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九回 灭六国江山一统 号始皇建立郡县

第一百十九回灭六国江山一统号始皇建立郡县

回前词《倦寻芳》

大军雷霆,直捣楚都,誓尽平定。气势凌云,难敌兵潮汹涌。战将奋死勇抗击,毕竟败君亡刎终。下燕境、收代降齐,江山归统。

始皇帝、开天辟地事,规制新订。镇压余残,均改郡县更名。文字度量辙距共,杜防异争致通行。启世功,梦久传,政策失衡。

话说豪侠壮士荆轲,为上卿出使秦国,去行燕太子丹谋划之策,当廷劫刺秦王,以达到扰乱秦国朝政,挽救燕国面临的危机,却慷慨悲歌,显示奋身赴死的英雄气度。即用行贿蒙嘉之计,顺利在宫廷面见秦王政,却出现秦舞阳反常之状,经荆轲从容遮掩过关,在献图接近秦王之机,便来个图穷匕首见,要当场劫刺秦王。却被其奋然躲过,后经众臣搏斗脱险,荆轲功亏一篑,未能伤到其身,竟被秦王抽长剑砍伤,临死还大义凛然,怒斥秦王之罪,遗憾未达目的,至死未能瞑目,竟被焚灭尸首,壮烈殉难。秦王惊恐之余,对太子丹恨怒难消,即发兵攻灭燕国,逼迫燕王喜就范,将行刺祸首燕太子丹缢杀,献头以求暂时罢兵。秦王继续实施灭六国长计,首先兵指魏国,破大梁擒魏国君,以致为囚而死。再命李信破楚,却被楚大将项燕率军抗战,竟遭受惨败损兵甚巨,后起用老将王翦,因其诡谋深算,迷惑楚将项燕,取得突战大胜。

且说王翦平定楚西诸地后,便亲率大军兵临淮南,直捣楚都寿春,一面遣人往咸阳报捷,此时项燕往淮上募兵未回,王翦乘虚急攻,遂破城而入,楚守将景骐自刎于城楼,楚王负刍被虏。秦王政发驾亲至樊口受俘,责负刍以弑君之罪,将其废为庶人,命王翦合兵鄂渚,以收荆襄,于是湖湘一带郡县,望风警溃,难抗秦兵,多城归降。再说其时项燕征兵,方募得二万五千人,率领来至徐城,适遇楚王之同母弟昌平君,也是逃难奔来,慌急言说:“寿春已破,楚王虏去,不知死活。”项燕道:“吴越有长江为限,地方还有千余里,尚可立国,进行抵抗坚守。”乃率其众渡江南逃,再奉昌平君为新楚王,以号召楚国余众,暂居于兰陵,缮兵守城,以拒秦军兵锋,也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再说王翦已定淮北淮南之地,拜谒秦王于鄂渚,秦王夸奖其功,然后言道:“项燕又立新楚王于江南,奈何?”王翦便道:“楚之形势,在于江淮,今全淮皆为吾有,彼残喘仅存,大兵一至,即就缚耳!何足虑哉。”秦王高兴道:“王将军年虽老,志何壮也!”待过数日后,秦王回驾咸阳,仍留王翦之兵,使其继平江南之地。王翦令蒙武造船于鹦鹉洲,也就是后来的江夏,今武汉市也!逾年船成,顺流而下,守江军士不能抵御,秦兵遂陆续登陆,大军自朱方进围兰陵,四面列营,军声震天,楚兵畏惧。此时凡椒山、君山、荆南山诸处,兵均布满,以绝越中救兵,项燕只得悉起城中之兵,激战于兰陵城下,初时秦兵稍却,王翦命壮士分为左右两队,各持短兵器,大呼突入其阵。蒙武手斩楚裨将一人,后又生擒一人,秦兵勇气十倍,项燕复又大败,奔入城中,筑门固守,王翦便用云梯仰攻,项燕命以火箭射之,烧其云梯,鏖战急切难下。

蒙武建议道:“项燕釜中之鱼也,若筑垒与其城齐高,周围急攻,我众彼寡,不出一月,其城必破。”王翦听从其计,攻城愈急。昌平君亲自巡城,为流箭所伤,军士扶回行宫,夜半而死。项燕涕泣道:“吾所以偷生在此,为芈氏一脉未绝也。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长叹三声,拔剑自刎而死。城中顿时大乱,秦兵遂登城启开城门,王翦整军而入,抚定居民,遂率大军南下,至于锡山,军士埋锅造饭,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个字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召军士问之,答言道:“此山乃惠山之东峰,自周平王东迁于睢,此山遂产铅锡,因名‘锡山’,四十年来,取用不竭,近日出产渐少,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王翦叹说道:“此碑出露,天下从此渐宁矣!岂非古人先窥其定数,故埋碑以示后人乎?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今日无锡市,其名实始于此也,当为传言之语。

王翦兵过姑苏,也就是今日苏州市,其守臣即出降归附,遂渡浙江,略定越地,越王子孙,自越亡国之后,散处甬江天台之间,依海而居,自称君长,不相统属。至此,闻秦王威德,便均来纳降,王翦收其域图户口,飞报秦王,并定豫章之地,立九江会稽二郡,楚祝融之祀遂绝,此为秦王政二十四年事也。按楚自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始强大称王,自此岁岁并吞小国,五传至庄王旅始称霸,又五传至昭王珍,几乎为吴所灭,又六传至威王商,方兼有吴越。于是江淮尽归属于楚国地,几占天下之半,强大无比,怀王槐任用奸臣靳尚,张仪弄计,见欺于秦,始渐衰弱,又五传至负刍,初胜终负,而国并于秦。史家曾有诗曰:“比熊之嗣,启封于楚;通王祣霸,大开南土。子围篡嫡,商臣弑父;天祸未悔,凭奸自怙。昭困奔亡,怀迫囚苦,襄烈逐衰,负刍为虏。”实为楚史之写照。

王翦灭楚成功后,便班师回到咸阳,秦王赐黄金千镒,王翦便告老,仍归频阳颐养天年,秦王乃拜其子王贲为大将,继攻燕王喜于辽东。秦王即命其道:“将军若平辽东后,应乘破竹之势,便可收代,无烦再举。”王贲率兵渡过鸭绿江,进围平壤城,遂即破之,俘虏了燕王喜,被送入咸阳,秦王废为庶人,忧郁含羞而死。按燕自召公启封,九世至惠侯,而周厉王奔彘,八传至庄公,而齐桓公伐山戎,为燕开地五百里,燕始强大,又十九代传至文公。而苏秦说以“合从”之术,其子易王方始称王,列于七国,易王传哙,为齐所灭,哙子昭王复国,又传至喜而国亡。史家曾有诗曰:“召伯治陕,甘棠怀德;易王僭号,齿于六国。哙以懦亡,平以强获;一谋不就,辽东并失。传位十三,年八九伯;姬性后亡,召公之泽。”此乃为公论。

这正是:楚延国祚立新王,江山隔水多已丧。权宜之计勉顽抗,大军滚碾君将亡。秦之劲敌尽攻灭,功臣凯旋厚赐赏。再挥一旅扫燕地,兵临擒主破平壤。

王贲及灭燕,遂移师继攻代地,代王嘉率兵抵抗,兵败欲走匈奴,王贲追及于猫儿庄,被擒住囚之,代王嘉不甘受辱,遂自杀身亡,王贲尽得云中雁门之地。也就是如今山西省大同市周边,及代县雁门关区域,此为秦王政二十五年之事也。按赵自造父仕周,世为周朝大夫,幽王无道,叔带奔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五世至赵夙,事献公,再传至赵衰,事文公,衰子盾事襄、成、景三公,晋主称霸。赵氏世为霸佐,盾子朔中绝,朔子武复立,又二传至简子鞅,鞅传襄子毋卹,与韩魏三分晋国,毋卹传其侄桓子浣,浣传子籍,始称侯,谥烈。六传至武灵王而胡服,又四传至赵王迁被虏,而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守赵祀,嘉王代六年而国灭,自此六国遂亡其五,惟齐国尚在。史家曾有诗云:“赵氏之世,与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带始事晋,夙初有土;武世晋卿,籍为赵主。胡服虽强,内乱外辱;颇牧不用,王迁囚虏。云中六载,余焰一吐。”此为对赵国的历史,进行的详细概括。

却说王贲平了代国,即报捷书至咸阳,秦王大喜,赐王贲手书,内略云:“将军一出而平燕及代,奔驰两千余里,方之乃父,劳苦功高,不相上下。虽然,自燕而齐,归途南北便道也。齐在,譬如人身尚缺一臂,愿以将军之余威,震电及之。将军父子,功于秦无两。”王贲得书,遂率兵取燕山,望河间一路南行,预备攻齐之最后一战。再说齐王建听相国后胜之言,不救韩魏,秦每灭一国,反遣使入秦称贺,秦复以黄金贿赂使者,待其归国,备述秦王待其之厚,齐王以为和好可恃,遂不修战备。等听闻五国尽灭,齐王建才心不自安,便与后胜商议,开始发兵守其西界,以防秦兵掩袭而至,却不提防王贲兵过吴桥,直犯济南。齐自王建继位,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上下安于无事,从不曾演习武艺,何况秦兵强暴,素闻传说,今日数十万之众,如泰山般压将下来,何能不怕?岂敢与之抵对。

王贲由历下淄川而进,直犯齐都临淄,所过长驱直捣,如入无人之境。临淄城中大乱,百姓胡奔乱窜,城门也难守卫,后胜束手无计,只得劝齐王建迎降。王贲兵不血刃,两月之间,尽得山东之地。秦王闻捷报,传令道:“齐王建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今幸将士用命,齐国就灭。本当君臣俱戮,念建四十余年恭顺之情,免其诛死,可与妻子迁于共城,有司日给斗粟,毕其余生。后胜就本处斩首,没收其全部家财。”王贲奉命诛杀后胜,也算是贪佞奸臣的必然下场,然后遣吏卒押送齐王建,安置共城,唯茅屋数间,在太行山下,四围皆多松柏,绝无居住之人家。齐王建的宫眷亲人,虽然多已离散,犹有数十口人跟随身边,每日只给斗米,哪能够饱腹,有司又不时为添加,苦楚难捱。齐王建只有一幼子随来,饿的中夜啼哭,齐王建凄然起坐,闻风吹松柏之声,顿时想到:“在临淄时,何等富贵!今误听奸臣后胜,至于亡国,饥饿穷山,悔之何及。”遂痛哭不止,不数日而卒,悲惨至甚。

待其死后,跟随宫人都逃命去了,其子不知所终,后传言齐王建因饿而死,齐人闻知尽哀之,因作歌曰:“松耶柏耶!饥不可为餐。谁使建极耶?嗟任人之匪端!”后人传此为“松柏之歌”,盖谴咎后胜之误国也。按齐始祖陈定,乃陈厉公佗之子,于周庄王十五年,避难奔齐,遂仕齐,讳陈为田氏。数传至田恒子无宇,又再传至僖子乞,以后施得民心,田氏日强。乞子恒弒齐君,又三传至太公和,遂篡齐称候,又三传至威王而益强,称王号,又四传至王建而国亡矣。史家有诗曰:“陈完避难,奔于太姜;物莫两盛,伪替田昌。和始擅命,威遂称王;孟尝延客,田单救亡。相胜利贿,认贼为祥;哀哉王建,松柏苍苍。”此为概括了齐国历史过程,令人慨叹,时为秦王政之二十六年事也。

此时六国皆并于秦,实现了天下一统的最终目标,秦王以六国曾并称王号,其名不尊,欲改称帝,因昔年亦曾有东西二帝之议,不足于传后世,威服四夷。乃採上古君号,惟三皇五帝,功德在三王之上,惟秦德可比三皇,功迈五帝,遂兼二号称“皇帝”,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从而确定了史无前例的名号。又以周公作谥法,子得议父,臣得议君,为非礼。今后除去谥法不用,定下:“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之,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万世,传至无穷。”规定天子自称曰“朕”,臣下奏事称“陛下”。还召良工琢和氏之璧,为传国之玺,其文刻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此虽为史书所写,可本作者却不大相信,因那和氏之璧,乃为一圆薄玉片,且已雕琢成美妙花纹,何能再行雕琢呢?岂不会自碎缺残,又何能刻上八字。此论很可能为误断巧说,其实并不存在此事,或为其它美玉雕琢而成,与那真正和氏璧无关,此为闲叙。

秦始皇称帝登基,时年三十八岁,正为年富力强之际,思想甚为活跃,总是别出心裁,欲创超世功业,总要与众不同,却也真能折腾,不遗余力谋划。又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惟水能灭火,秦应水德之运,衣服旌旗皆尚黑色,水数六,故器物尺寸俱用六数,以十月朔为正月,朝贺皆于此月进行。正字与“政”字音同,皇帝御讳不可犯,改正字为“征”,征者,非吉祥之事,然出自始皇之意,它人不敢言说,也是怕被治罪。尉缭见始皇意气盈满,纷更不休,私下叹道:“秦虽得天下,而元气衰矣!其能永乎?”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其所往。始皇问群臣道:“尉缭弃朕而去,何也?”群臣皆道:“尉缭辅佐陛下定四海,功绩最大,可望裂土分封,如周之太公周公。今陛下尊号已定,而论功之典不行,彼失意,是以去耳!”也是胡猜臆断,借此话邀功请赏,欲望获得分封大益。

这正是:雄才大略灭六国,江山一统堪可歌。意气风发改新制,独创超凡易昔辙。功臣悬望分封益,遁走帝师惑难解。高人窥透运堪忧,远离是非为智者。

且说秦始皇听了群臣之议,便说道:“周室分茅之制,尚可行乎?”群臣皆说道:“燕、齐、楚、代等处,地远难达,治理失周,不置王封,无以镇之。”这时李斯却有不同看法,只见他力排众议,列举分封制的弊端,遂说道:“周封国数百,同姓为多,其后子孙,自相争杀无已。今陛下混一海内,皆为郡县,虽有功臣,厚其俸禄,无尺土一民之擅,绝兵革之源,岂非久安长治之术哉?”此话道出了周朝数百年来,所经历的规制缺陷得失,深刻悟解了历史教训,当以新法进行统治,才可避免发生争夺乱战之情。这郡县制的成功见效之处,乃是秦国久已实施之策,早已成熟掌握,经过实践证明,其对稳固皇帝权威,防止王侯独立坐大难治,避免诸侯纷争之乱,是有效的管理策术。秦始皇本也自喜大权独揽,不容它人分权掣肘不尊,自是倾向李斯的建议,与其有着相同的谋虑,即从其计。

秦始皇本喜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他的固有个性所赋,自然与李斯想法一致,于是说道:“国之土地,莫非皇土!国之臣民,莫非皇臣。既为新朝,当有新象,本朝统官驭民之举,古之前所未有,当有新气势方可,即以郡县为本,制定新国策。”于是对照如今国域图,经过一番商定之后,乃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共设为:“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即琅琊郡},薛郡{即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巨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当时北边有胡患,古时将游牧民族统称为胡,经常侵扰边境,故渔阳上谷等郡,辖地较少,设兵镇守关隘。南方水乡安靖,故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皆为李斯调度,设郡守监御史各一人。

值得一说的是,这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三郡,为征楚大军胜后班师,又被秦王政派往南征,总共有五十万之众。其中有不少工匠农家,跟随队伍越过南岭,前往如今的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征服了那里的少数民族,将这些广大地域,也纳入了秦朝版图,由此设立了以上三郡。这些出征岭南的军伍,以及工匠农家,大多便留在了岭南之地,为秦朝统治其域,起到稳定的基石作用,同时也带去了北地先进技术。对开发岭南各地,教化当地民众,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后来结束国内动荡,秦朝稳定之后,又大量移民到南地,人众逐渐通化。使其地原有民众,逐步跟上社会进程,到十数年后反秦大乱,统治岭南的秦军政首领,在守将任嚣去世前,将军政大权交给了赵佗。其便遵遗嘱封堵关隘,夺取秦三郡之地,建立了南越国,自此独立称王,后经汉朝皇帝刘邦遣使镇服,归汉称臣,还曾经反叛,汉文帝又争取其继称臣,最终汉武帝征灭其国,此为闲叙。

战国经历了二百年混乱,及至秦朝统一天下,却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六国虽灭,却还存有反抗不服之人,隐藏在大众之中,如何消除隐患,成为一项难题。秦始皇采取了移民策谋,即将原六国后裔亲族,兼有天下豪富之家众,全部迁到咸阳都城附近,或是安置在关中之地,使其在监视之下生存,由此消除反抗之心。动迁共有二十余万户,填补国都关中之人外迁任仕之空缺,也便可聚集更多的人口,以繁荣京都之城,可谓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策略。为防止兵器散留民间,埋下反叛隐患,即收天下甲兵武器,聚敛于咸阳销毁,铸成金人十二尊,每人重有千石,放置在宫廷之中,以应“临洮长人”之瑞兆。为标示新朝之气象,又命于咸阳北坂,采各国建筑之精华,仿建六国宫室,以供皇宫所用,还建造离宫六座,以供出游使用,后又继建“阿房之宫”,规模浩大无比。

秦国朝也应时改变,晋升李斯为丞相,负责各项国事筹划治理,再任太监赵高为郎中令,负责管制监督百官,也是因其曾廷救有智,格外施恩器重之意。秦始皇对诸将帅有功者,如王贲蒙武等,赏赐各封万户,其它人赏或千百户不等,俱准许其所收入之赋,皆为己有,而官衔却是皇帝给予,随时即可撤换,集权于皇帝手中。在实施全国统一的新政时,却发现六国文字不同,难于通行文书格式内容,甚或行文中出现混乱不一,对管理偌大国家不利,亟需取得一致才行。于是便依据秦国实行小篆体文字,再进行统一规范,制定出官政通用文字,这就是通传的,李斯所创“小篆体”秦朝文字。以致在全国推广使用,经过十多年的连续运用通行,逐渐被时人接受,成为一项历史功绩,被人所称道。后因各地衡器不一致,交易换算难度大,存在偏差不便之弊,即也采取统一方法,按照秦国之规,定出了国标,统一度量衡,发令实行。

这正是:一统江山成完国,

治理纷乱事繁多。

分封存弊志新改,

郡县集权皇帝握。

六邦残遗近都迁,

兵器尽敛铸神者。

规定字法为秦篆,

量衡通制车同辙。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