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卫鞅率军使诈计 获胜损誉失信义

第五十九回卫鞅率军使诈计获胜损誉失信义

回前词《八声甘州》

惜能臣良士君未识,轻视走西秦。论帝王霸业,道呈国主,喜提精神。只管军兵强盛,变革自伤群。迎难谋大事,一锤定音。重权相委勿虑,鼎力开先河,取信于民。数年成果现,初试搅风云。设诈计,攻城夺地,刀锋指向故土东邻。厚赏功、名利双收,何顾誉损!

话说韩国侵吞郑国,赵国派使祝贺,相商要合力攻魏,以报其相欺夺地之恨,却被庞涓探知其谋,便告知魏王,欲先攻韩国,以阻止其合兵。韩国难敌魏兵,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用孙膑之计,派大军攻魏救韩,当被庞涓知晓后,因打破了其攻韩建功的美梦,甚是激愤难当,于是回军对付齐兵,也是不遗余力。孙膑便审时度势,采取示弱形态,以迷惑魏军,使庞涓误认为齐兵怯战,后采用增兵减灶之法,诱使庞涓上当,便一路追击不止,逐渐进到所预设的伏击之地。后庞涓率锐师单独赶进,来到马陵道时已天黑,为赶上齐军队伍,见道中被树木阻塞,暂且犹豫一时,便要开路而进,看到近前大树上砍皮露白,似有字迹,便点火观看。却中了孙膑所巧设之埋伏,庞涓被乱箭射伤,料难脱难,无奈饮剑自刎而死,魏军大败,孙膑即报了深仇大恨,却辞官告退,去云洞山隐居终老。

且说魏将庞聪率败军,狼狈返回到魏都后,魏惠王见到太子魏申尸首,再听说大将庞涓父子阵亡,还被斩了首级,心中难免悲伤至甚,后悔发兵攻韩之误。事已至此,悔也无用,只好命朝中诸臣,为太子和庞涓等人发丧,也是想赶快处置好国事,防止它国趁机侵魏,也好使魏国快些恢复元气,才能对付四面之敌国。可还未等他办完这些急事,便有警讯从西河传来,说是秦兵趁魏国新败,大举进攻西部边陲,似有吞并魏国之意,这消息非同小可。因为魏国此时正值难受,也是曾得罪周边各国,与赵韩齐均有仇怨,谁也不肯出兵援救,成了四面树敌之势,无力对付强秦进攻。魏惠王无奈,只好与朝内群臣商议,看有无良策解此困厄,真是愁烦无序,竟成了众矢之的,恐是抵御无力,面临着灭顶之灾。魏国虽处境险恶,可也不能束手待毙,定要想出解脱办法,才会保住这魏国的根基。

原来秦国此时,重用了一个魏国的故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卫鞅,后来也叫作商鞅,此人才智过人,通过变革国政治策,未经数年,便使秦国强大起来。卫鞅原本在魏国出仕,在朝中重臣公叔痤手下任职,虽然智识高深,精通律法,善谋妙断,出奇致胜,帮其出谋划策,解决了很多难事,可却未获得重用。直到公叔痤病重时,才推荐给魏惠王,说此人怀有大才,可任命为国相,必能胜任不凡,可魏惠王不太相信,认为其年轻无名,难于担当大任。公叔痤便说道:“若是不用卫鞅,便即可杀掉,免至其为别国所用,定会成为魏之大患!”魏惠王还是不相信,认为公叔痤是病重昏言,遂不置可否而去。公叔痤便又让人叫过卫鞅,说是刚才所说,是先君而后臣,若是汝不被国君重用,就赶快离开逃走,免至被害性命。卫鞅便道:“大王既然不肯用己,岂能害己性命?”遂不听公孙痤之言,并不出走它往,依然安心办事,却果然无虞。

卫鞅在魏国久不得志,其时正值秦孝公招贤,便弃魏去了西面秦国,也是想一展大才,显示平生抱负,让世人看到自己的能为。便对秦孝公说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共三种策论,秦孝公表示愿闻其详,但对“帝道”论点要术,秦孝公很不感兴趣,听着便睡着了。卫鞅看明白后,便又说了“王道”论点,秦孝公也是不想听,最后却说到“霸道”之术,秦孝公听着果然大悦。卫鞅与其接连三日,相论讲述不烦,也是有急功近利之念,想在短期内见到实效,卫鞅却说要彻底改变国政,或对现有体制造成冲击,还会伤害一些贵族利益。但改变之后,会很快看到明显效果,使秦国军战能力迅速提高,国力也会显著增强,只是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或是持之以恒的国策支持,否则便会半途而废。秦孝公对此法大加赞赏,也是想做出秦穆公时的功绩,卫鞅怕其中途变卦,便让其三思而后行,使其最后下定决心,实行新法变革。遂即委卫鞅以重权,实施改革新法,并始终给予坚定的支持。

卫鞅实行的就是奖军功,励农耕,开荒地,建县制,统一制定严刑峻法,实行获罪连坐制,加强了国家的统治能力,使秦国在几年中,面貌顿时焕然一新。在实行此法中,卫鞅以霹雳手段行事,得罪了很多原有秦国贵族,甚至连太子都深有伤害。因其获罪难办,便惩罚其师傅,割鼻刺面,刑法残酷,使多人恨其入骨,为后来被害埋下了祸根。为使新法能取信于民,还在初期时候,采用了“南门移木”之妙法,使人们深信其说到做到,决不失信于民,而后颁布详细律条,强力推行不怠,使之顺利实行。经过数年努力,秦国实力大增,军战皆为获胜,不仅夺得了楚国商地甚广,还率军设计收复了西河之地,成果丰硕无比,使秦国进入大国之列,周王还将秦孝公晋升为伯。为奖赏卫鞅所创功绩,秦国君将商地数百里,封给卫鞅作赏赐,所以世称商君,也称其为商鞅,富贵荣耀,凸显盛旺。

商鞅此时得意过甚,自比秦穆公时的贤臣,甘心享受荣华富贵,不思潜在的危险,家拥众多门客,都是依附邀利之徒,对其恭维奉承,使他忘乎所已。其中有一上客叫赵良,头脑还算清醒,告诫商鞅要居安思危,不应顾恋富贵荣华,因其结怨太深,早晚会遭报复,当思急流勇退之计,躲避祸灾临身,才能保得善终。商鞅听后未明,显出默然不乐,依然我行我素,不作理会,待秦孝公过世,太子驷继位,便听从其师傅之言,认定商鞅有反象,派人进行抓捕,迫使其出逃。却因自定法律严苛,无人敢于收留,侥幸逃到魏国,却因其使诈夺取西河之怨,不肯接纳入境,只好逃回商地抗拒,却因不敌被捕,竟被车裂惨死。观其一生多智,做出一番轰烈大事业,可算名载史册,却因不知进退,而最后遭受惨祸,殃及全家,留下“作法自缚”之成语,却不能算个明智贤君,为后世诟议。

这正是:身怀大智不得展,世间贤能论隐显。须识良机天道助,方可超凡露光脸。聪慧之人堪无数,几位雄杰路途坦?急流勇退谈何易!多少灾祸出愚恋。

说起卫鞅结怨魏国,却与庞涓兵败有关,这时卫鞅变法初成,已在秦国大权在握,也是急于建功邀赏,听闻魏军被齐兵重创,大将庞涓战死疆场。卫鞅认为秦军可用,是出兵攻魏的大好时机,于是向秦孝公出谋说道:“秦魏毗邻之国,秦与魏边境相对,犹如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其势不能两存,已是明矣!魏国今被齐军打败,必受重创,各国相叛,四面树敌。可乘此时伐魏,定不能支撑得住,必然东迁,然后我可据河山之固,东出以制诸侯,此为帝王之业也!”秦孝公听后,认为确是大好时机,便决定即刻出兵伐魏。于是拜卫鞅为大将,公子少官为副将,率兵五万出征伐魏,当即大兵集结,浩浩荡荡出了咸阳,往东面魏地进发。端的军伍雄壮,兵卒均踊跃参战,众人都想斩首立功,好得到优厚奖赏。警报很快传到魏国西河边境,诸城邑兵民都显得惊慌失措,守将朱仓得信,赶忙派人向魏国君告急,盼望发兵救援。

魏惠王便召集群臣,齐到朝堂之上,相议抗秦抵御之策,也是屋漏偏逢连日雨,衣薄却赶冷寒风,真是祸不单行!也知秦人深怀旧恨,定要趁魏军新败之机,必来兴兵报仇。闻听说率兵之将,竟是魏国旧臣卫鞅,惠王真是后悔不已,早未听公叔痤之言,以致今日被此人所欺,但也无可挽回,只好让群臣想对付之策。此时,那些过去的贤臣,多已病亡或告老归家,早已不是过去强盛时的情状,虽说国力军力尚可坚持,但毕竟已是不够强大,失了大将庞涓,竟无良将可用,真是愁烦于心。当魏惠王问到,何人可去御敌时,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作声回答,也是无甚可用之人挂帅。只见公子卯奏说道:“卫鞅昔日在魏时,臣曾与其相善,也曾举荐给大王,可惜大王不听。今日臣愿领兵前往,可先与讲和,若是不肯许,便固守城池,再向赵韩两国求救。”群臣皆赞成其策,惠王于是准允。

魏惠王当即拜公子卯为大将,命率五万兵马,来救西河危急,大军进屯吴城,便是那从前说吴起所筑,也是为拒秦军所建,倒也坚固无比,堪作防守之用。就在公子卯准备修书,遣人往秦军寨中,送交卫鞅商议讲和之事,却听守城将士报说,今有秦相国差人下书,正在城外等候。公子卯便让其放于篮中,由兵士用绳系上城头,然后展开观看,只见信中写道:“鞅从前与公子相得甚欢,如同亲兄弟一般!今各事其主,均为两国之将,何忍交兵互战,岂不是自相鱼肉吗?吾欲与公子相约,各去兵车,释甲胄,以衣冠之会为当,相见于玉泉山,乐饮而罢,免使两国兵将肝脑涂地,让千秋之下,称我两人之交情,如同管鲍之谊。公子如肯俯从,幸示其期!”公子卯看后大喜,并未细作思量,便说“吾意正欲如此!”便厚待来使,并答回书曰:“相国不忘夙昔之好,举齐桓故事,以衣裳易兵车,安秦魏之民,明管鲍之谊,此卯志也!三日之内,惟相国定期,敢不听命依从!”然后交付信使带给卫鞅。

原来这是卫鞅,见魏王派公子卯率军,已猜测到是有讲和之意,使了一招诈计,欲利用从前的旧交情,诓骗公子卯上当,公子卯不知是计,轻易答应了卫鞅之请。当卫鞅得了回书,便大喜道:“吾计成矣!”便派使回复魏公子卯,订立约会日期,并告知说:“卫鞅已命前营先撤,打发返回秦国,只等会过魏军元帅,便拔寨起行,全部撤回国去。”且赠送旱藕麝香两种礼物,说是此二物为秦地所产,旱藕益人,麝香辟邪,聊表旧情,永结世好!以此迷惑公子卯,使其坚信为真。公子卯总以为卫鞅重友情,不虑有其它阴谋,便答书称谢,爽快答应前去相会。卫鞅为做的真实可信,便假命秦兵前军营尽撤,副将少官率队先行,却暗中吩咐,路途中就说要射猎充食,在狐岐山白雀山等处,四散隐藏埋伏。约定在相会之期,便赶到玉泉山附近,听到山中炮响,一齐杀出,将魏来人全部俘获,不得走漏一人,以防止前往吴城魏营报信,部署极其完备。

这正是:损兵折将遭重创,又值烽火起西疆。昏无良策御敌计,妄想讲和阻锋芒。谁料秦帅暗施诈,谋用友会巧骗诓。甜言蜜语传书信,竟使敌酋入笼仓。

待到了约期,卫鞅便派人传报给城中,说秦相已先行到玉泉山预备等候,随行不过三百人,望魏帅如期相会,魏军已派人侦得实信,因此公子卯十分相信。便以缁车载了酒食,并部分乐工人等,乘车赶去赴会,随行者与卫鞅相当,也是以诚信相待,未作其它防备,真也着实昏愚,不知兵诈诡道之术。当时卫鞅在玉泉山下相迎,其状甚恭,公子卯见秦方从人甚少,且无军器兵刃,因此坦然不疑,便从容下车相会。在两友见面之时,也是相叙昔日交情,还有今日通和之意,自是高兴万分,情形极为融洽,魏国跟从之人,也全都欢喜不尽。待进入接待之处,便均设酒席共享,魏国公子卯自是地主,为尽地主之谊,先替卫鞅把盏相敬,经过三献三酬,再加奏乐三次,以为庆贺相会,其乐融融。卫鞅命军士在席上报时,待魏国筵席完毕,便命撤去原席,换上秦国酒肴,也是互相交敬之意。

这时在旁伺候倒酒之人,两个都是秦国有名的勇士,一个唤作乌获,有力举千钧之能,一个唤作任鄙,却能徒手格斗虎豹,皆为暗备之人。当卫鞅举觞相敬时,便以目顾视左右,便有人出外,到山顶放起一声号炮,山下亦放炮相应,顿时声震山谷。公子卯即刻大惊道:“此炮何来?相国莫非见欺么?”卫鞅便笑道:“暂欺一次,尚容告罪!”公子卯听后,难免心中发慌,便欲起身奔逃,却被乌获紧紧摁住,动弹不得,那任鄙便指挥左右拿人,顷刻乱作一团。公子少官则指挥军士,拘获外边车仗人等,转眼便将魏军所带之人捕获,真是干净利落,做到滴水不漏。卫鞅便吩咐军士,将公子卯押上囚车,先行赶往秦国去报捷。命将捕获魏军随行人众,尽解开绑缚,好言劝慰一番,并赐酒食压惊,告说道:“今去吴城,只说主帅赴会回来,赚开城门,另有重赏!如若不从,即行斩首!”话甚威严。

这些从人多为小辈,既然已被俘,谁都怕死,哪敢不从?只得依允照办。却叫乌获假扮作公子卯,安然坐于车上,任鄙装作护送使臣,率一队勇壮人马随后,便赶往吴城前去。当来到城门时,那城上魏军认得,前面是自家车马人从,未经仔细查证,便即开城门放进,也是欠为防备。只见那两员秦国勇将,率领所带秦兵一拥而入,顷刻将城门顶住,使其开关不得,魏军前来格斗者,均被秦兵打倒击毙,塞住城门,勇猛抵挡魏军。其背后卫鞅亲率大军骑兵,飞奔前来助战,迅速占领了城门之地,使大批秦军涌入城内,兵士便大杀一阵,魏军顿时溃散,秦军趁势发威,竟攻占了吴城中心。魏将朱仓闻知本军主帅被掳,自度西河难于守住,只好率众弃城而逃,也是仓皇狼狈不堪。卫鞅便指挥秦大军,进而攻占据守住西河诸城,然后整顿兵马,直逼魏都安邑,大有一举灭掉魏国之势。

这时魏惠王早已接到急报,又见溃逃兵将述说,秦军兵锋迅猛,简直锐不可当,不禁心中大惧,又见朝臣乱作一团,更是慌急无措。只得派出使臣大夫龙贾,急忙前往秦军请见卫鞅,有意讲和罢战,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卫鞅便对龙贾说道:“只因魏王不能用吾,我才出仕秦国,却蒙秦君尊为卿相,食禄万钟。今又以兵权交付,方才能有建功之机,若是不能尽灭魏国,实有负重托。”龙贾本为能言善辩之士,又曾与卫鞅有交,于是便说道:“吾闻‘良鸟恋旧林,良臣怀故主,’魏王虽不能用您,可也未见亏待之,然父母之邦,相帅安得无情,就肯遂灭而后快乎?世人将如何评价于您,难道无后虑哉?”卫鞅沉思良久,也是觉龙贾所言在理,还真有被人诟议之弊,不得不作考虑。便对龙贾说道:“若要我班师,除非将西河之地,尽割与秦国方可,否则难向秦国君交代!”意无转圜余地。

龙贾实在无法,只得答应去向魏王回报,让卫鞅暂且驻兵听信,急便报给魏惠王知晓,也是出于实在无奈,只得答应下来,让龙贾拿着河西地图,去献于卫鞅买和。卫鞅即按图受地,安排好守护军将后,便才率大军奏凯而还,那公子卯被俘获罪,实是有辱国威,也是无颜再回到魏国。竟因走投无路,只好降了秦国,卫鞅顾念昔日之友情,还算给予善待。至此魏国总算度过了暂时危机,魏惠王觉得国都安邑,距离秦边地太近,已是无险可守,恐怕秦人贪得无厌,或会再次出兵伐魏,忧虑安邑不大安全。便与群臣商议,最后确定将国都迁到大梁,也就是如今开封市,自此也称作梁国,魏国这时由强转弱,再也无了称霸之力。

卫鞅自是为秦立了大功,秦孝公嘉奖卫鞅,封为列候,以前所取商于之地,共十五座城邑,尽为卫鞅食邑,并尊称为“商君”,使其名利富贵达到了顶峰。卫鞅此事虽然做的巧妙,不费多少力气,便取得了巨大成果,却因此重伤了魏国,对其恨之入骨,以致后来潜逃到魏国时,不肯收留入境,造成了作茧自缚的恶果。还露出弊端便是,卫鞅以欺诈手段建功,从此便开了欺诈无信的先例,使后来秦国多人效仿,造成了秦人心怀虚诈,损誉失信的坏名声,为各国所不齿。纵观卫鞅的一生,不失为一位能者,且智识高于诸人,但其手段过于狡诈,成果可立竿见影,却显现弊端。

这正是:为国征战本荣光,

却怀欺诈骗友殃。

诡巧取胜建功业,

赢得奖赏富贵偿。

损誉失信无长计,

自担恶果受害伤。

观人角度存偏差,

是非论断各圆方。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