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强秦五策

在李斯赵高接连伏法之后,秦国的大朝会,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开始。秦政第一次坐在咸阳宫的正殿之中,看着下站的众臣,一时竟有些发慌。这是他第一次以始皇帝的名义召见群臣,今天来的是大秦所有臣工,以及周边各郡县的郡守县令。

秦政终究不是嬴政。他不止比始皇帝多了些温情,还多了些优柔寡断。始皇帝是铁血君王,而他只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少年,若不是读过一些关于大秦的书籍,根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他一直在学始皇帝,想将自己也打造成一个铁血的君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终究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三天时间,李、赵高被斩首,郑国辞官,姚贾告老还乡。朝臣们都用审视的眼光看着始皇帝,想象着自己以后的结局。经过了十年的统一大战和十年的稳定天下。群臣都已经老迈。

已故的丞相李斯五十四岁,右丞相冯去疾六十岁,御史大夫冯劫也已经四十三岁,太尉王贲四十二岁,辞官的治粟内史郑国六十岁,告老还乡的廷尉姚贾五十五岁,郎中令蒙毅三十岁,典客顿弱五十三岁,奉常胡毋敬五十岁,卫尉杨端和五十七岁,太仆马兴五十三岁,宗正赢腾五十岁,少府章邯三十五岁。

朝中大臣除了冯劫、王贲、蒙毅、章邯,以及必须有德高望重的皇族之人担任的宗正之外,其余都是老臣。

秦政知道,要想打造万年秦国,就必须在秦国注入新鲜的血液。少年强则国强,不是他不念旧情,只是为了大秦,必须有一批青年才俊,来辅佐自己,而且是自己提拔的,与自己一条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众臣山呼万岁之后,朝会正式开始,秦政坐在始皇帝的宝座上,如坐针毡,如履薄冰。他定了定神对着众人说道:“李斯赵高矫诏废立,几乎将大秦,推向万劫不复之地。仰赖众臣齐心,天命归秦,总算是有惊无险,朕在此,先谢过诸位臣工。”

“此次上赖苍天护佑,下赖陛下圣明,臣等不敢贪功。”

“陛下,臣蒙毅有要事启奏。”

“廷尉请讲。”

“臣执掌机要多年,深知大秦弊政,为此臣向陛下献上强秦五策,愿陛下采纳。其一,停修阿房宫;其二,停修骊山陵;其三缓修长城,其四,停征徭役;其五,缓刑宽法。大秦人口两千余万,其中修建阿房宫、骊山墓用去七十万人,北筑长城五十万人,南戍五岭五十万人,再加上修驰道也不下三十万人,总数可估算为二百万人。”

蒙毅稍加停顿,接着说道:至于兵役,蒙恬将军所率大军三十万防守匈奴未还,任嚣、赵陀所率大军五十万大军征百越未归,加上各郡及戍边军队不下百万。徭役与兵役人数多达三百余万。俱是精壮男丁。”

“徭役、兵役之繁重,使大秦农商遭到破坏。致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戍边者十之五六无法生还,服徭役者多数死于途中或死于服役途中,使得天下白骨累累,惨不忍睹。”

蒙毅说完,群臣都在为他担心,蒙毅刚才的话,相当于触碰了皇帝的逆鳞。毕竟这些都是始皇帝陛下的决定,蒙毅,这样,相当于忤逆始皇帝陛下的决定。始皇帝是什么脾气,他们都知道。

“蒙毅所奏,诸位以为如何?”

在一阵陈默之后,御史大夫冯去疾上前说道:“陛下,其余且不论,这缓修长城,若是匈奴南下,该如何抵挡?”

王贲上前,向着秦政和冯去疾拱手说道:“陛下,老丞相,这长城终究是个死物,北方边境有我三十万大秦铁骑,大秦的安宁,难道要靠一堵石墙守护?未修长城之前,匈奴数次犯境南下,哪次不是被老秦人打的仓皇而逃?廷尉之言,末将认同。”

“陛下修筑长城,是为大秦千秋万代计,并非为一朝一代。”

“末将试问老丞相,若是匈奴有万里长城,能否挡得住我大秦铁骑?”

“这.............只怕.......挡不住。”冯去疾想了良久吞吞吐吐的说道。

“这便是,陛下正值春秋鼎盛之时,即便是为千秋万代计,也可缓缓图之,何必急于一时。”王贲说道。

“也是,老夫无话可说。”冯去疾说完,便再次回到群臣的队伍之中。

典客顿弱说道:“秦国之所以强大,直至一统华夏,靠的便是商君之法,缓刑宽法,请陛下三思。”

蒙毅冲着秦政和顿弱拱手说道:“陛下,老大人。商君曾说过,此法只是战时之法,不可用于大一统王朝。别的暂且不论,单说这什伍连坐法,若在战时,可达到奇效,但是用于徭役之上,岂不是贻笑大方?一人犯错上百人处斩。逾时不至,百人株连,商君若是知道,也会同意微臣所言。”

“廷尉所言也是一理,老夫所担忧者,乃是变更法制,可能引发国家动乱。大秦臣民,遵守秦法已数百年,一朝改变,恐难以接受。”

“老大人明鉴。这缓刑宽法是将秦法之中不合时宜之处更改,使其更适合如今之大秦。微臣只是提议,至于如何更改,还需陛下决议。”

“秦法之中,确有颇多不合时宜之处。只要取法得当,不使大秦生乱,老夫同意。”

“老大人一心谋国,蒙毅感佩。”

秦政始终未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看着群臣的态度。因为蒙毅奏疏中所言,都是他的提议,若非知道日后大秦因何而亡,谁会提出这样的提议。这一切都是始皇帝的谋划,若是从秦政的口中说出,等于是朝令夕改。

但是从蒙毅的口中说出,便是朝堂公议,众臣都可以表态,随后再由皇帝拍板。即便是有人质疑,秦政也可以说:是朝臣公议之结果,并不是皇帝一人之决定。蒙毅的一张利口,再加上王贲的辅助,大事可定。

秦政明白,若是此事不更改,真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就真的晚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