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今非昔比的赵国(一)

王十四年,六月。

我坐在马车上,前往中阳。那个县紧邻离石,并不大,之所以去那里是因为秦王要来。

赵何也要前往,所以我只能算是先行官。

赵秦两国要在那儿举行一次中阳之会,对未来国际形势作出一些判断,并且达成一些共识。

从八年开始,我独掌朝政至今已经六年,控制了几乎所有的高官重爵的人选。随着舒氏和剧氏两面成党大旗的倒戈,我顺利接收了赵成留在朝中的政治势力,成就了一家独大的态势。

好在我很清楚这个时代的权臣很没有前途,所以并不敢暴露过甚,在赵何那里还是营造出我一个说了不算,由赵胜组织重臣之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表决。

重臣之会由相邦赵胜发起,与会重臣有:大宗伯舒龙、大司徒连瑞、大司寇仇允、大司空东门欢、大司农陈相、大司士公孙龙、国尉白起、大将作滦平,以及我。

一共十人,其中舒龙代表赵成的余力,其实已经是我的人了。赵胜和公孙龙势单力薄,根本无法对抗我们八个,所谓的表决,不过就是走个过场,让赵何看看还是有很多人不服我,我即便贵为封君也需要他的绝对支持。

而且我总是把表决结果控制在险胜,有时候还会随便弄点无关痛痒的议题上去增加自己的失败几率,让赵何出来主持公道。

这大大增加了赵何的安全感。

实际上他是个很懒惰的人,有美女、击剑、角力、陆博、赛马可供玩乐的时候,他是想不起来去管朝政的。因为他的沉迷于女色,我在六年间每年都要送一只燕子去他身边,以至于小威后同学对我十分不满。

我不担心枕边风的主要原因是我还有不错的棋子——缪贤。

这家伙在我的调|教之下渐渐找到了作为太监的诀窍,把赵何哄得很好,关键时刻总能点醒赵何:正是因为狼盂君,才有了赵国丰厚的国库和充沛的武备。

当然,缪贤也不是无缘无故要说我好话,因为他实在不敢得罪我。在三年前,我冲进他府上,搜出了和氏璧。不过我没有拿走和氏璧,而是在他家挖了一个坑,埋下一个铜盒,完全用铁汁封死。

铜盒里就是传国玉玺的材质:和氏璧。

我为了不让这个铜盒被人偷走,非但帮他重新把坑填平,上面压上石碑,还额外派人帮他好好看着。如果有人敢动,赵何手里就会多一块血淋漓的玉石。

从那以后,缪贤成了我真正的门人,乖乖为我做事,丝毫不敢有异心。还很认真地将手下唯一一个英才进献给我,那人就是蔺相如。

虽然我没看出蔺相如表现得如何出众,不过他到底是能做到上卿的人物,所以我还是很高兴地收下了。

缪贤还告诉我一件关于蔺相如的事。

有一阵子缪贤在赵何面前不是很好过,原因是他始终做不到一个纯粹的奴才。这也不能怪他,谁让他之前还没有什么出色的前辈呢?于是他决定出奔燕国。

燕国在我平中国之乱后就很刻意地讨好我们,燕王自己也时不时来一趟,与赵何相会。在某一次会面中途,燕王前去更衣,拉住缪贤的手道:“你真是个能臣,如果我们燕国能有你这么能干的内臣我得有多幸运啊!”

因为这句话,缪贤在不如意的时候就想出奔燕王找他的知己去了。

是蔺相如站出来劝他:“燕王巴结你,那是冲着赵国的面子,知道你受赵王的宠幸。如果你背弃了赵王,跑到燕国,他为什么还要看重你呢?你还是放下身段伺候好赵王吧!”

这话我觉得说得很有水平,不愧是后来敢出使秦国抱着和氏璧又回来的干练之人。他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事物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够给出最合理的意见。想想传说中的“将相和”,蔺相如的历史评价倒是实至名归。

我不关心缪贤干嘛要把蔺相如引荐给我,是单纯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还是想讨好活,甚或是讨厌这种直言不讳的人……反正我很高兴。

蔺相如是我回到战国之后,第一个主动乐意做我小弟的战国名人。

他开了个头之后,剧辛也从燕国回来了。他没有回家,直接拜入我门下,被我放到了司寇署任士师,现在已经升到了小司寇,还算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也不再是当年的二货青年了,而且还带着一股严厉,颇有震慑力。

再然后,荀况从泮宫毕业,来到我身边,成为我的秘书正字,开始了他的求学兼打工生涯。

看着后圣都入我彀中,我很有种得意的感觉。

不过后圣在工作能力上并不让我满意,所以简单的试工之后,我让他去泮宫担任图书馆馆长。他自己也更喜欢那个位置。

连瑞和皋安主导的户口普及任务在过去的六年中也算是走上了轨道,现在每个月都有各地的邮件送到邯郸,注销死者,登陆新生儿。每个人都有一个十六位的终身编码,作为身份证号码,凡是通关必须要有身份证和原籍地的证明。这样限制了人口流动,增加了土地附着力,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而且我还取消了人头税。

或者说绝大部分取消了人头税。

所有人都按照在官府登记的田产和房产纳税。如果既没有田产也没有房产,那当然就是赤贫阶级了,这部分人国家不予征税,但是会发配一块“免税地”给他,让他开垦,如果不好好干,那么就只有去北边修长城了。

还没有取消的那部分来自于大龄青年。

凡是男人过三十、女人过二十五还不结婚的,一律加征每月五斗米的人口税。这笔税收用于奖励那些生了五个男孩的家庭,所以我们也都叫它五丁税。

我承认五斗米很多,许多人结不起婚也交不起米,所以他们在到达纳税年限之前还有一个机会——去户籍所在地的司徒署登记,由官方帮他们匹配年龄相近的配偶,而且还为他们解决新房和土地,代价就是开垦荒地,或者义务护林,总之也都是以工代赈的意思。

墨社从城市走向了农村,帮助司农署推广新式农具,提高亩产,开垦荒地,同时也实质化了农村城乡合作社。合作社将鸡鸭鹅等禽类放贷给有土地,且信用较好的人家,帮助他们养殖,用蛋来交贷款。一般来说一只鸡养两年,本息就回来了,成了自己家的财产。

后来发展到了养牛羊马猪之类的大畜牧,国家即便不再给他们补贴,老百姓也愿意自己养下去。到底生活的改善是实打实的。

于此同时,城乡各处开展的沤肥法也极大地提高了赵国的粮食产量,使得赵国在遭遇干旱的年份都能获得全国范围内的平收,这在看天吃饭的时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由此也带动了我在民间声望的上涨。

这种声望波及到了燕、秦、魏、齐等周边国家,许多受灾的流民跋山涉水前来赵国。

赵何为此特意进了一次太庙,告诉列祖列宗,如今赵国在他的治下已经到了圣王之乡的地步,天下百姓云集。

这些人补充了赵国急需的劳动力,也让赵国国库里的粮食顺利地进入了消费环节。我虽然不懂经济,但是看着满库的粮食就着急,这些可是易损品!虫鼠霉变,很容易让这些珍贵的宝贝被浪费,能分给民众才是它们最应该去的归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