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方而不僵,圆而不滑 1

第七章方而不僵,圆而不滑(1)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不达。外圆内方,是修身处世的要义。方正做人,才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圆融做事,才可“左右逢源,任它古今东西往来;成竹在胸,尽我网罗天下英才”。

www.youxs.org:禅者、渔夫与蝎子

一位禅者在恒河边打坐时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蝎子掉在水里,正在水里挣扎。禅者伸手把蝎子捞了上来。捞的时候被蝎子尾巴上竖起的毒刺蜇了一下。

他把蝎子放到岸上,继续打坐。

过了会,他又听到了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又是那只蝎子掉到水里了。他毫不犹豫地伸手把它捞了起来,当然又被蜇了一下。

他继续打坐。

过了一会,他又有了同样不幸的遭遇。

旁边的渔夫说:“你真蠢,难道你不知道蝎子会蜇人吗?”

“知道,被它蜇了三次了。”

“那你还去救它?”

“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

这时,他又听到了蝎子在水里的挣扎声。一看,还是那只蝎子。他毫不犹豫地伸出那只肿胀的手准备去捞蝎子。

这时,渔夫把一支枯枝递到他手上,禅者用枯枝把蝎子放到了岸上。这次,他的手没有被蜇。

渔夫笑着对他说:“慈悲是对的,但是慈悲要有慈悲的方法。对蝎子慈悲,也要对自己慈悲。”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讲求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太“认死理”。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化万端的社会,如果我们不能智用善心,恐怕就很难保持住这颗善良之心。

有一个非常有善心的富翁,一直想为别人做点好事。于是他就在盖房子的时候特别设计了很大的房檐,他想这样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就可以在他的房檐下躲避风雨。

房子建好后,的确有很多穷人来到他家,聚集在他的屋檐下。他们在这里支起炉灶生火做饭,使得房子附近烟雾缭绕;因为人很多,所以变得非常嘈杂,这搞得富翁一家苦不堪言。这给富翁一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不悦之下,他的家人和这些人也有过多次口舌之争,彼此闹得很不愉快。

冬天到来以后,在一个暴风雪突袭的晚上,一个老人在房檐下被冻死了。那些和富翁家有过口角的人都议论纷纷,骂他为富不仁。富翁一心想做件好事,却遭到了众人的唾骂。

后来,夏天到了,一次刮台风的时候,一般的房子都没什么事,因为富翁房子的屋檐特别大,结果被掀了顶。那些聚集在屋檐下与富翁心有芥蒂的人有点幸灾乐祸的心理,就纷纷说这是报应。

富翁吸取了教训,重新修葺房屋的时候,他就把屋檐盖得很小,并且把省下来的钱建了一间很小的房子。这间小房子虽然庇护的范围比原来的房檐还要小,也很简陋,可毕竟是个房子,许多贫苦无家的人都在这得到了暂时的庇护,临走的时候都对盖房子的人非常感谢。

后来,富翁成了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方圆百里都有很好的口碑。富翁这时才明白:施人余荫只能让人感觉这是施舍,让受施者感觉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这样就难免会造成对立、引发矛盾。因此慈善也要以合适的方式出现,要让受施者维持自己做人的尊严。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能够帮助他人时,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就能让他人减少很多麻烦,就会感到十分快乐;与此相反的是,我们反而不想见那些给予自己太多“恩惠”的人。

出现这种状况,简单来说是因为在帮助他人时,我们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而当接受他人太多帮助时,无形中,我们的自尊心就受到了伤害。

被人帮助甚至可能成为很丢脸的经历,有些帮助尤其如此。这包括强制进行的帮助、请求获得的帮助、捆绑之下进行的帮助、不可能报答的帮助、助人者出于恶意的帮助等等,这些帮助可能会让受助者觉得很不舒服。

相反,如果谁喜欢和尊重你,谁曾经得到过你的帮助,谁不期望回报,那么,他们自发的帮助就很容易被接受。另外,如果某种帮助不是你不能缺少的话,你也容易接受一些。

还有一个可能我们不愿承认的事实:我们常常妒忌那些帮助自己的人,妒忌他们没有处于自己这种痛苦情形当中,妒忌他们有我们没有的东西,妒忌他们可以高高在上、指点江山……妒忌与感激是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就会隐隐痛恨这些来自妒忌对象的帮助,这种现象在“三角恋”、自尊心较强的人当中极为普遍。

当然,这种解释并不适用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体贴行为,那些出于对我们表示尊敬的,并不需要回报的行为。因为这种殷勤恰恰表示了我们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我们不但不会为此感到痛苦,反而会乐于享受这种帮助。

但是,如果我们过分地帮助他人,让他人觉得自己十分软弱,引发其自卑的情绪,就会让他人陷入一种觉得自己“没有能耐”的苦恼之中。如果他在这种负面情绪中过于痛苦,就可能会把自己痛苦的原因转嫁到帮助他的人身上。最后对帮助他的人心生怨恨,甚至以“怨”报德、恩将仇报。这种费力不讨好,过分帮助的行为就有点愚蠢了。

所以,如果我们想赢得他人的好感,就应该以委婉而巧妙的方式,比较“艺术”地去帮助他人,让他人很自然地接受我们的帮助而没有任何“欠债”心理。这样既维护了他人的自尊心,又让他人从心底里对我们充满感激,可谓是一举两得。

www.youxs.org,对人要圆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条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他痛骂上苍不公,只因为一个罪犯正好坐在这条船上,竟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当哲学家正陷入苦恼之际,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地方离蚂蚁窝不远。这时,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叮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

这时上帝现身了,并用他的拐杖敲着哲学家的脑袋说:“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批评上苍的行为吗?”

在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常常说的头头是道,他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当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当事人,往往就没了标准;甚至当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往往会“网开一面,不予追究”。

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他往往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做出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

比如在工作中,一方面是透过放大镜去观察他人的行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对待你,由此产生冲突便不足为奇了。

一些上班族时常抱怨公司缺乏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抱怨同事之间缺少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氛围,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主动关心过别人,帮助过别人。

俗话说得好:“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改变一个公司的气氛其实也很简单,从今天开始,只要你在上班时主动对他人点头致意,微笑着说句“早上好”,下班时再真诚地说声“明天见”或是“我先走了”。这样,你的心情一定会好起来,因为对方一定会面带微笑地回应你的友善与关心。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四处布道的牧师临终前对他的妻子说:“年轻的时候,我决心要改造这个世界。我到过世界各个地方,劝导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生活,但是都没有用,没人认真听我究竟说了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先改变我的家人。但是使我灰心的是,似乎家里人对我的话也不理会,他们也没有发生任何我所期望的变化。”

牧师停顿了一下,叹息道:“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才认识到,我真正能够影响的人,其实只有我自己。如果一个人想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们永远不要妄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自己;然后,整个环境才可能因你而变。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自己呢?从哪里下手呢?

中国有句古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说我们对于自身的过失,应当严加戒律,认真反省;但对于别人的过失,应该给予宽容,切不可强加谴责,而伤了他人的自尊,影响彼此之间的和气。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Ifyouwanttoknoweverything,youmusttolerate

everything.”如果你想了解一切事物,须能宽容一切事物。说的很有道理,试想,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抱着很大的成见,一见他就感觉倒胃口,还怎么可能去了解他这个人呢?并且这个成见的形成,一定是他过去做了什么让我们不高兴的事,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人家当初一定是错的吗?就算是他这个人不成,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你能肯定他现在还是那样吗?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只看别人的短处,不见别人的长处,那就会看谁都有毛病,看谁都不行,那就只能做孤家寡人了。

《周易》中有言:“君子以厚德载物。”

英国谚语说得更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

阿拉伯人说得风趣幽默:“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

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又怎么能以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别人呢?

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让人做到恰到好处,“和”就是恰到好处。在矛盾两端选取其间的临界点,便于修身、交际、应世。要做到和,就必须洞察到矛盾的真实状况,就必须找到临界点。

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看作战争中取胜的三要件。其实战争如此,政坛如此,工作事业如此,人生的成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想被孤立,就必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菜根谭》里写道: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气和暖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

《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如果我们因为别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就不跟他交往,那永远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但凤阁侍郎李昭德骂娄师德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他,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

世间的人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同一个人身上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时需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校,为血气之争搞得跟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会招致仇怨,实不值得。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名言。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宽容,并不代表善恶不辨,并且恰恰相反,那是有远见卓识、是心胸开阔的体现。

学会宽容,是成就事业的需要。

三国时那个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却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气度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不利,就是于自己也绝无益处。历史上像庞涓那样嫉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不也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处事以和为贵的人,必有广阔的胸怀。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扩展人脉。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只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挤力,使人对他避而远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