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完善升迁致仕条例

朱厚照人在南京,除了处理国事,更多的时候是处理当初在江南遗留下来的问题。

比如,江南权利填补问题、科举问题、金券问题、东南资本无法激活、以及未来的粮食增产等等问题。

首先,江南权利核心问题,如今士绅已经被朱厚照弄去北方了。

那么,士绅离开,地方权利空缺,难免会被各种宵小趁虚而入。

为此,朱厚照决定推行城市工业,乡镇集体并举,然后率先推行补贴政策。

城市工业方面,之前是国营为主,现在还是国营为主,但允许城市户,开启行脚商业务,也就是运输业务。

这一块本来是乡镇在负责,各地就很容易形成匪徒,路霸,压制物流运转。

所以,朱厚照特地启用了黑社会称呼,开启给这些行会定性,对于黑社会呢,那就得扫黑除恶,从性质上将黑社会不道德化。

可不要小瞧了不道德化的威力。

之前,小男生小女生,一提到偶像,那就会兴奋。

但社会大众,对于偶像明星逐渐崩塌,这些词语渐渐被降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从心理上觉得他们就是下九流,低一等。

那么之后,每每提起他们的事迹和做法,大家就看一个乐子。

然后你的儿女想要成为他们这样的人时,你就会第一时间进行扼杀和压制,对于某些资本捧起来的行业,就是决定性的打击。

比如现在的偶像造星的业务,不用几年,在社会大多数面前销声匿迹。

跟隔壁靠这个吃饭的日韩比起来,是不是差距很多?

所以,黑社会定性业务启动之后,一些本来无人管理的业务,第一时间被上了紧箍咒。

警部衙门立刻接管各地巡捕,全国范围内扫黑除恶。

张璁极其卖力,因为这些可都是业绩啊!

至于被定为黑社会的人怎么处理?

简单,边疆需要这些垃圾的建设。

总之,为了防止阶级固化,朱厚照也是煞费苦心。

当然,对于官员和士绅来说,这些都不是关键。

真正触动他们利益的是,朱厚照对于不伦不类的录科科举进行了调整。

正式将录科名字废止,整体嫁接进入科举体系。

也就是恩科科举。

恩科正式定为每年一届,每年的夏六月全国范围内补录。

录取对象为年满二十二的秀才,年满二十的举人,年满十八的进士,以及各级退役军官。

之所以定了录取年纪,目的是为了防止逃兵役,以及鼓励更多人投身进入朱厚照推行的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

同时,配套的正科、二科录取方式进行调整。

正科三年一届,分三榜。

恩科每年一届,也分三榜。

全国统考,然后抽签分配,并且严格按照必须跨省府任职的方式,将各地的官吏系统,统合起来,防止地方与官面勾结。https:/

同时,正科录取之后,直接发翰林院,并且不调往地方任职,只在清水衙门、太学府、太常寺等不涉及地方职务,朝中治理方面的业务范畴。

也就是说,朱厚照彻底定性了朝中的业务,将负责礼仪、宗教等等补充国家治理体系范畴的业务,全部剥离出行政体系内。

政教合一的朝廷,立刻就变成了政教分离,内阁负责统合地方,皇帝负责统合宗教、军事、财政等等业务,形成对内阁钳制。

也保证了后续的传承有序。

有能力的君主,自然会谋求政治权利,但若是没有能力,那就专注军事、经济的控制,一样能完成对国家的统合。

当然,后续如果有权臣擅权,那么只要外围的诸藩体系框架搭建完毕,大明就不可能从朱氏的政权被夺走,只可能君主立宪,彻底万世一系。

此外,为了防止各个地方吏员匹配不一,朱厚照决定,重启伟人做的事情。

将劳动技能比重在课业范围内,加大。

同时调整科举榜单,全面太高南榜和北榜的科举分数。

并且,推行官方层面的科举移民办法。

每年一届,“上山下乡,支边援建”选拔。

将各地年满十三毕业的秀才,自愿报名前往关西、青海、宁夏、顺化、滇黔桂等地。

到地方,分配工作,十三岁就开始历练。

同时家庭被搬迁过去,每年得在本地居住年满七个月,然后只要没有犯罪记录,就能自动获得中榜科举名额,也就是“举人”身份,并且边地支边,加分二十。

但这个身份只负责一届科举,如果你没有被选上,就得返回落籍地,干两年。

如果三届没有考上,那么就没有你的举荐名额,不过可以前往本地,参与升学业务,进一步学习。

这变相是吸纳了在江南志于科举的考生中下层的部分。

当然,也可以换个说法,那就是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

政策一出来,朝堂之上,所有官员表情各异。

皇帝终于还是对科举下手了。

但朝堂之上,却没有人反对。

因为国家的政策,与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是一致的。

谁也不想自己费劲巴拉的开垦出了一片土地,建了城市,然后自己不能靠城市吃租子。

必须要源源不断的有人过来,而且还是高质量的学子,才能负担得起他们的租金不是?

并且大家也都知道,正德皇帝最看重的是——务实。

你要是空口白话就以为皇帝会捧你,得了吧,脑袋都给你打掉。

不过支边援建暂且放一边,大家的目光都放在了科举移民上。

皇帝已经取消了官员荫补。

是的,皇帝已经取消了。

所有官员必须“明面”与地方举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过,里头可操作的地方就太多了。

朱厚照也知道堵不死的。

不如纾解。

将大量的官员家庭,分散到边疆,然后再让他们通过科举当官反悔。

毕竟按照地方的任官必须跨省府的制度。

八品以下,及吏员,本府跨县,不可邻。

八品以上,六品以下,本省跨府任官。

六品以上,四品以下,跨省任官。

四品以上,统迁家庭入直隶落户。

这种跨省府任官的体系之下,只要这些在朝为官的官员紧着点自家人,他们去边地考中榜,然后在自己离职之前,安排好他们的升迁路途,一切也就没有任何的问题了。

总不可能朝中都混到了四品以上,你还没有办法给自己家人安排升迁混到六品的办法吧?

只要能跨省,未来就有解决办法。

当然了,朱厚照也有对付他们的手段。

除了官员必须统一并入城市户之外,朱厚照还同时调整了任期。

只要没有升迁,就不存在留任的方式。

吏部升迁条例明确规定。

吏员任期三年,两任无升,两条路可以选。

第一,申调边区搏一搏。

第二,买断工龄,离任,下海闯荡。

官员任期三年,三任无升,按照年纪进行处理。

八品以下:

四十以下,年富力强,买断工龄,或者外放海外。

四十以上,直接发边区任学校老师,五十五以上直接强制致仕。

六品以下:

四十以下,如八品。

四十以上,就强制致仕。

六品以上:

三任无升,强制致仕,同时年纪到六十,如无特调和皇帝留任,致仕。

而且明确规定,不满四十,不得当六品以上的官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