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老爸一家的那些事

回到自己的房间,唐欢重新和衣躺在了床上,开始消化起刚才听墙根得来的信息。PaoShu8

其实,刚才听到的那些,除了知道父母同意让自己继续学音乐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有用的信息。

不过,刚才听到他们说起的经历,还是让唐欢有点唏嘘,他忽然想起了自己老爹一家的经历。

说起来,唐欢的爷爷名叫唐二虎,是个彻彻底底的农民出身。这唐二虎本来是一家五口,除了父母外,还有个哥哥叫唐大虎,一个三妹叫唐三妞。本来这一家五口都住在东山山脚下的东山村,由于在山脚,远离城市,所以村子不怎么富裕,但相对的,受剥削也比较少,所以总体来说,算是比较平静。

后来,日寇侵华,整个华北都沦陷,这里自然也不能幸免,又因为这里靠近山脚,于是就成了游击队的主要补给据点,而就是在这期间,唐大虎参加了游击队,成了一个游击队员。再后来,日寇开始扫荡,唐二虎一家因为唐大虎是游击队员,扫荡期间被软弱的群众出卖,结果唐二虎的父母以及三妹唐三妞都被杀害,只有当时在山上的唐大虎以及上山给游击队送给养的唐二虎逃过一劫。

这件事情之后,唐二虎也干脆加入了游击队,跟着哥哥以及其他战士们打游击打鬼子,而那一年,他才刚刚十七岁,还未成年。

这期间,他跟着游击队来回打游击,这一打就打了七年,战争中他不止是学会了如何作战,也学了点文化,认了点字,不但枪打得越来越准,也告别了文盲这个称号。后来,抗战胜利,他们这个地区率先光复,也率先进行了土地改革,哥俩都很高兴。不过,与此同时的是,游击队变成了解放军,要继续跟大部队南下参加会战。

知道这个消息后,唐大虎跟唐二虎这哥俩就商量,要一个留下种地,也算给老唐家留个香火,另外一个则继续跟部队南下打国民党军,商量的结果,是弟弟留下,哥哥继续跟部队。

就这样,唐二虎留在了东山村,而唐大虎则继续随着部队开拔前线。唐大虎在部队作战勇猛,很快就当上了解放军连长。他前期运气很好,几次大仗恶仗都冲锋在前,可从来没有负过伤。但在渡江战役的时候,却中了流弹,不幸牺牲了。就这样,整日在家盼着哥哥归来的唐二虎等来的就是唐大虎的死讯,以及一个军烈属的待遇。

由于唐二虎是军烈属,本身又参加过革命,当过游击队员,因此全国解放后,他很快被任命为本村的民兵连长,然后,已经将近三十岁的他又娶了隔壁村最漂亮的村花,一个才十八岁的漂亮姑娘,而那个姑娘自然就是唐欢的奶奶,刘秀芝。

唐二虎跟刘秀芝结婚后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分别是老大唐振华,老二唐振国,以及老四,也是唐欢唯一的小姑,唐英红。

这其中,只有唐欢的老爸唐振国最出息,读出了个大学生,当上了城里人,成了国家干部,而其他人现在依然还在农村务农,就算到了21世纪,他们也依然都是农民。虽然那时候的农民,已经跟现在这样一穷二白不一样了,生活好的多,但相比其他早日致富的农民,还是差了许多。

那么,为啥只有唐振国能考上大学生呢?说起来,这还有个故事。

原来,这唐振国,也就是唐欢的父亲是个懒汉,也就是俗话说的不爱干活,所以家人就让他去干放羊这种轻快活。那时候正好遇到运动,许多教授学者被下放改造,正好其中一个被打成右派的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思德就在唐二虎家的附近放羊,然后唐振国放羊的时候,一来二去跟那个大学教授熟悉起来。

这张思德整天一个人在山上放羊,自然就寂寞,这寂寞就会无聊,无聊就要找事儿,再加上为人师表这么多年,好为人师的瘾头就上来了,于是就有空就给唐振国上课。而唐振国呢,巧了,干活喜欢偷懒不匝地,但对知识却渴望的很,这样一个想教,一个爱学,正好凑一块儿了。

对于张思德教导自己儿子唐振国的事情,唐二虎也知道,对此他虽然不敢明着,但心里是极力表示赞同的,因为他自己虽然认字不多,但好歹也算认字,又当过兵,自然知道这知识的重要。于是,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就偷偷把自己其他孩子也都送过去跟着学。可是,自己的孩子中,除了唐振国对知识如海绵吸水一样孜孜不倦外,也就唐英红还能学进去一点东西了,至于老大唐振华,那是个一听课就打瞌睡的主,根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后来,唐二虎发现只有唐振国跟唐英红对学习感兴趣,就索性只让唐振国学,唐振华则依旧去干活。至于唐英红呢,由于是女孩儿,唐二虎认为认识俩字就够了,反正将来都要嫁人,因此也没让继续学,而是让她在家帮着刘秀芝做针线活贴补家用。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样一来,全家就可以只空出一个劳力,也就是说,让本来干活就不匝地的唐振国可以整日在山上陪着张思德学习文化。至于为啥同意让唐振国安心学习,则是因为唐二虎好歹当过游击队,见过些世面,跟相对封闭的村民不同,他早已经隐约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当他知道那个张思德有大学问,自己儿子又喜欢学的时候,心里就一直希望自己的二儿子跟着张思德多读点书,将来肯定有出息。

其实那个时候,唐振国还真没想到自己学这些东西能对自己有啥大用,他之所以肯安心跟张思德学习,这一来,学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用干活了,二来么,他对那些知识也确实很喜欢。跟张教授在一起长了,他忽然觉得这世界开始变大,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也有那么多想都想不到的东西。而学的越多,他自己的眼界也就变得越来越开阔,看事情的角度也开始跟别人不同了。

就这样,张思德跟唐振国就开始了一对一的教育,期间张思德几乎是把小学中学等教育课程全部一股脑打乱了传授给唐振国,也不来什么套路不套路,也就是说,唐振国的学习经历,实际上走的是野路子,要知道那时候山村很穷很封闭,村里连认识字的都没几个,就不用说什么学校了。

唐振国就这样跟张思德在山上封闭的学习了六年,在唐振国跟张思德安心学习的期间,外面是风云变幻,事情一出接着一出,很快就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

就在唐振国学习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1970年的时候,唐欢的老妈,王慧琴跟其他青年一样,响应党的号召,或者说是迫于无奈去上山下乡,结果就来到了唐振国所在的村庄务农,而也就是那一年,唐振国跟王慧琴互相认识了。

或许是刚来到这个相对封闭的山村,王慧琴对什么都新鲜好奇,也或许是读了一肚子书的唐振国跟其他人不同,总之,王慧琴觉得唐振国挺有意思,特别喜欢听唐振国吹口琴跟讲故事,而唐振国呢,也喜欢听王慧琴说城里的事情,当然,也有一种朦胧但却本能的东西开始萌发。反正啊,这一来二去,两人是越走越近。

1971年的秋天,大概是8月份,唐振国跟王慧琴在一个地方躲雨的时候,俩人一时兴起就发生了关系,然后唐振国一枪中标,让还不满十八岁的王慧琴怀上了孩子。

1972年,唐振国跟再也瞒不住肚子的王慧琴在一个小木屋里奉子成婚,之后没多久,唐欢就在小木棚里被村里的赵大娘给接生了出来。那年,唐振国22岁,王慧琴则刚满17岁,为了结婚虚报了一岁,成了18岁。

1976年,文革结束,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张思德离开了放羊多年的小山,重新回到大学当上了教授。

1977年,恢复高考,平日放羊之余经常靠读书打发时间的唐振国收到了自己的老师张思德的来信,要他报名参加,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了,结果一举高中,成了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那年,唐振国刚刚27岁,王慧琴23岁,唐欢5岁。

1978年,王慧琴被调回到了北城县,成了棉纺二厂一名工人,而唐振国却依旧在大学里学习,至于6岁的唐欢,则被母亲带到了北城县,白天在托儿所,晚上则回王慧琴的母亲,也就是唐欢的姥姥过。

1981年,唐振国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家乡北城县广播站,成了一名编辑兼记者,全站仅有的三个本科生之一。

1983年年初,广播站升级广播局,而这,也成了唐振国事业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一来,上面第一次下文件要求大力提拔有学历有能力敢闯敢拼的年轻干部;二来,唐振国那段时间因为写了几篇歌颂农村改革开放的新闻稿,结果在省报刊登,还被其他报纸,后来还被上面领导点名表扬,就这样,他终于在1983年8月份中旬,也就是上个月,被提升为编导科科长,成为整个广播局最有前途的年轻人。

到这里,唐欢忽然叹了口气,“可惜啊,那又有什么用?我记得没有四年,也就是在1987年的时候,奶奶就得了肝炎,然后正好那会儿各个医院都已经实行医疗改革,国家减少了对医疗系统的资金投入,医院开始自挣自吃滥收费,奶奶因为交不起高额的医疗费,因此干脆回家,结果就此耽误了治疗,没有多久便去世了。奶奶去世后,爷爷伤心地不得了,整日喝酒买醉,结果有一天晚上,他因为饮酒过多,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路边的沟里,从此再也没上来,就那么去了,大家是刚送完了奶奶的丧,还没出头七,又接着给爷爷奔丧。

至于其他人,我记得大伯跟小姑都是老实巴交的人,文化少,做事又总比别人慢半拍,以前有爷爷这个大靠山主心骨还好,爷爷奶奶去了,他们俩便干脆分了家,分家后基本各人过各人的,一点都不团结,因此别人都陆续发家致富了,他们几个的家庭却开始不断落后,日子反而越来越差,很快从优等户沦落为村子里的贫困户。等到03年启动公路村村通工程之后,村里修通了公路,加上也没有交提留等农业税,他们几家的生活才开始慢慢改善,但相比其他早富裕起来的村人来说,由于起步太晚,生活依然可以说是穷困。”

说到这里,唐欢忽然冷冷一笑:“不过么,www.youxs.org,我自然不能让亲戚们再过那种日子。我要让奶奶的病治好,我要让爷爷跟奶奶都过上好日子,我要让大伯以及小姑都尽快发家致富……还有老爹,不好意思,虽然现在我理解你了,知道你品格高尚,不过这年月已经逐渐走入竞争时代了,你那一套清高已经过时了,否则你以后也不会混成那样。好吧,你不爱抢,我来帮你抢,是你的你要,不是你的但你却有能力驾驭的,我也帮你要,总之,咱不能再过以前的日子。”

………………

注:本书开头这部分之所以时间推进缓慢,是情节需要,一来,是为了逐渐把人物展开、丰满,二来也是为了慢慢交代清楚主角的背景,也就类似于打好地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问题,那就只能说我把很多情节集中在一天而已,而其他书则动不动一年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之类的一笔带过,其实前面写的很多东西,我分开好几天甚至好几周也可以,但那样并没有什么意思我觉得。时间我并不认为是个问题,试想,一个穿越者,难道真能五六年,哪怕一年之间都一点反应没有?又不是休眠,除非真的有事情可做,相反,我认为穿越者的第一天反而是最漫长的,因为他要适应,而适应的开头,往往是最麻烦的。

后面的推进就会变快,会根据事情的发展往前走,或者说,是随着主角往前走,大家不要着急,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把大章节都拆开了,变成一小节一小节,所以乍一看起来就有点慢,如果连起来看,就会顺畅许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