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回 乐池客卿代秦相 赵王借机攻中山

第七十六回乐池客卿代秦相赵王借机攻中山

回前词《减字木兰花》

老将赴秦,欣受国相高待承。举做客卿,后为代己掌朝廷。赵君觅机,发兵攻围灵寿重。誓灭中山,却遭抗击难功成!

话说赵国公子赵章,与老将乐池之孙乐毅,在校场比试骑射技艺,赵章十射九中,也算技艺可观,可小将乐毅本为世家,技艺自是非凡,但却射了天鸟。因其故意脱靶谦让,自成平手结果,这让武灵王看的明白,知道是给自家公子颜面好看,于是借水推舟,便奖赏每人一套宝弓利箭,也算是对两小将的奖励。随后进行军伍演练,请乐池给予评判,讲解骑军要领,辨析利弊得失,也算初步知道了老将智识,知其并未讲深透,也便不作计较。随之继续宴请高待,并邀明日出城射猎,以野宴方式招待贵客臣卿,以阻乐池推辞急行,却达到了挽留目的,乐池只得应邀而至。在野外狩猎之中,赵章与乐毅互相倾慕,遂成好友相待,武灵王又借机提议,让俩小将结为兄弟,以此牢固与乐家关联,乐池知其用意,也便痛快答应。两小将便焚香结拜,使那秦使和赵国卿臣作证,以此达到笼络乐池之谋,为其后来自愿脱秦归赵,预先铺好了路径。

自乐池与那秦使出赵境,进入秦国地域,便有张仪所派之人迎接,一路自是吃住接待,照顾甚为殷勤,无须有所挂虑,秦使同乐池便都放下心来,行走也不必急匆赶路。正好乐池可借机观察,了解秦地国政军情,观看其民风民俗,知道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状况,远道奔赴国都咸阳,对其沿途山川地势,有了初步了解。待一路风尘赶到咸阳,自有张仪安排热情接待,也是极为周善妥帖,全家先住在客馆之内,自是无须个人花费,全都由秦国朝政支出,也是奉秦王旨意而办。随后张仪便亲自坐车去接,请乐池到自己府上待客,也是为报早年恩情,还有师尊所嘱之谊,使乐池颇受感动,见面时竟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感谢话为好。而张仪此时正权威鼎盛,其地位如日中天,远在诸臣之上,深得秦王信任,乐池受到高待,自是大喜过望。也便解了后顾之忧,曾暗思自为躲难之身,或有寄人篱下之感,随之以宾客相待,逐渐尽行抛却。

张仪在与乐池的言谈话语中,了解到其深受师尊教诲,本是根底上为师尊之传人,不仅博学多才,智识非凡,经验老道,还为兵法大行家。或曾得到武圣孙子兵法传授,极有可能传承于师尊所教,尤其对骑兵战术具有深解,堪为当代奇才。由于其长期辅佐国君,制定国策政谋,虽为北地小国,却也了解中原各国情势,观测其变化而实行本国策略,因此才能长期与赵国对敌周旋,在抗战中不落下风,真也创造了奇迹。再看乐池已是七十多岁高龄,却还身体康健,实异于一般常人,心想定是受了师尊鬼谷先生指点,或许还深懂养生延年之术,此为医道精髓学问,非常人可比。当见到乐举乐毅跟随,为其子孙两辈,皆是军将之人,自见后辈兴旺之象,又听说其祖上与师尊交友至笃,数辈受其恩惠,就知渊源深固,令人尊敬。于是张仪心中有了底数,便即举荐给秦惠文王,却是期待已久,立命张仪带入宫中召见,也真是刻不容缓。

当乐池跟随张仪到达秦宫时,正值其臣卿上朝议事,于是秦惠文王即命入朝堂会见,也是想看这位老将到底何样情形,欲当面检验其能为,也好量才授职使用。张仪自为相国,入朝时受到百官恭迎,乐池跟在身边,也是步履稳健,足显武勇战将之风,虽是灰发露银,但却精神矍铄,双目炯锐,不显苍老迹象,甚令人感觉威武之态。朝中众臣不禁啧啧称奇,纷纷低声相议赞叹,却也使宝座上的秦惠文王大惊,连忙站起下阶相迎,以示对这位老将的尊重。张仪忙上前拜礼奏道:“仪奏报大王,此位便是原中山国乐池老将帅,早年与臣有旧交,乃吾师尊亲授弟子,文武兼备,犹善骑射战术,乃为世之罕有良将,今来为秦国效力,望大王量才使用!”秦惠文王高兴道:“爱卿举荐,定然无错,本王自有决断!”张仪便请乐池见过秦王,只见乐池上前施礼道:“微臣拜见秦王,因地远无缘相见,早已向往久盼,今终瞻尊颜,实乃幸甚!”礼甚恭敬。

秦惠文王忙笑道:“本王久闻将军大名,抗赵保国功臣,未曾亲谋君面,悬望翘盼,今见老将尊容,实慰平生之愿!”说完即请乐池坐于客位,然后回到王座。即开口问道:“闻听中山小国,四围强国环伺,何以能独立其中,不被它国吞并,还奋举兵旅,打败赵国强敌呢?”乐池道:“本国虽小,却能万众一心,当时实施联齐抗赵之策,且与北面燕国交好,商贸交流通顺,得到些资助,方可与赵国抗衡。前时十万赵军进犯,进攻我南面房子边城,是老臣设暗谋水淹其军,又以骑兵突袭得胜,方才保住了本国城垣不失。可如今国君好大喜功,非要称王邀誉,自惹麻烦,得罪齐燕邻国,给赵以可乘之机,早晚会被攻灭。老臣屡谏不听,至被罢兵权,无奈赋闲,祸患临头,必殃全家,只好躲难来会故友,若大王见用,敢不忠心效力于秦!”秦惠文王一听,知道说的是实话,钦佩老将军豪爽率直。

于是问道:“君之所言,本王尽信!不知老将军对治国方略,兵道术谋可精熟否?”乐池即道:“下臣自幼就学于高师授教,曾与张相同师而不同时,祖上本为魏国名将,自有家传亲授兵机策谋。老臣年轻时,曾助中山桓公复国,辅佐三代君王,制政立国,抗敌保疆,对国政兵谋自为熟悉不过。中山国虽小,军政俱全,兵道策谋,与大国相类同,且更难把握应对。只得精心谋划,在各国间交游制衡,施策得当,且拥骑兵劲旅,方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才保得本邦尚存。不知如此说,大王能否明白?下臣所述之苦衷哉!”乐池的一番坦率话语,道出了自己平生经历,也显示了其不凡才能,秦王与众臣将听后,不禁纷纷点头赞佩。

这正是:赵境幸遇赴秦邦,沿途观览到咸阳。国相故友欣待客,旋即荐举见君王。朝堂恭迎重礼道,期望面会论端祥。老将分说军政事,不凡经历受赞赏。

却说秦惠文王,乃是有志明君,听了乐池一席话,便断定乐池为饱学贤士,国政兵谋,无一不通,且长期从政率军,具有实际操控经历,并非空谈虚妄之人。由于秦国早年兴起时,原祖辈国君开明,曾重用过多位它国老贤臣,却能执政率军,做出过不凡功绩,向来为人称颂,因有此种传统,尚被现国君牢记。惠文王深信张仪之能,其所举荐,必为不凡之辈,今见乐池言辩精道,腹具雄韬,词语不俗,自有大将风度,并不以其年高为虑,而实想高待重用,为秦国谋划远计。当看到众朝臣都钦佩其才智,秦惠文王也就不再细问详情,便自即决断道:“乐老将军愿来秦相助,是吾国之幸,本王最喜招贤任能,就请老将军先为客卿,自当以上卿高待,若有国事重托,再行议定官职,可否?”此刻乐池一听,也不明秦国客卿为怎样职务,只得看向张仪,见其点头示意,即便爽快答应说道:“微臣谢大王!自会谨遵照办。”秦惠文王不胜大喜。

于是,惠文王赏赐乐池宅第一处,自在宫外上卿居住区内,距张仪相府不远,也是便与之往来,自是张仪与国君事先商议好的。再赏赐金银数量不菲,以供安家之用,就让张仪相国派人相助,帮其安置妥当,一切都无须太过操心费力,乐池对此感谢不已。待安置完毕后,张仪与乐池两家来往频繁,自显交厚亲密,也是情然而已,朝中臣僚将卿,也都愿趋附凑近,一时客访繁忙,接待应酬不暇。张仪为解其困扰,便先安排乐池平日出行,在国都咸阳城内外,随意考察寻访,后到周边各地巡视观看,详细了解秦国内情,也是为挑重担做好准备。后又相机安排乐举乐毅等家人,到秦军中担任将尉,却是经过严格考察检验,这却难不倒乐家将士,便好有了稳定收入,才好有养家之资,照顾的十分周到。这样时过半年,乐池在秦朝将臣中,自是有了一定威望,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与中山国保持密切联络,交往频繁,成了维系两国关系的纽带。

也就在这时,秦国顾忌楚国与齐国的通好联盟,将会对秦国不利,于是张仪向惠文王献策,说要亲自出使楚国,以计策破坏其联盟,得到惠文王准允。可是担心其离开后,国内朝中无主事之人,岂能放心前往,却因原相国老臣公孙衍,此时早已离秦赴魏国任相,秦国面临两难之际,也是过分依赖张仪所致。张仪却早已思谋妥当,便向惠文王推荐乐池,暂时代替他任国相,管理朝中事务,也是早就有所交代,乐池只好勉为从任,惠文王听从张仪,便即宣告决定。这样张仪才放心前往楚国,也是基于对乐池老臣的信任,知道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待事办完返回后,还可继续大权在握,谋划自是周全无误。乐池也是依照经验,还有平时练就的本领,尚能担负起此重任,惠文王放心大胆使用,为其撑腰,也应付的了纷繁国政事务,这才有了张仪欺楚之行,却将那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中。

可就在此期间,却发生了件不测之事,竟让乐池经历了一场,颇为惊心动魄的考验,也是给他出了道难题,只得硬着头皮去面对,最后还是张仪为其解了困。原来赵国武灵王,经过近三年的精心准备,实行胡服骑射变革,已有了明显成效,其骑军数量早已超越中山国,也想乘机攻灭此心腹大患,使赵国疆土形成一体。只有这样才可成为完整版图,迅速增强国力,具备与周边强国争霸的实力,却在暗中窥测时机,当听说秦相张仪使楚,短时难于返回,暂让乐池代为相国。武灵王深知国相骤换,必定国政一时衔接不畅,国君难于快速做出反应决策,自有空隙可钻,认为此当谋事良机,便决定集结军伍,预备对中山国动武。经过暗谋筹划,竟预备发兵二十万,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对中山国发动突然攻击,使其猝不及防,难顾三面进攻,必定陷落无疑,也是盘算很精道。可就在其准备期间,中山国早发现了赵军异动,便赶快做应战准备,急派人赶赴秦国求救,给乐池出了个不小难题。

这正是:脱难得志做客卿,大国王臣善待隆。皆因权相念故谊,亦为老将显才能。豪宅门庭多客访,依附高攀世道情。且喜巧遇掌朝柄,却闻邻邦欲动兵。

却说赵武灵王征集调动兵马,被中山国密探得知,迅速报给国君姬厝,因对赵国军队动向极为敏感,也知其灭亡本国之心强烈,自是极度惊慌,赶忙集军备战。同时派出多人赶赴秦国,急报给正任国相的乐池老将军知道,也是惕防赵国多路阻截,敦请秦国出兵牵制赵军,才好减轻抗赵压力,以达保存中山国之目的。乐池得到急报后,心中也是不禁大惊,心说这赵武灵王果然不凡,是想趁秦相离国之机,发兵攻灭中山,也是用心险恶,祖庭之地危难,乐池怎能不急。虽然在张仪临行前,乐池便担忧赵军弄险,与张仪曾商议过阻止策略,分析有此可能,但赵王也会顾虑,秦与中山的同盟之交,不会放任不管,必会三思而行。为防万一,还是让张仪留下一封密书,在遇紧急情况时,交给秦惠文王定策,才使乐池不至太为难,此时正到了紧急时刻,乐池即奏报惠文王,申述应对之策。

只见乐池奏道:“今报大王得知,邻国赵军正集结备战,好似要对中山国用武,若其攻灭中山,必然是国土连成一体,兵员实力大增,对我国有潜在威胁。如今我国方与中山国通好,不可坐视不管,定会让各国视我无能,难保同盟国不失,谁还惧我兵威?依臣之见,当派兵威胁赵境,以救中山为上策。”惠文王听此奏报,思谋良久后说道:“赵军虽有集结迹象,但攻中山之图谋,还未见彰显,若我无故加兵边境,岂不有挑起战端之嫌,以理不合。不如待赵军出动,再设法阻止为宜,方显有信于各国。”乐池即说道:“张相国临行时曾有交代,说若中山国有失,赵国实力增强,对秦国定有大害!当出兵边境威胁赵国,以阻止其图谋,此为上策。如今赵国意图明显,我秦国也当有所准备才是,谨防不测发生,若赵军突攻中山,国破危机旦夕,再想集兵相救,恐为不及。”惠文王便问道:“当施何策,才可应付出现不测之需?”也是不明。

乐池即道:“如今魏国惧我兵威,料定无力对我用兵,尚有公孙衍在彼任相,自会安然无虞!应将河东诸城守卫兵马,部分调往临赵边境驻防,给赵国以威慑之势,或许能阻止其铤而走险。再派使赴中山国,告知其国君,若赵国对其用兵,我秦国当出兵相助,这样才能坚定其抗赵决心,不至速降灭国,使我们才有对应举措。若是张仪相国能回来,便有对付赵国的办法了。”惠文王觉得此策可行,便召集众将臣商议,按照乐池所定策谋办,调集部分军伍赴秦赵边城,再遣使赴中山国,向其国王姬厝表达秦王之意。这时中山国王姬厝,知道乐池正担职秦国相,自是增强了抵抗赵军的信心,于是迅速征集军伍,命骑兵做好迎战准备,决心与赵军抗御。战国时因人口不足,国内难于养过多军兵,战时多是征召民军入伍,以集兵对敌,大国也是一样,战后即解散为民,此为战国时期特征。

赵国这时已迅速集结军队,很快形成征战队伍,分别开到中山国周边地域,实想突然发起攻击,使中山军兵来不及有效抵抗,便能攻灭其国,盘算很为周祥。可中山国本为小国,地域不算宽阔,可经过多年经略营造,建有二三十个城垣堡垒,却都距离较近,各地民众很容易集结,进入城垒抗拒入侵之敌。这也是中山国历来的传统做法,而且城乡民众,平日都参加兵战训练,具有严密组织部署,一旦有战事发生,便能在十人长百人长率领下,多为村长里正兼任,迅速成伍为军队。而且每家都备有兵器或马匹,就如后来的全民皆兵相似,甚至还设立了固定的将官,率领稳固管辖的军伍,平日便做好了抗战准备。这是乐池老将军所定之策,一直延续数十年,从来不曾松懈过,却使这小国谋划得当,防范严密,才能屡次抗住赵军。

赵武灵王经过精心谋划,分别从全国各地,秘密调集了大批军伍,决心对中山国全境,实施大规模攻击,竟集结了近二十万大军,实想一举灭掉这个心腹大患。正当其三路齐发,准备实施进攻之际,忽闻听边报说秦军,也加强了边境诸城军伍,为防止秦兵犯境,以援救中山国,只好抽调国都邯郸之兵数万,加强了赵边防兵力,以阻挡秦军入侵。此刻已是箭在弦上,弓弦拉满,不得不发,即时下令发兵攻入中山国,实想待收复了中山之地,再回兵与秦军对抗,却也实为有些冒险,但这就是武灵王的性格使然。他命亲子小将赵章,率领主力大军,从南面进攻房子鄗城一线,自己率骑军主力从北面攻击,同时又派出一支军伍,从西面井陉关口向东进攻,后便围攻中山国都城灵寿。

赵武灵王深知,中山毕竟是国小力弱,其军兵数量有限,难于阻挡赵国强军之兵锋,若三路大军同时进攻,其定然会顾此失彼,无力同时抗御赵大军。于是便放心大胆的展开攻击,起初进展还算顺利,没几日便攻破数座城垣,虽然中山军抵抗激烈,双方均损失惨重,却因赵军人多势大,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这场大战一开,攻击甚是猛烈,中山军抵挡艰难,只好力求保住主要城池。赵军只好分兵攻城,却遇到了坚决抵抗,一时竟无大的进展,武灵王便亲率大军,围攻中山国都灵寿,却是因其城坚兵众,遇到坚决抗御,难于攻破城池。中山国也忙派出人,赶赴秦国求救,指望秦军迅速来援,以解本国之危急,这也是中山国王姬厝,当前最焦虑的想法,可却不知此计能否如愿。

这正是:秦相骤离成契机,

赵王窥透钻空隙。

调兵遣将集军伍,

欲灭中山施闪击。

老将忧虑出对策,

威吓无用难阻袭。

三路围攻敌锋锐,

求援急盼解危急。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