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向着圣人迈进

随着那日无功而返之后,宁悔在白山基地的日子也算是步入了正轨,得到了杜老爷子的承诺,他的心思就平静了下来。殷勤的做着自己藏书阁的工作,三天两头去一趟酒馆,整日沉在书海里学习,时不时的找杜老爷子问个问题,小日子过得平淡,却也是收获满满。

这样的日子虽有收获,可也没太大的成就,酒馆里的承诺始终是徒劳,藏书阁的学习也还是没有看到光明,只能算是个不好不坏,这样日复一日的机械搁在朝阳一般的青年身上,厌倦应该是最正常的表现,可宁悔却表现的甘之如饴。

这样的日子宁悔本来没有意识到什么,没有觉得不对、不好,可当贾志武、李子安他们纷纷找到自己的武道之路选择了心法后,他却发现自己竟然没有想象中的羡慕、妒忌和恨。

宁悔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认为圣人是自己要走的路,但现实就是如此,他忽然发现自己在面对世间万物,世间纷争之时,心里竟然变得毫无波动,就像是圣人一样高高在上,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审视着世间。

这一发现使得宁悔迎来了久违的恐慌,这样类似的经历还是上一次他发现自己有了识障的时候。aosu.org 流星小说网

道教成仙、佛门成佛、魔教成祖、儒家成圣,圣人是儒家修行的顶点,“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宁悔现在当然称不上才德全尽,可他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倾向,而且还相当严重。

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大汉朝儒家就是唯一的正统,能成为儒家的圣人,也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可以说成为圣人是大汉朝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就算是踏入武道,也是以儒家思想打基础,这一项政策早就贯穿了整个学堂生涯。

儒家是入世治国的学问,修行的目标、修行的轨迹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走儒家的路子这本是好事,可宁悔不同,他虽有不屈昂扬向上之意,但他同时明白他自己的内心有破绽,童年的遭遇是挥之不去的,在他内心深处是有“恶念”的,他潜意识中执着的“报仇”就是最好的证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道教的说法,也是道家对儒家最有力的抨击,宁悔对此做不出个评价,可他知道圣人走到头以己度人公平也不公平,若在心有“恶念”行极端之事那就更是世间的灾难了。

这样的想法宁悔知道是自己表面反对圣人的说法,其实最重要的是他心底是渴望自由的,也就是他的心更加向往道家的逍遥自在。

院长是当世大儒,在紫阳学院之时就曾有意无意的引宁悔入门,那时宁悔被天弃者牵绊,苦苦的挣扎怎么可能以善意无私对人,他虽在院长的引导下学了好多儒家的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念,自己也守住了心中的善意,可最终并没有成为儒家的一员。

那段时期天弃者的折磨,霸王之魂暗中的影响使得宁悔有着魔化的最大可能,院长以儒家之善教导了拯救了宁悔,但在这两种思想中宁悔却是爱上了小说中道家仙人的逍遥自在。

宁悔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小小的年纪就经历了儒、道、魔三种观念,他本以为自己洒脱不屈的性子会最终选择成为超然物外的修仙一员,却不想儒家竟在他心里扎了根。

宁悔之所以选择道家,也是因为他有些贪,在院长儒家的教育下他做到了“守心、慎独”,可在苦难的遭遇面前本能中的魔性又怂恿着他要快意恩仇,他不能做到极端的善,也不能做到极端的恶,就只能是守着“善意”去报仇。

宁悔的经历丰富,他老早就明白人的理念中天性是早期的主导,而后天的经历会弯曲这样的主导,严重时会彻底颠覆一个人的理念,但不管怎么说所有的影响都是有根据的,宁悔不可能无缘无故突然就转了性子。

因此当宁悔发现了这个苗头之后就开始了和当初认识识障一样的自检,在抽丝剥茧之下宁悔不敢相信的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改变是来自于酒馆中一次又一次的相互影响。

宁悔认为他之所以有所转变就是因为他看了,他感受了太多老兵深埋心底的伤疤。在那些意念对撞之中,宁悔发现每一个老兵都有一段心酸的过往,且同时他发现这些过往全都是因为世间的“不公平”所造成的。

围绕张天禄他们的那场阴谋就是贵族私欲对平民的不公平,范弘文遇到的就是教育的不公平。除去这两种不讲,宁悔还感受到了爱情上的不公平,亲情上的不公平,地位上的不公平,金钱物质上的不公平……

林林总总的一大堆,总之都是“不公平”,这些回忆宁悔多多少少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影子,感同身受之下有的他能同意,有的他不同意,不过总结起来看,从圣人的角度看这些“不公”,的确“不公”。

站在圣人的角度看,这些“不公”究其原因可以说都是一代代人的劣根性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用一句俗语讲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人的自身是不一样的,就像天赋有高有低;人生下来的硬条件是不一样的,就像贵族和平民;人的际遇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好运和倒霉。可就算所有的一切都一样,人的本能也会露出丑陋的嘴脸,会把这个世间变得不一样。

在一次次的意念对撞中,宁悔不知不觉得看向了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麻木的看到这些“不公”都是人性中“善与恶”的问题。在他看来外在的一切改变了现在的大多数人,释放了大多数人心中的“恶”,这就是“不公”的症结所在。

而宁悔在过往的经历中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住了自己的“善”且凝聚了“不屈之意”,他以“不屈之意”为底,然后以“善”的眼光来看这问题就不会迷失在其中,反而会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的加深自己心中的“善意”。正因如此,宁悔才会慢慢的向着圣人的高度、圣人的心态进发。

当明白了原因,宁悔叹了一口气,明白自己想要阻止已经为时已晚了,这就和识障一样不是病,是习惯,只能是慢慢适应。

这样的转变在宁悔看来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这样的转变带来的结果无非就是在以后遇到问题时会多往好处想、多往好处做而已。他本来就没有多少私心,也就没有太过抵触,毕竟这样的转变也是他内心真实态度的放大,他要是心中没有“善”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但问题是这种改变中有没有阴谋的存在,这样的想法是宁悔的识障在作怪,他心防很重,潜意识中总会想着排除一切威胁隐患,对所有的改变都持有戒心,所以在搞明白了转变之后,就不自觉的开始往下延伸了。

说来也是奇怪,宁悔一次一次的无功而返都没有让张天禄和钱乾他们感到沮丧,反而每一次失败之后都是对方反过来主动安慰他,一次两次是张天禄他们大气,十次八次可就不正常了。

对于此宁悔倒是找不出张天禄和钱乾他们藏在其中的恶意,也没发现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别的目的,可问题是这一次一次的相互影响的确给宁悔带来了转变。

这是思想上的转变,这种思想上的转变若是刻意的,只能适得其反,毕竟人不会乖乖的接受别人的思想,但问题是为了宁悔发动这么多人自揭伤疤可有点小题大做了,基于此宁悔不愿相信他的转变是人为操纵的。

在宁悔的世界中“不愿”不是他做事的终点,“打破砂锅问到底”才是他识障思考的原则,因此他开始有意识的展开了自己的调查。

自那日和范弘文意念对撞之后,两位老爷子就再也没有出现在黑石山下的酒馆中。文老爷子他不清楚,可杜老爷子他天天见,在他的观察中杜老爷子没有任何异常,整日里除了能回答几个宁悔的问题之外,其余的时间不是喝酒就是睡觉,对酒馆里的事再没有问过一句。

张天禄和钱乾这两个领头人也在那日之后消减了兴致,回归了他们的日常,有时候宁悔来酒馆进行意念对撞张天禄和钱乾都能全不在场。

其余的人倒是和宁悔交起了朋友,跟宁悔说了好些前线的秘闻,也按着当时的约定教授了一些宁悔想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对那意念对撞却都显得很平淡,很正常,没有表露出一丝不一样的破绽。

最为关键的是,宁悔在意念对撞中仗着自己变强的魂力,进行了反渗透,想要查探对方内心深处的记忆,却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就只好得出结论,认为这次转变只能算是“副作用”。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