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夫子之道尽在于此

子贡最终还是郑重的向夫子孔丘告别,临别前孔子反复让子贡务必以仁义为先,不可胡来,凡事应多思虑一二,要考虑到是否会给他带来麻烦。

子贡连连答应,在谢过夫子的教诲以后,又一一向子路、子冉等师兄弟们一一拜别。

子贡前去帮助姬龄,并未空手而去,而是为姬龄带去大量的书籍。

所幸,这几年在列国行商,子贡也积累了不少财富,因为拜师博学的孔子的缘故,所以子贡曾在各国收集了不少书籍。

如今姬龄在垣邑开设乡学,子贡认为他应该急缺书籍教学,要知道光是他们这些孔子弟子,就曾阅读过不少书籍。

如今姬龄的乡学刚刚起步,肯定缺乏典籍,而子贡带去的书籍中虽有不少是抄录版本,可其中也不乏原本,更重要的是姬龄对夫子之学很感兴趣。

子贡存着另一个不能为人道之的心思,那就是向卫国传播夫子之学,更何况卫国又是子贡的母国,让夫子之学教化母国的人,让母国变成人间乐土,这也是子贡最大的心愿。

正如姬龄所描绘自己未来的理想一样,若是能使卫国“民能安,老得养,子尽孝,幼得教育之”,那就算子贡去死也是可以的。

子贡在收到姬龄的信以后,他日夜对着卫国的方向,不断畅想,若是卫国真的变成了那样,那该有多美好啊!

不得不说,姬龄这一封果然让子贡心不断动摇,最终他还是决定赶回卫国,去看看姬龄治下到底能否使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

若是能得实现的话,子贡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将夫子请到卫国,让他在卫国得以重用。

以前子贡不过是人微言轻,现在姬龄邀请共谋大事,这不仅让他躁动的心,和那个一直深藏心底的理想又在度沸腾了起来。

沸腾的心,使得子贡恨不得立刻赶回卫国。

不过,好在卫国与鲁国离得不是太远,子贡日夜兼程,最终还是只用了五天时间赶回了卫国。

子贡一进入卫国,心却怎么不着急了。

他一边向垣乡赶去,一边又考察卫国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卫国还是那个卫国,要说有什么不同了,那便是公子蒯聩与南子日益针锋相对,似有水火不容之势。

而卫人皆传,国君夫人有识人之明,能重用年轻才俊,在用了“麒麟君子”姬龄之后,果然使得其治下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听说日前还开设市场,不仅免除商人大部门杂税,而且还为商人提供馆舍、商铺,只收取简单租金。

如此仁慈的年轻的少年才俊,就算在其他国家都是少见的。

更不要说,他仅用短短半年,便使得一个落后、贫困的垣乡变成了一个富裕之乡。

如今之垣乡,家家户户皆有余粮,而且听说这位仁慈的姬氏子,还在乡民们缺衣少食时,想办法救济他们,而且为他们开始乡学。

听说,就连那些奴隶也深受这位乡宰的恩德,过上了好日子。

子贡在听说这些,整个人都麻木了。

不曾当初的那个市集贩盐的少年,如今竟成了人人爱戴的卫国官吏,更是成为了人们以“子”称呼的贤人。

子贡即为姬龄感到高兴的同时,又不仅又些担忧,他不知自己到底能否帮助姬龄。

同时又不免有些自卑,自己出身商人,是否会让前途一片光明的姬龄受到影响呢?

虽然当初只是在封丘市集上偶遇,相谈仅仅一个时辰,但姬龄的言谈颇合子贡口味。

姬龄,似乎对孔门的理念十分了解,有时候,他和从未见过面的夫子,甚至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所以子贡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将夫子的仁义礼乐之道,推荐给这位垣乡的姬氏子,而自己能否帮他也建设一个小康之乡呢?

子贡他在成濮时,听到市井传闻,姬龄虽未加冠,但颇为贤惠,更深得国君与国君夫人的青睐。

日后不定能建立一番家业,若是等他继续成长,定成为管仲一般都贤臣

,使卫国大兴,并且有机会成为卫国执政。

到那时候,若是姬龄能邀请夫子前来卫国,将夫子引荐给国君,还怕夫子之道不能大行于天下?

想到这里,子贡露出了憧憬的微笑。

带着这样的心思,他就捎带上了他往日记述下的一些夫子言谈,想寻机会献给姬龄。

到时候,再将夫子治理的鲁国中都邑的现状夸赞一通,以他的口才,想必能服姬氏子效仿之。

子贡原以为,夫子治下的中都邑,已经是世间最完美的城邑,可回到卫国,来到垣乡后,子贡却被所见所闻震撼了。

地势在慢慢变高,眼前的垣乡和子贡想象中,与卫鲁等国随处可见的贫瘠乡,极为不同。

只见田间春种的麦已经收割完毕,乡民、野人、奴隶们忙着将捆扎好的秸秆还田。

圆髻朱幘的火麟军、更卒们卸下了甲胄,挑着一担又一担的沤肥倾倒播撒在地里,一边喊着臭,一边和乡民们打趣笑。

他们在抓紧麦熟而粟未种的这一个多月时间,让土地得到休息,恢复肥力。

在田间松土耕地的人数众多,几乎每百亩地,就有一头牛或驮马在拉着犁翻地。

有拄着拐杖的老农在旁指指点点,监督年轻人不要偷懒,将地精耕细作,而且那些农具的式样,和子贡以往见过的还不太一样。

看着这一副井然有序的农忙景象,他心中对“朋友”姬氏子的评价又高了一层,虽然只是一乡,但能将领邑治理得如此之好,已是殊为难得。

再往里走,只见沟渠纵横田间,光着膀子的农夫们喊着号子踩踏如长龙一般的木制器械,水流就从溪水里被汲取上来,灌田千亩。

这神奇的情形,让子贡停下了脚步。

从引领他前行的新军骑士俞仲处,他得知,此物名为龙骨水车,是他家主上让计吏和匠人所造,不独公田里有,各里私田也安装了好几架。

子贡将这物件的式样形制默默记了下来,但他知道,除非一个浸淫木工多年的匠人,将这复杂的器械拆开细细揣摩,否则根不可能轻易仿制。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姬氏子的秘密,若是和他讨要,能否得到一二?

子贡虽然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个水车,可他却从未见这水车还可以这样使用,况且这龙骨水车,似乎在卫国其他地方与他见到的不一样。

只是不知,若是安置在卫国端木家的庄园内,或者,让夫子的鲁国中都邑推行,定能增加亩产,让农人灌溉方便数倍!

带着这样的心思,他便刻意在路旁停留,对新鲜的事物指指点点,还问路旁农人一些事情,俞仲来前就得到了主上的嘱咐,也不加以阻止。

“敢问老丈,这垣乡田亩的税率是多少?”

憨厚的老者一脸茫然:“税率?那是何物?”

子贡耐心地换了法:“就是,你每收十斗麦子,要上交给乡寺多少?”

这一,那老农就明白了,他掰着手算了算,应道:“三半之一斗!比原先顾氏为乡宰时,整整少了数倍!”

“居然是三十税一!”

这让他极为震惊,垣乡的税率,居然比夫子在中都邑复古推行的十一之税还要低!

虽然在子贡的第一印象里,姬龄是个爱民的仁德之人,可也没想到,居然将税率设得如此之低,那乡寺的量入为出,又从何处得来?

要知道,夫子盛赞的古之圣王,也无非是十一而税,现如今鲁国一些公田,甚至已经是二半之税!

而且鲁国国君和三桓还嫌不足,额外增加了丘甲、丘赋、劳役等。

于是,民众不堪其苦,纷纷抛弃土地,投奔山泽深林,成为盗寇。

尤其宋、鲁、卫三国交界处,有大盗柳下跖聚集了数千失地庶民,横行乡里,劫掠城邑。

反观垣乡,民众无论是耕公田还是私田,都乐于卖力,兵卒甚至会卸下了甲胄和剑戈,帮助民众劳作。

根据俞仲的描述,他们彼此之间讲究信誉,相处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孤寡废疾之人,乡寺皆有所养,让他们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子贡听闻,良久才感慨道:“世人皆闻:天下周礼皆在鲁,今夫子之道尽在于此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