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

这次游历, 唐林不打算走水路,而是走官道,更易经过各种不同的乡镇, 看到世间百态。

回来时, 就把驴车买了,从水路回来,途中会经过几个繁华的府路, 正好可以看一看。

现今, 唐林他们已经驾着驴车走了数十日, 刚刚走出永泽府地界,到达永宁府。

书上有言, 永宁府的酒那是一绝, 正好唐林已是能喝酒的年纪了, 可以好好品鉴一番。

天色将完,唐林坐在驴车里昏昏欲睡, 这十日里, 沿途的风景都差不多,而且唐林他们也处处小心, 从不走偏僻小路, 自然很少遇上盗匪,偶尔遇上疑似的,立马转身就逃, 也算幸运,没被追上过。

“郎君,前面的界碑上说再过三里,有个杏花村,要不, 我们去那边瞧上一瞧?”言六远远 就看到界碑了,努力看清上面内容后,高兴地说道。

唐林一下子就精神了,打开遮帘朝外看去,两边都是农田,正值丰收时节,一片金灿灿的,甚是美丽。

虽然已是傍晚时分,农田里依然有村民在忙活,他们的手极稳,拿着镰刀都不带晃的,可却要三四次才能将稻谷割下,只有少数的一两次就好。

唐林虽没怎么做农活,但也下过地,看爷爷他们割过,几乎一下就好了,所以有些疑惑。

正好此时有个老农从田里上来,唐林就下车,追上去说:“老丈,请稍等。”

老农回转身子,竟是一个俊逸的郎君,便问:“郎君,可是有事?”

“老丈,我路经此地,正巧发现你们在做割稻,不知为何,明明你们的手极稳,可却要连割好几下?”唐林解释说。

老农听到后,疑惑大减,苦笑不已,将自己手中连镰刀递过去,说:“郎君竟是个晓农事的,如此,你一看便知。”

唐林接过镰刀,发现镰刀口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有些地方已是锈迹斑斑,问道:“老丈,如果是镰刀的问题,那也只会是几把,怎么会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郎君有所不知,离我们村最近的是宁丰县,县里只有一家铁匠铺,几年前,铁匠铺涨了价,修一次

东西,需要80文钱,这80文能买好多东西呢,所以像这些东西,除非不能用了,我们是不会去修的。”老农解释道。

“那官府不管吗?”唐林问道。

“刚开始啊,还管,可后来,就不管喽!”

之后,老农又说道:“郎君,不提这事了,你们这是来做什么?”

唐林回过神来,说:“我是四处行走的书生,想要看看各地的景色风俗。”

“是吗?那你们来的可不是时候,我们村叫杏花村,家家户户都种着杏花,每年三四月,杏花开时,那个美的呦!”老农说道。

“那的确不巧,老丈,村里可有闲置的屋子供路人歇脚?如今天色渐暗,我等实在不宜赶路。”唐林询问道。

老农抬头看天,发现的确晚了,又仔细打量唐林等人,衣裳穿的精细,驴子壮实,看情况应该有些积蓄,就说:“村里虽有闲置的屋子,不过太过破败,要是郎君不嫌弃,老朽家正好有间空屋子,可供郎君暂住。”

“多谢老丈,小生姓唐,名林,这是我家的小厮言五言六,我旁边这位叫叶通,是随我们一起行走的,”唐林逐一向老农介绍几人。

“想来郎君出门在外,家人甚是担心,不过也对,人多点好。老头叫张川,不过旁人皆叫我张老汉,”张老汉说道。

“原来是张老伯,我们先去你家瞧瞧,若是可以的话,我们四人怕是要叨扰几日了。”

唐林随着张老汉向前走,虽然这个老丈言语间颇为和善,但还不知具体如何,自是不能随意应下。

张老汉听后,和唐林交谈:“郎君,你们要在这待上好几日?我们杏花村别的不说,但是景色却是不错的,现在虽然是秋天,可村后面有片枫树林,火红火红的,你们正好可以去瞧瞧。”

这一路上,张老汉一直向唐林讲杏花村中的各色风景,路上还遇上了好几个村人,他们对于唐林这样外乡人,有些好奇,悄悄对着他们评头道足。

唐林自然也发现了,想起当初小河村的村民看到外乡人,也是如此,算是一份意外的谈资。只是唐林中举后,来村子里的外乡人增多,村

民们习以为常,也就不再多加关注了。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人向唐林他们走来,他的年岁不似老伯那样大,两鬓花白,但精神气足,脚步沉稳有力,不似一般平民,像是个练家子。

“张伯,你这是带什么人过来了?看起来像个书生。”这个中年人问道,声音洪亮,震得唐林耳朵疼。

“阿河,小点声,这是路过的唐郎君,想要在我们村子里带上些时日,”张老汉介绍道。

然后又朝着唐林说:“郎君,这是王河,你别看他长得凶,他以前当过兵,不过后来因为围剿盗匪,被砍了只胳膊,就被安排到杏花村定居,他还认识好些字,现在是我们村的村长,为人很是不错。”

听到这话,唐林仔细打量,发现这个中年人的左手并未伸出,左下臂的衣袖空荡荡的,不由得心生敬佩。

“原是王村长,小生唐林,途径此地,正好遇上老伯,所以想在这待一段时间,看看这四周的景色。”唐林向王河行一礼,介绍道。

看到唐林这样,王河的声音不自觉就小了一些,说:“你这书生,也太多礼了,我们村也没什么好看的。”

“那可不一定,对于你们来说是看惯了的景色,对于旁人来说可不一定。”唐林笑着说。

“也对,你们书生和我们不一样。”王河恍然,又说:“张伯那里有两间空房间,用料也不错,你们住正好,我陪你们一起去看吧?”

“如此甚好,王村长可否请你说说这附近有哪些景色或是有趣之事?”唐林边问王河,边随着张老汉一起朝他家走去。

几人说说笑笑,很快就到王老汉的家,这个院子不大,里面有四五间屋子,都是土胚房,不过墙体厚实,里面也干净,总体不错。

不过唐林还有些犹豫不决,他想知道张老伯的家人性情如何,毕竟暂住这几天,除了张老伯外,他的家人唐林也是会接触的,若是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反倒不美。

“张老伯,不知张伯母在何处?来家里,不拜访女主人,可说不过去。”唐林问道。

“张老头,家里怎么这么多人?哟,这是哪来的

郎君啊?”张陈氏刚从外面回来,看到家里出现一个陌生的郎君,有些吃惊。

“你来的正好,刚还问起你呢,这位是唐林,唐郎君,想要暂住几日,这不是家里还有两间空屋子,引他来看看嘛!”张老汉解释道。

听到此言,张陈氏的笑意越发的深了,朗声说道:“郎君住下来准没错,我们家人少,拢共就一个儿子,认识些字,在粮铺里当掌柜,带着儿媳妇、孙子在县上租房子住。”

唐林一听,就决定住下来,能让儿媳妇跟着儿子去县城的婆婆,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就算是自己的奶奶,可能也做不到让娘跟着爹去镇子,还带上了孙子的。

“那这几日就麻烦张伯母了,这儿有些银钱,算是我们这几日的花费。”

张陈氏拿过荷包,稍微一掂量,就更加热情了,恨不得帮他们把屋子里里外外再收拾一遍。

如此,唐林他们就在张老汉家住下来,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发现跟小河村差不多,只不过因为铁匠铺的关系,他们的农具都要钝上不少。

对于这个问题,唐林也无力解决,县上只有一家铁匠铺,他要涨价,就算再反对,平民也只能受着,若是官府有心解决,自然是能行的,可不解决,那也说不上是大错。

思考再三,唐林只想出两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一个是路过其它县城时,暗搓搓的宣扬,宁丰县铁匠的事迹,让其他铁匠逐利前往,两家店铺相互竞争,自然而然会把价格降下来,可问题是,故土难离,一般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家乡的。

另一个则是让村人多赚些银钱,使得他们能承担高昂的费用,如何赚钱?或许能发展下旅游行业?

唐林这几天四处转悠,除了观察村人的生活,写一份游记、一份策论外,就是看周围的风景,还真让他发现几处秀丽动人的场所。

诗词吟诵、画作描绘,以景作诗,使唐林的水平更上一层。

这些画作与诗词相呼应,浑然天成,若是将这些展出去,定然可以吸引附近的文人骚客前来,届时,村人买一买自家做的小玩意或是小点心,应能赚得一些银钱。

想到这

些,唐林又将策论稍作修改,这是游历前老师交于的课业,每到一地,观察该地市井生活,找其不足,想其对策,藏于信封,让信客送回,并需在后面写上下榻处,这样有事才好联系。

在杏花村待了好几日,唐林等人也该出发,前往其他地方,不然他这次游历走不远。

王村长和张老汉送唐林到村口,嘱咐唐林路上小心。

“唐郎君,跟你这么相识一场,我才发现原来多读些书并非坏事,这几天还真是多谢你了,和我一起处理村子里的这些事。”

这几天唐林在观察村人生活的时候,大多会遇到王河这个村长,有的时候就顺手一起做,比如村人借牛纷争什么的,虽都是小事,可处理起来也累人得很。

“王村长,此书送你,这些都是关于耕种方面的,望能派上用场。”

唐林拿出一本较为粗陋的书,这是他连夜回忆自己读过的农书,将《氾胜之书》和《补农书》结合起来,一同默写下来的,再用硬点的纸作为封面,缝制在一起,有点糙,但外表不重要,里面才是精华。

王河接过,翻看几页后,就知道此书的重要,连声道谢。

随着驴车离杏花村越来越远,唐林他们终于到了宁丰县,他们先找到一家客舍下榻,将行囊放下后,就到附近酒馆进食。

唐林让言五去找信客,将几封信都送了出去,目的各不相同,有送往上京好友谢华、楚江处的;还有送到永安府好友处的;更多的是送到永泽府老师、家人处的。

光那篇游记,唐林就抄录了十几遍,对此,唐林分外怀念以前的各种平台、其实群发功能也挺好的。

永宁府跟永泽府相近,而且,信客走的是水路,所以叶楚山看完唐林的策论后,略一估算时间,就知道唐林应该还会在宁丰县,就立马回信给他。

也是赶巧,这几天唐林正混迹在宁丰县的书画坊,想要找个地方将自己的画的杏花村展示出去,正当他敲定地点的时候,老师的信就来了。

唐林看完老师的回信,觉得自己太想当然了,他所画的杏花村是美,但是真

实的杏花村可能会差上一丝,毕竟画和现实不太一样。要是看过画的文人觉得自己被骗了,他们找不到唐林,却可以找杏花村的村民麻烦。

知徒莫若师,叶楚山知道弟子作画的毛病,总会将事物画的更美好一点,要让唐林自我总结,那就是自带美颜功能。

对此,老师的建议是挑几幅画的不是太过理想化的展示出去,顺带卖了吧,赚点路费……

至于另外的那个方法,叶楚山只鼓励他去试试,要真有个铁匠心动了,那也是他的运气。

最后提到杏花村的道路问题,村外的官道和村里的小道都是问题,让唐林只到临近的地方展出,路远的人看到也没什么用,除非那个读书人闲得发慌或者跟唐林一样四处游历,不然是不会特意过去的。

对此,唐林自我检讨一番,明明知道路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它,于是又重新写了一篇策论留存,拿出本子记下自己的疏忽。

之后,唐林和宁丰县的书画坊约定好,将两幅书画放在他们地方售卖,但得放上三天以后才可卖出,若是有人问起这是何地,就说是本县的杏花村。

秋季杏花村的美被唐林完全描绘出来了,使得宁丰县的文人们知道本县有个杏花村,景色极美,适合游玩。

画卖出后,唐林拿上银子,又去下一个地方,亦是这样的操作,直到无画可买,至于那几幅升华过的画,自然是被唐林收藏起来了。

唐林离开后,宁丰县辖下杏花村的美,带着宁丰县缺铁匠的流言一起传遍了大半个永宁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