王把总,“王把总已经写好了捷函,对你这次的功绩大大褒奖,一会儿就送往乍浦所,然后一级一级报到海宁卫,再到司里!”

王把总也道,“没错,我将你列为军户上报,这次大功应该可以封个试百户!其他人也都会论功赏赐,那死去的胡士澄也会得到朝廷的抚恤!”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嘉靖时期,百户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一个“官衔”,一般不具有特定的“职务”,而试百户就更不入流了,但对于王重七这个平头小百姓而言,这已经是很大的荣誉了。

隔壁桌上的几人听后很是高兴,这年头,在卫所,或者在衙门里做事,可没有多少收入,但因为这次行动,有了赏银,能抵上一两年的正常收入了,大家能不高兴嘛。

孔牢头第一个嬉皮笑脸道,“我们敬王百户一杯吧!”

“哈哈!对!敬他一杯!”李有福道,“烧贼船,活捉倭贼对我们县而言,也是风光事一件啊!我要上书到州府!”

王重七并没有表现得兴奋,只是端起杯子一饮而尽。

烧酒喝得快,呛得他咳嗽了一声,缓了缓,他问道,“那萧典史萧大人呢?他的功绩怎么算?”

这一问,李有福和王把总对视了一眼,默不作声了,孔老六看看左右,识趣地站起身来,走了一圈,给大家喝完的酒杯中又斟上了酒。

过了些许时间,李有福才道,“我听说了,县里的豪绅已经写好了讨伐萧大人的文书,就等着上报了!”

“哎!”李有福摇了摇头,“你说这萧大人,几个月前刚扯进杨继盛的大案,所以被贬了,现在又杀了人!虽是战时,但你也不能杀了主簿吧,何况还是朝廷里有人的主簿,他有罪,你可以向上级参他,但你随便就杀了,你说朝廷能饶了他吗?不谈封赏了,能不降罪就很好了!”

萧权临死前就猜到会有这样的结果,王重七自然对这件事情也是心中有数,只怕严党的人会进一步刁难,现在他之所以还要问上一问,也是内心的不甘和那一口正义之气。

“萧大人也是为了稳城抗倭,何况他还”

王把总放下了酒杯打断了他,“我们都懂,但重七兄也是明白人,朝廷里的事情,我们这种小地方是左右不了的!除了无声的抗议,还能怎么样?如果把他列进去,大家的功劳就会被贬低甚至是抹平!”

李有福道,“当然!萧大人是朝廷官员,曾经还是南京兵部的六品主事,他的死,我们会另行上报的!”

“严通身为知县,临阵弃城怎么说!”

李县丞大声道,“我为官多年也未曾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朝廷会罚他的,现在抗倭战事还不明了,我想咱们海盐也会迎来新的知县!但这之前,还希望重七兄弟能共同协助抗倭!”

王重七想说一说严通是否通倭之事,但又觉不妥,这件事只能自己从摘星楼去查一查了,他叹息一声,将眼前的一杯酒一饮而尽,这个世道,实在是让人气愤!

这顿饭,王重七吃得很不自在,作为春风下的意气少年,他内心还是有着一股正义,但是这种时候,他并不能左右什么。

借着酒意,他也在不断地告诉自己,用尽一切手段爬到更高的位置,才能将你无能为力的事情扭变过来。

萧典史的丧事极为简单,因为在这也没有亲人朋友,王重七陪着姐弟二人买了寿材、香烛、纸钱等白事物品,在典史署布置了简单的灵堂。

人讲究入土为安,萧典史的灵柩自然要运回徽州老家安葬,但因为现在倭寇闹事,沿途不安全,只能暂且运到了城北的一个小寺庙里安放,等倭寇事情平息后,再运回老家。

王重七害怕陈中举的亲族来找麻烦,不敢让萧曦妹和萧曦楼住在县衙了,就悄悄安排到了陆娘子家中居住。

陆娘子家有两间居室,男人死了以后,就一人住,因为受过王重七和孙九五的恩惠无以报答,所以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

王重七作为萧权的幕友,在县衙帮忙这事没有因为萧权的死而停止,反而因为在这次守城中有功,而正式成为了衙门出钱雇的师爷。本来这师爷的薪资不能由衙门里支付,但是李有福有办法,在衙门的开销中额外多加了一点,自然很轻松就挤出了这点工资。

这日晚间,王重七从县衙回来,到陆娘子处看望了姐弟二人。斯人已逝,这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他们在这里住得还算习惯。

东南沿海手工业发达,陆娘子便会在外头的裁缝店里领一些零活回家来做,赚一些钱,萧曦妹白天便跟着陆娘子学一学针线活,萧曦楼则安心读书,走科举是老爹生前的遗愿,留下的一些钱和老家的地也够供养这个孩子读书了。

王重七简单询问关心了两句,便退了出来,他对萧曦妹心存好感,但又不敢开口,前两天抱了人家,也是环境所需,现在想来更是尴尬。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