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团队协作的前景

游戏、音乐、技术研究,偶尔还有姑娘相伴,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再也不显得枯燥了。

这就是渐入佳境。

又一个夜晚。

上完一天课,李耕正和潘悦然通过 QQ 沟通。

潘悦然:“这周的选题都收集上来了,你一会儿看看。”

李耕:“好的!对了,我们网站的前端啊、后台啊,平时使用上大家有什么反馈,这方面你也可以收集一下。”

“还是放在 WorkPad 上么?”

“对,你新建一个独立的链接就好。”

“你这个 WorkPad 太方便了!就是这个新链接等于新文档这点有些奇怪,也不方便管理。”

“唔,的确……这个我有空研究一下吧,看能不能改进。既然说到这个,WorkPad 的使用反馈也可以收集一下。总之,我们工作流程中有什么你们认为可以改进的点,都可以提出来。”

“哦!你说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厉害?”

“这东西开源的,我只是把人家代码扒拉下来搭在自己服务器而已,改或者添加什么新功能可能有麻烦,不过到时候我会找老高的!”

“不懂什么开源,所以真正厉害的是老高么!”

“那必须,不然我干嘛花钱请他?”

“啧啧,资本家啊!”

“咋说话的,这个月工资还想要不?”

“好的老板,谢谢老板,老板请不要跟我一般见识!”

……

两人互相嘴臭了一下,结束了对话。

毫无疑问,作为小作坊项目,小飞线报已经度过最初的启动阶段。

借着双十一高涨流量和李耕 iPhone 4 评测热传网络的余温,以及最新的一波征文,网站的流量始终保持增长,活跃用户不断新增,征文活动的参与热度也比预期的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目前团队协作上,一个程序,一个设计,一个编辑,还有几个干着类似论坛版主活的实习编辑,再加上李耕自己居中调度,到处打杂,哪怕大家天南地北还都不是全职,磨合过后居然也运转良好。

令李耕感到惊喜的是,这样的模式下,团队多数时候效率也还可以。

大概也有选择了正确队友的原因吧。

远程工作并不是个很稀罕的事情。

上世纪 80 年代的阿美利加,个人电脑被发明和普及,人们能通过个人电脑或者虚拟终端连接到公司的主机,和同事进行协作与配合。

通用、运通、IBM 等一大批公司开启了远程办公的试验,其中不少公司远程办公的习惯延续到了今天。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 IBM,正是远程办公实践的先驱。

80 年代起,IBM 让员工在家中安装终端,尝试居家办公。2009 年,IBM 的报告称,在全球 173 个国家和地区的 38.6 万名员工中,40%在家办公。

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内,远程办公依然只是少数公司和岗位的专属。

即使是在后世的疫情管制下,远程协作也只是 IT 科技行业一种显著的现象,依然称不上主流,在这个年代,虽然也出现了诸如李耕一直欣赏的小而美标杆企业 37singles 这类远程工作布道者,更是连潮流都算不上了。

此外,正因为市场规模远比后世狭小,同时也因随身智能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缺席,许多后世存在的优秀远程协作工具诸如 Trello、Slack、Airtable、Notion、Zoom 等,也尚未出现。

Google Doc 倒是有了,可惜李耕不能保证所有人的网络可用。

经典的开发项目跟踪软件 Jira 也早就推出了,未来市值逼近千亿美金的 SaaS(软件即服务)巨头 Atlassian 左手 Jira,右手 nfluence,还获得了 6000 万美金融资,底气十足。

不过,以小飞线报现在开发人数和业务规模,还用不太上它们的产品。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耕和潘悦然说的 WorkPad,就是一个可多人在线协作文本编辑器。

原本,它出自一个叫 Etherpad 的开源服务。

Etherpad 08 年发布,09 年被谷歌收购后直接开源了。

李耕克隆了其代码后,在自家服务器部署了一套,然后又顺手改了个名字。

这个在线工具允许用户任意创建一个链接,所有知道这个链接的人都可以加入其中,协作参与文档的编辑。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链接本身也可以被加密,设置一个密码就可以了。

上一世,这就是李耕最早接触到的在线协作工具。

那时,他在专门介绍分享软件和互联网产品的小众软件上发现了同样基于 Etherpad 开发的 Hackpad,于是尝试在当时工作的那家公司编辑部门内推广,获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再后来,Hackpad 被 Dropbox 收购,成了 Dropbox Paper。

看呐,这就是大公司做新业务的办法,买一个。

然后呢,谷歌和 Dropbox 都是在国内不存在的网站,所以虽然它们都很好用,李耕也难以在团队内部推广。

这些事情说明什么,说明团队协作工具市场大有可为!

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些海外知名产品,其实数年后国内也有 Tower、Teambition、石墨等追随者,大厂也有钉钉、飞书等不错的产品。

企业办公一直都是不小的风口,再加上后来人尽皆知的疫情,一波接一波的相关工具,融资和市值屡破新高,市场空间太大了。

而 2010 年的此时,相关市场还方兴未艾,即使在互联网公司内部,Office、QQ 等传统工具仍然占据绝对的主流,根本不像未来那么精彩纷呈。

基于对未来趋势的认识,李耕的想法是慢慢在团队内部推广类似的办公流程和工具,等到以后开发力量壮大了,就先开发内部使用的工具,所谓吃自己的狗粮。

等用个几年,工具成熟了,外部的市场环境也进一步成熟的时候,再放出来。

其实,这就是飞书的道路。

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厂都会有自己的全套工具,只是多数不对外开放,也不怎么好用而已。

从 WorkPad 开始,李耕准备下一阶段做个看板软件。

所谓的“看板”,是丰田为了管理生产过程和提高工作效率,发明的一种管理工具,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一块白板上分列贴着五彩纷呈的小纸条。

后来被广泛应用在了互联网公司内部协作上,就成了看板软件了,也成了企业协作工具必备的一个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文档协作、甘特图、内部 IM 等等。

当然啦,对于现在开发力量微薄的小飞线报,这些远大宏图还要留待以后。

抛开未来的计划不谈,只要有网络,团队成员的素质和充分的沟通完全足以弥补些许工具的缺陷。

经过短暂的磨合后,李耕自己不必说,高烨强和吴光耀也不愧是他精挑细想的合作者,虽然只是外包性质的合作,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仍然拉满。

到这个月小鸟下载的更新上线,和吴光耀的合作也会结束。

看吴光耀平日流露的意思,似乎不排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正和李耕的心意。

但怎么个合作法,两人还没有正式商谈过。

潘悦然编辑和作者的工作也做得不错,基本已经上了正轨,李耕已经承诺给她发工资,算是正式接纳为团队的一员。

还有一个蔡秋盈,算是编外人员。

最近不工作的时候,尤其在周末大家齐聚时,她偶尔会出现一下,帮忙打打杂什么的。

李耕一开始还会拒绝她的帮忙,但蔡秋盈自己其实事情也不少,工作、兼职房东,还有跑鲤市照顾病人等等,所以来的频率也不算太高。

这段时间,李耕与蔡秋盈接触不多,只是看得出她似乎心情一直不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