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山海经之谜

“如此包裹严实,有些类似于天地未开的混沌之态,又似胎儿在母腹的先天之状,的确有夺天地造化之功。”屈原看了还密封在篾篓中的黑茶,感叹道。

“我虽没有看到制作的过程,但根据你的描述,也大体知道,之前那些工序,基本上都是在激发茶叶之中的活性,使之重获生命,然后营造一个先天混沌的环境,这茶篓就象是胎盘,茶叶便是胎儿,而天地则是其母体,如此一来,这茶便聚日精月结,吸天地灵气,从而凝出了那一丝混沌仙气。”屈原继续分析推测道。

“那对我们自身修行,又有何启发呢?”梅绢对屈原的解释也是认同的,不过弄清这丝仙灵之气的成形,显然不是屈原的目的,如果从中得到启发,用于自身修练,这才是他最初的出发点。

“这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要充分激活自己,二是要将自己置于混沌状态,这样才能吸阴阳二气,成就自身。”屈原若有所思地说道。

“说到阴阳二气,我有一事不明,师祖在天问之中,却是说的阴阳三合,阴阳为二,又怎么说阴阳三合呢?”梅绢突然想到在读屈原《天问》一诗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时他问宋玉,宋也解释不清楚,故屈原此刻说到阴阳二气,自然就问了出来。

“天地之间,的确存有阴阳二气,这是天地之本,不过这天地之间,却并非只有阴阳三气,万物皆有灵,皆有自身独有的气,所谓阴阳三合,乃是指的天地之间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要使自身之气与阴阳二气相合,这样才可以顺利成长,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屈原详细地向梅绢解释道,“我们修道之人,则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以阴阳二气,与自身之气,三气相合,形成一气,将这一气归于道,这就是修道。”

“那所谓仙灵之气,就是先天的混沌之气吗?这黑茶,现在就是合阴阳二气,凝聚出混沌之气,也就是仙灵之气?如此说来,这黑茶也可以修练成仙吗?”梅绢沉思了一下,问道。

“这黑茶凝聚仙灵之气,乃是天地意志使然,严格来说,这仙灵之气不是黑茶有意识地吸收的,而是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因为它符合了一定的条件,而自行灌入的。”屈原想了想说道,“而我们人则不同,人是有意识的,才可以修练,不过也因为有意识,若是过于执着,便过犹不及,反而与道相背,无法得道。是故道法自然。”

“小子受教了!”听了屈原说的这些,梅绢对之前在修练中一些不解的地方,感到豁然开朗,不知不觉中,修为竟然提升不少,大有冲开瓶颈,进入先天中期之势。

“师祖,徒孙有一事不知当问不当问。”梅绢忽然想到屈原刚才给他的见面礼,那块龟甲,犹豫了一下之后道。

“你既是我徒孙,有疑便问,又有何当问不当问的。”屈原理所当然地说道。

“此事涉及祖师闭关几十年研究的山海经,乃师祖心血之所在,徒孙觉得事关重大,才有些顾忌。”梅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你是想问这块龟甲有什么用吧?你这小子!哈,哈,还不好意思吗?”屈原心想到底是小孩子呢,饶有兴味地看着梅绢说道,“我这几十年闭关,其实并非都在研究山海经,只是修练之余,便拿来解闷而已。不过细读之下,我还是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哦,师祖能否为小子解读一番呢?”梅绢兴致勃勃地问道。

“经过我的研究,这山海经描述的地理,与我们这个世界的地理既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我怀疑这东西不是出自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之手。”屈原说道,“传说天有三十三重,我想地又何止一层呢?天比地大,天既有三十三重,则地必有更多的地,故这山海经描述的地,并非我们这处的地,但又与我们这里的地有些相近的地方,物类也有与我们相同或相近的,所以我们才会误会是我们这里的地方。而事实上却不是。”

“那这书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梅绢又问道。

“或者那一层地的人有来到我们这里的,把此书带了过来,从此便流传下来。”屈原想了想说道,“你现在是不是有些失望,觉得我给你的这块龟甲并没有什么用处?”

梅绢听了屈原的解释,的确有这个念头,不过当然不能承认了:“哪里,此物是师祖心血所凝,几十年研究之所得,珍贵万分,小子能得师祖传予,实在是小子的福份,怎么会失望?”

“的确,我看你年纪轻轻便修为精深,今后必能超脱这一方天地,说不定机缘巧合之下,去了这山海经描述的地方,那时候能得这一龟甲地图相助,必不会迷路。”屈原很是严肃地对梅绢说道,显然他是认定了梅绢必能得道的,故而才郑重地告诫他。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