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渡槽上的童年往事

这时,有收工的人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

“老杨,这么好的果树,干嘛要砍掉呀。现在这些果树都挂果了,砍掉多可惜啊。”

“你以为我想砍掉这些果树吗?是有别人家的孩子自己摘果实吃时从树上摔了下来,跑到我家里去骂街呢。我把这些果树砍掉了,以后就不用再受这份气了。”

他把肚子里的苦水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这又不是你的过错,别人家小孩随意摘你家的果来吃反而有道理了。剩下的这几棵果树,你就不要再砍了。起码结果的时候大家都得品尝一下,平时哪个家里面有人咳嗽什么的,用它的叶子煲水来喝,止咳效果也不错。”

这名路过的职工情真意切地说道。

于是,就剩下这几棵果树幸存了下来。

砍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树,杨辰父亲的手也累了。

静下来之后,他觉得这个职工讲的话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自己又没做错什么,干嘛非要砍掉果树!

那个泼妇就是看到他这样的老实人可以随便欺负,才敢登门开骂。

要是换作其他人,她连屁都不敢放,纯粹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主。

于是,剩下的这五六棵枇杷果树也就成为了“公”树,到了结果成熟的季节,谁人想摘就摘,哪个想吃就吃,杨辰的父亲再也不会去过问。

眼下,这几棵果树正在舒展着墨绿的叶子。

茂密的树冠中,几只知了正在引吭高歌。

树下有人放置着木凳子或竹椅子,方便遮阴和乘凉。

此时,杨辰跟着爷爷走到了生产队的菜地旁。

这一片菜地是生产队划分给每家每户用来种植蔬菜的地方。

这一大片菜地有五六亩的面积,生产队是根据每一家每一户人口的多少来分配的。

像杨辰家里一共有八口人,就能分到了6厘地。

人口是六人以下的,每家是4厘地。

以前杨辰问过父亲,这个1厘地是怎样换算面积的。

父亲说,10厘地就是1分地,10分地就是1亩地的面积。

如果按学校课本上正规的计算方法就是1亩地等于666.67平方米。

可见,生产队在分配地块面积时,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计算的。

杨辰从读小学的时候起,每天放学后,只要是晴天,他都会来到自己的菜地淋菜。

父母每天要出集体工,收工的时候,天已经基本上黑了。

家务活只能由他这个大哥来干了。

弟弟们在家里,也是由大的帮着照看小的。

每天,哥哥挑水淋菜,家里的弟妹几个人,一起在追逐打闹,自己玩耍。

杨辰读小学时,由于个子长得不是很高,每次去挑水淋菜的时候,总是要先把扁担两端的绳子缩短后,才开始挑水。

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在挑着水桶走路的时候,桶底不至于会拖到地面。

还有,就是挑着水桶走进菜地的时候,桶底不会刮碰到菜叶,致使蔬菜折断。

杨辰到外面读书以后,菜地就是妹妹来接替他去挑水淋菜了。

中间的那三个哥哥,放学后就知道玩耍,哪里会主动去菜地淋菜。

距离菜地两百多米远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横空架设的渡槽。

这条渡槽长约一百五十多米,离地面有八米多高。

这是六十年代中期的产物,在杨辰懂事的时候,这条渡槽就存在了。

后来,杨辰听父亲说,为了修建这条渡槽,那可是集中了整个农场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来修建的。

这条渡槽从开始到修建好,前后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当时,为了赶时间,抢进度。生产队对于到十七公里外装石头的职工,也是按照抢工分的形式来进行的。

装车的人分为两个小组,以车为单位,哪个组装得多,得到的工分就会高。

那时,装车的人每天所得的工分比在队里堆泥巴的工分要高2-3倍。

看到装车的人获得这样高的工分,在队里垒泥巴的那些人心里开始不平衡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